求山西省城市古名。
古代是冀州的地盘,划归并州。夏时仍为冀州,周时为并州。周成王名唐叔虞,后改为晋国。战国时期,分属赵、韩、魏。秦置太原、上党、河东、雁门、戴等县。汉末元初设中年州,统领太原、上党、雁门、定襄、西河、云中六郡。当时河东郡属李思,戴军属幽州。建安十八年(213),并州并入冀州。魏元年(220),三国统一,永嘉因晋而落后。北魏元年(396),仍属并州。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设在泗州,其余五州设在秦、董永、朔、泗、汾。太和十八年(494),建都洛阳后,改州为衡州,另设朔州、陕西、周宪、潍坊、建设五州。唐贞观初年,设置河东道。五代周元年(951),刘崇在太原为北汉所居。辖并合、汾、辽、秦、石、忻、岱、兰、咸、陇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灭北汉,留河东道。辽十三年(1044),修建为西京路。金分为河东路和西京路。天惠六年(1128),河东路分为河东南路和河东北路。袁设置河东山西路宣传慰安所,隶属中书省,辖晋宁路、集宁路、大同路。明洪武元年(1368)设山西省为刺史,九年(1376)改为山西省承办宣传调配部,辖太原、大同、平阳、六安、汾州、辽、秦、泽。当时山西等地按巡检司划分为济宁、冀南、冀北、河东,是为省设路的开始。清朝为陕西省,辖太原、平阳、、六安、汾州、泽州、大同、宁武、朔平九州,平定、忻、戴、、霍、谢、江、冀、秦、辽、、宁远托克托、清水河、萨拉齐、贺十州。民国元年(1912),原归绥路脱离山西,建绥远省,即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民国三年(1914)五月设置济宁路、雁门路、河东路,十九年(1930)道路废弃。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太行山、五台山、吕梁山为根据地,建立了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远根据地,并在我省太行、太岳、北岳、晋西北设立行政公署,人民坚持对敌斗争。1949 9月1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现辖太原、大同、阳泉、长治4个市,晋中、吕梁、新县、雁北、晋东南、临汾、运城7个行署,104个县(市)。
并州(1)古属冀州,虞舜因南北太远而脱离冀州。应绍曰:“地在两谷之间,故名并州。”夏仍为冀州,周为并州。《李周志方》:“因北,并州,其山镇,衡山,齐,川而夷矣;沉浸感很轻松,很容易。”据《舆地广记》记载,周秉州包括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2)元丰中期,汉武帝设并州刺史部,为州十三部之一,统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婺源、尚军等九郡。东汉时,晋阳由并州统治,建安十八年(213)并入冀州。三国魏朝黄初元年(220),恢复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仍统治晋阳。金继续使用,但建成后就消失了。隋唐以后,也有并州,但其土地减少频繁。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并州设在榆次。五月,它被重新命名为冰心。七年(982年)迁至唐明镇。嘉祐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名废。
山西在春秋时期是晋国,所以后人把山西称为晋。据,晋,西周侯国,姬姓。唐代以其弟为名,传子谢父。因离金水近,改名金。金朝鼎盛时期,疆域覆盖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隅。春秋后期,逐渐强大,国力衰弱,公元前376年被汉、赵、魏瓜分。
战国时期,三晋称韩、赵、魏,由此划分了晋国,三晋。《尚军疏来民》:“秦之所及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分而秦强。”后世三晋之地多在山西,故山西不称三晋。
山西杨迪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安使,山西之名由此开始。
河汾隋朝的王通(文仲子)建立于河汾之间,员工千余人,人才济济。方凌轩、杜如晦、、薛寿等人都是走出家门,被称为“河粉门下”,所以后来的学者都用“河粉”来指代晋南。
战国时期的太原县,秦庄王祥被置于晋阳四年(前246)。汉高祖六年(前201)改为高丽,十一年(前196)改为代国,文帝二年(前178)改为太原,丁原三年(前114)废止,仍称太原郡。全县辖21个县,分别是晋阳、、介休、榆次、中都、尉犁、紫石、琅琊、武、榆次、、汾阳、竟陵、阳曲、大岭、原平、齐、上隘、灵池、、广武。隋黄凯初废郡,大业初复。唐被改为太原府。
秦置河东郡,治所安邑(故今夏治郡北)。汉朝共辖二十四郡,分别是:安邑、大阳、邑、街、蒲范、河北、、汾阴、闻喜、荀泽、端氏、临汾、元元、皮实、、平阳、襄陵、隗、阳、北渠、蒲梓。西延移治蒲坂,隋初废县,后迁,唐废。
太原府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名太原府,归晋阳统治。天宝元年(742年)改名北京,后多次改名。宋嘉湖四年(1059),并州复建太原府。金元停,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仍称太原府,辖阳曲县,即今太原市。明清两代都是山西的都城。清代太原府辖阳曲县、太原县、榆次县、太谷县、祁县、徐沟县、交城县、文水县、府、岚县、兴县。辛亥革命后废除。
河东道(1)初建于唐代,故得名于黄河以东,治于河中。辖并合并,鲁、泽、姜、晋、濮、汾、慈、冀、石、秦、冀、兰、辛、戴、朔、魏(今河北蔚县)、郧等州,即今整个山西和河北一隅。宋初仍称河东路,但道治三年(997)废弃,改为河东路。(2)名山西等处据检署,平阳府也在检。青说,他被分在河东路,原来驻扎在。嘉庆十二年,迁郓城、安义县,辖平阳府、周浦府。(3)民国三年(1914)五月成立,辖安义、谢贤、夏县、平陆、芮城、永济、临晋、玉祥、彝、万全、荣和、绛县、新绛、稷山等35县。民国十九年,道教被抛弃。(4)日据山西期间,1939年4月成立,驻郓城,辖安义、永吉、闻喜、襄陵、荣和、河津、临晋、新绛、曲沃、汾城、翼城、周氏、夏县、稷山、介县、玉溪20县。
河东道于宋至道三年(997)改为河东道,归并州统治。率联盟、戴、辛、汾、辽、泽、陆、金、姜、慈、冀、史、兰、咸、冯、林、傅六军,平定、火山、、宁化、六军,以及、大同督军。即整个山西和陕西、内蒙古的一部分。金天会六年(1128),分南北两路。河东南路辖平阳府,统领平阳府、谯周、冀州、何忠府、江州、解州、泽州、泸州、辽州、淮州(今河南沁阳县)、禹州(今河南蔚县)及其各县。河东北路辖太原府。统领太原、晋州、忻州、平定、汾州、石州、佳州(今陕西佳县)、代州、宜州、宁化、兰州、克兰、保德州、冠州及其所属各县。
河东山西路袁设河东山西路宣慰司,直隶中书省,治所在大同路。辖大同路、济宁路、晋宁路,即今天山西全境。
平阳路在元初由河东南路改为平阳路,统治临汾。灵林分县、湘陵县、洪洞县、浮山县、汾西县、岳阳县、鹤峰府县(河东县、万全县、义县、荣和县、临晋县、河津县)、江州县(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稷山县、绛县、垣曲县)。解州(谢贤、安义、闻喜县、夏县、平陆、芮城)、霍州(霍邑、赵城、灵石)、冀州(济川、大宁、石楼县、永和、蒲县)、秦州(铜锣、灵石)。元大德九年(1305),晋宁路因地震改名。
太原道位于元十五年(1278),辖阳曲县、陵阳县、文水县、平金县、祁县、榆次县、太谷县、庆元县、寿阳县、交城县、徐沟县、汾州县、石州县、新洲县、平定府、林州县、蚌埠县。大德九年(1305)改为集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