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控股国企混改
但作为市值近千亿的大型房企,绿地没有实控人是好是坏?为什么要启动这次混改?绿地集团的问题是什么?
混绿地改加剧无实控人局面。
近日,绿地控股集团发布公告称,集团第二大股东上海地产和集团第三大股东上海城投拟以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转让不超过绿地总股本65,438+07.5%的股份。
绿地集团工作人员表示,这意味着绿地开始了新一轮混改。
但从股权角度来看,一旦第二轮混改完成,绿地将在没有实际控制人的情况下再迈进一步。
绿地成立于1992,曾经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国企。2015借壳上市,目前是十大地产公司之一。上市前,绿地进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改革。内部一方面实行管理层持股,另一方面从外部引入社会资本持股,股权由单一国有股变为多股,最终实现整体上市。
绿地控股2020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以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为首的员工持股平台上海绿地持有绿地35.45亿股股份,占比29.13%。上海地产持有绿地控股365438+4200万股,占比25.82%;上海城投持股25亿股,占比20.55%。剩余社会资本持股比例为24.5%。
股权穿透后,第二大股东上海地产和第三大股东上海城投都是上海SASAC的企业,两者国有资产合计占比超过46%。虽然单个股东股权低于上海绿地,但国有资产总持股比例超过上海绿地。所以在外界看来,绿地一直被认为是国企。
但对于混改后自身状态的界定,绿地在公告中称“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根据第二次混改方案,上海地产和上海城投合计转让17.5%后,持股比例约为28.5%,这意味着如果绿地混改完成,上海国资总持股比例很可能低于管理层持股平台上海绿地,即本次混改后的绿地将成为管理层唯一股东。
绿地表示,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预计公司仍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但公司控制权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金靖律师事务所主任王雨辰律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公司法的角度来看,绿地的股权结构并不构成单一股东控股。
对于一个曾经1,000%国资控股的国企来说,绿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没有实际控制人的状态,而随着二次国资混改的结束,绿地没有实际控制人的状态将进一步加剧。这种状态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谁是新的实力投资人?
自第一家混合上市以来,股票市场无疑是对绿地状态最直接的反应。
2015金峰控股借壳上市后,绿地控股集团股价连续跌停。当时股价高达40元,市值超过3000亿,超过万科万达。但随后其股价掉头大幅下跌,进入漫长的下跌期。其最低售价仅5元左右,市值仅近600亿元,暴跌80%。
8月6日,绿地控股股价徘徊在7.8元左右,市值仅950多亿元,缩水超过2/3 comp。
基于此,有市场观点认为绿地二次混改很大程度上指向绿地的市场价值。通过引入新资本和股权多元化,有望提高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对此,绿地集团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两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和上海城投集团出售股份,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调整国有资产布局结构,改善公司股权结构。绿地集团根据两大股东的通知披露了这一相关信息。
然而,在股权转让公告发布10分钟后,绿地集团在关伟发文,称新一轮混改将引入“新的实力战略股东”。
“作为混改典范上市5年后,率先启动新一轮深混改。”绿地集团表示,通过向上市公司引入新的优秀战略股东,支持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强经营管理的自由度。
“这应该是一个重量级的企业,”上海中原的房地产市场分析师陆文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绿地的新投资者来说,可能是有资金实力的金融机构,因为绿地的资金压力相当大。有央企背景的金融机构更能解决债务问题。
然而,一些市场分析师也表示
引入的新股东很可能是有产业背景的央企,绿地的多元化需要产业的支持。
这次混改是谁发起的?是绿地的两大股东还是绿地本身?绿地集团公告的方向性与官微略有不同,但这些回应都表明,从更深层次来看,绿地集团迫切需要做出改变。
业绩不好就换股东?
绿地怎么了?
对于绿地来说,市值持续下滑只是表象。五年时间,其股价一路下跌,距离峰值80%。这意味着这家公司至少五年内不被资本市场投资者看好。
这显然和绿地集团的光环大相径庭。
年报数据显示,绿地控股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4225亿元,同比增长21%;利润总额305亿元,同比增长35%;归母净利润654.38+04.9亿元,同比增长365.438+0%。其中,房地产主营业务实现结转收入1947亿元,同比增长21%;2019年,基建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866亿元,同比增长47%。
对此,张玉良表示,绿地控股成功转型,形成了“地产、基建两大主业并驾齐驱,金融、消费、健康等协同产业双向赋能”的业务格局。
但是这和之前对格陵兰的期望有很大差距。2013张玉良表示,预计今年营业收入超过3200亿元,明年4000亿元,后年5000亿元。
截至2019,绿地的营收刚刚过4000亿,距离5000亿还有不小的差距。2020年,在疫情的考验下,绿地管理的含金量更是相形见绌。
绿地业绩快报显示,绿地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099亿元,同比增长4.14%。多项利润指标降幅更大,其中利润总额6543.8+053亿元,同比下降7.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亿元,同比减少65,438+00.79%。
在占整体业绩半壁江山的房地产行业,绿地更是雪上加霜。2020年6-6月,绿地签约销售面积1031.2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30.7%;合同销售金额达到6543.8+0330.2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0.7%。从全国来看,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量分别下降8.4%和5.4%,绿地降幅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绿地与行业龙头恒大、碧桂园、万科的对比来看,这些龙头房企的销售业绩基本保持了小增长或小下滑的格局。相比之下,绿地业绩的下滑可以用犀利来形容。
对此,陆文熙指出,绿地近年来的发展战略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产品线过于偏向商业项目,导致资金投入大,回收慢,最终导致资金链危机和管理危机。
再加上其城市布局在三四线城市中占比很大,整体扩张步子过大,其问题也逐渐显现。去年以来,绿地集团频频曝出危机,包括多起房屋质量安全事件和超高层建筑停工事件。
对此,张玉良回应称,2020年绿地将在不加杠杆的情况下融资,重心将回归一二线城市。同时,要对一般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全面反思,消除重大工程质量问题。
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重心转移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绿地能承受吗?
绿地业绩快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随着收入、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增长,绿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由789亿元减少至776亿元,减少65438.03亿元。同时,其总资产从654.38+065.438+045.70亿元增加到654.38+02065438+。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公司业绩不好,股东可以据此考核管理层,甚至更换管理层。但从绿地股权转让的信息来看,目前的情况是业绩不佳,同时引入新股东。
王雨辰说,管理层和股东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管理层通常是股东利益的代表,不存在股东被动替代的问题。国资减持很可能套现,同时借机引入新的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
相关问答:绿地是国企还是央企1?绿地是国企。“绿地”一般指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又称“绿地集团”,本质上是一家混合所有制的国有上市公司。公司成立于1992,18年7月,是中国市场化改革浪潮中诞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按照国企的定义,绿地属于国企的一种。2.绿地地产的开发规模、产品类型、品质品牌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尤其在超高层、大型城市综合体、高铁新城、特色小镇、会展中心、现代产业园区等领域,对中国城乡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从注册资本2000万元起步,经过28年的持续成长,形成了“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为核心,金融、消费、健康、科技协同发展”的综合业务格局。2019年,绿地集团资产规模突破1.14万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280.83亿元,利润14.743亿元,为其资产收入“双万亿规模”和进入世界级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