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析一下心理治疗中的医患单向关系。

近年来,医患纠纷频发,医患关系紧张,不仅影响了社会秩序,阻碍了医学的发展,也阻碍了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针对医患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解释,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医患关系;现状对比;心理分析;对策1医患关系的概念及研究背景1.1医患关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医患关系。广义上是指以医务人员为中心,包括与医疗服务相关的各方,以患者为中心,包括与患者健康利益直接相关的各方的多方面关系。在这里,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我们的重点研究对象。1.2国内外医患关系背景西方对医患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希波克拉底。然后从生物医学模式和社会学角度研究医患关系。其中,萨斯和霍尔提出的三种医患关系基本模式更具代表性。我国学术界对医患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国正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并逐渐开始探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患关系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从近五年核心期刊关于医患关系的论文来看,国内学术界关于医患关系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医患关系的概念和特征、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建议。2医患关系现状2.1国外医患关系比较国外的医患关系比国内和谐得多,主要表现在医患之间建立了互利互信的和谐关系。并且从下面的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的差异和原因。首先,国外的“红包难”现象。这可以用三个字来解释:“不敢拿”、“不用拿”、“不能拿”。不难,体现了医院内部严格的监管制度。不用说,也说明了医生的收入高,觉悟高。我拿不下,证明了医疗机制运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其实以上还不是最关键的一点。查阅中外医患关系比较研究论文。发现中外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医患关系的处理。然而,一项关于西欧国家医患沟通模式的研究表明,西欧国家主要使用三种医患沟通模式:生物医学、生物社会心理医学和社会心理医学。因此,中国有必要对中外医患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先进经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医患关系。2.2医患关系现状与过去的对比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手段和人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医患关系日益恶化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上升;医患矛盾恶化,暴力伤人事件频发;3.医患矛盾的社会影响扩大;医疗纠纷处理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其他案件。医疗纠纷不断,网络媒体上不时传来相关事件。就在前段时间,江苏南京某医院,出现了患者家属将一名女护士殴打至双下肢瘫痪的现象。这既说明了医患关系的恶化,也说明了医患关系从原来医院令人讨厌的形象到今天患者令人讨厌的形象的巨大变化。这种现象也需要患者从自身角度分析原因,为改变和谐的医患关系迈出一步。医患矛盾的心理学分析与对策3.1沟通心理学3.1.1任何偏见和刻板印象下的医患关系中的矛盾,都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不能偏袒一方,指责另一方。“白衣天使”,一个曾经很美的职业名称,曾经被戏称为“白色眼镜蛇”。这说明患者甚至民众对医生有偏见,这种偏见也被带入了治疗中。当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如果医生没有按照他的预期进行治疗,或者医生处于一种不被患者认可和信任的状态,患者会迅速激活负面刻板印象,主观认为疾病没有治愈或复发是因为医生的不负责任,很少考虑到疾病本身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这样只会让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3.1.2相应对策在医患沟通中,医生是信息的传播者,患者及家属是接受者。双方的交流是基于一种“语言相同”、“经历相同”的公共领域的互动。和谐的医患沟通需要医生主动如实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信息,患者及家属接受信息并根据自身情况给予适当的信息反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馈信息做出回应和调整,从而促进沟通行为的完成,使双方获得理解和支持。根据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建议在医患沟通中也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模式。如果可以的话,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有了解医生和选择医生的权利。并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自己的病情有相应的了解。(特殊疾病除外)3.2社会心理学3.2.1医患关系的角色期望,即公众在承担某种角色时对个体行为的要求和期望。尤其是患者花钱治疗,就觉得自己的病可以解决了。当问题解决不了,但他们花了相应的价值去治疗,这种投入得不到反馈,医生也不能如预期的那样治病救人,人们就会觉得医生偏离了角色预期,从而引发其他人的反对和反对。3.2.2强化和不合理的归因导致医患矛盾的恶化和强化。这里的强化是指外部强化,尤其是大众传媒的强化。以前病人猝死或者病人家属与医生发生冲突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媒体都会指责医院的失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但谁又能真正权衡孰是孰非呢?大众媒体经常从偏袒病人的角度对医院进行批判性报道。他们无法在面试时耐心听医院的说法,而不顾纠纷背后的实质原因。这种偏激狭隘的新闻观念,被“同情弱者”的感觉所主导,支撑着地上的病人。媒体的偏见也不断强化患者的指责和愤怒,反过来让医患矛盾更加恶化。3.2.3相应的对策应引导患者的心理需求,尤其要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认识到医生不是万能的,治疗是双方的配合,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责任。其次,对于媒体来说,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对人民、对政府、对国家负责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言论。并积极引导大众树立积极的态度,而不是为了获得高关注度而丧失原则。3.3.1其他医生的健康心理影响了近两年的医患关系。在对医生心理健康的评价中,医生和护士的压力指数相对较大,幸福指数普遍不高。在缺乏满意度的工作环境下,医疗从业者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为患者治病,另一方面还要担心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引发的医疗纠纷。医务人员压力之大可见一斑,间接导致医务人员从事医疗工作的难度。如今,面对各种复杂的疾病、高风险的手术和不断升级的医患矛盾,医生往往会采取保守和防御性的医疗措施来规避医疗风险。虽然风险降低了,但患者失去了接受治疗的机会。医生的心理健康与患者直接相关,所以原本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存在的关系,却因为双方的不信任而陷入尴尬的境地。3.3.2用心理学指导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心理学上,其实大部分精神疾病都来自于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所以作为医生和患者,都应该建立积极的心理,避免错误的思维和不合理的认知模式。以宣传片、知识讲座等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作为医生等医务人员,应该接受专业的健康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规范医德,通过正确的健康行为为患者树立榜样。参考文献1王冰冰,彭杰,关健。摘下有色眼镜--刻板印象理论视角下的医患关系。2姜末。从健康传播角度分析医患关系现状及对策。安徽: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孙艳,李建兰。人情理念下的医患关系研究。甘肃科技。2065438+2003年6月4日付兴华,小,唐幼云。我国医患关系的研究现状。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年8月第27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