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十中校史
三十二年(1906)创办为郑州官立中学,开创了郑州近代中学教育的先河,在郑州近代教育史上具有无可置疑的里程碑意义。1907,学校更名为郑州中学。民国13年(1924)3月,在中学旧址新建正县中学。民国18年5月(1929),更名为郑州市立初级中学。民国二十年(1931)改制为私立明心中学,1949停办,郑州高级中学创建。1953年,郑州高级中学(现郑州一中前身)外迁,成立郑州第八初级中学,史称“女八中”。1956更名为郑州三中,是一所完全中学。8月1958被命名为郑州十中。1961被定为市重点中学。1981年改为单一普通高中。1985 5月,经省教委批准,正式变更为郑州市第三职业中专。1999被市教委指定为综合高中试点学校,恢复“郑州十中”校名。同年,高中恢复招生。2004年3月,经市教育局批准,中专学校更名为“郑州信息技术学校”。
办学历史
至今仍保留商城遗址的东方古城郑州,在春秋时期被称为“东里”,以东里命名的东里书院遗址就位于郑州市第十中级人民法院。
1882年,王成德将东丽书院从地势低洼的东莞迁到现在的郑州市第十中学。
1903年,清廷颁布《设立书院条例》,命令全国改书院办学。
1904年东里书院改为郑州中学,1906年创办为郑州政府中学,开创了郑州近代中学教育的先河,在郑州近代教育史上具有无可置疑的里程碑意义。
1907,学校更名为郑州中学。
1924年3月,郑县中学在中学旧址新建。
1929年5月更名为郑州市初级中学。
1931年11月转制为民办明心中学,1949年停办,郑州高级中学创办。
1953年,郑州高级中学(现郑州一中前身)外迁,成立郑州第八初级中学,史称“女八中”。
1956更名为郑州三中,是一所完全中学。
8月1958被命名为郑州十中。
1961被定为市重点中学。1981年改为单一普通高中。
1985 5月经省教委批准,正式变更为郑州市第三职业中专。
1999被市教委指定为综合高中试点学校,恢复“郑州十中”校名。同年,高中恢复招生。
2004年3月,经市教育局批准,中专学校更名为“郑州信息技术学校”。
现代发展
郑州市第三职业学院和郑州市第十中学并存于一所学校,是集职业学院和普通高中为一体的新型学校。
郑州十中在命名前是一所完全中学,名为郑州三中。当时叫三湾中学,1958正式命名为郑州十中。那时候高中搬出去了,是初级中学。1961被定为市重点初中。文革时期1969复工,当时是四年制。1974年冬,郑州市第十农村分校在原市东郊莆田公社第十中学所办农场的基础上创办。分校第一批学生于3月20日开学,1975。第一批学生进驻两个班,100多名学生,之后每学期轮流进驻一个年级。到1977年6月,分校有45个班,学生近2万人。开设的文化课有政治、语文、数学等,还有农业、农机、化工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课程。先后聘请工农兵兼职教师10余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红薯。1976文革结束后,学校教学秩序逐渐走上正轨,农村分校也陆续关闭。1977年初中先恢复三年制。
1978正式恢复高考后,教育战线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在当时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得以充分发挥教学能力,创造了十中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从1978 -1981,先后只过了清华,北大,北大。当时,郑州十中的教学水平和骄人的成绩不仅在社会上有口皆碑,也引起了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有意将十中命名为重点高中,但因校领导之间思想认识不一致而错失良机。1981年改为单一普通高中,当年初中不招生。1983高中也恢复了三年制。1981年后,大量优秀学生流向几所重点高中,随之而来的是一批教学业务骨干的调动,十中升学率严重下滑,曾经获得良好社会声誉的十中逐渐滑入低谷。十中迈着沉重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许多文件,要求尽快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变高考指挥棒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进入80年代后,郑州十中因生源问题已逐渐步入困境,而中央的精神像春风一样给苦苦挣扎的十中带来了生机。学校领导班子多次组织教职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探索职业技术教育新途径,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职业中专办学的方法和经验。早在1980就试行了机电专业班,随后1981又试行了体育专业班,1984在全市率先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班,形成了档案、测量、材料四个专业的职业教育规模。但1985年5月,经省教委批准,正式改为郑州市第三职业中专。3月,经市教育局批准,中专于2004年更名为“郑州信息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