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参观了孔子的故乡孔庙。
孔庙是供奉孔子的礼庙。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居住的大殿改为“寿堂”,有三间房屋,陈列孔子的“衣、冠、琴、车、书”和“庙时祀”,即每年按时祭祀。孔子虽然是当时有名的学术大师,但儒家只是一个学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原来的孔庙只是孔子的故居。汉代以后,孔子和儒家的地位逐渐提高。它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从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夫子庙重建和扩建了70多次。经过2000多年的改扩建,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有466个厅,54个门,1.7个亭。其规模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
夫子庙的整体布局是从孔子故居长期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孔庙建筑发展所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过整个建筑群营造的环境来衬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而达到的。因此,夫子庙建筑的艺术表现首先是其整体布局和建筑序列的整体性;其次,对其单体建筑的处理和各院、各厅、各堂、各楼、各门、各亭的格局,充分显示了其重要作用;三是个体建筑的精妙之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和建造上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从整体建筑来看,夫子庙采用了古代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形式。但历史上多次改建扩建。每当改扩建时,必然会受到上一代孔庙建筑的形制、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但夫子庙建筑群最终成功利用了前代遗产,既体现了历史遗产的延续,又保持了其整体的完整性。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夫子庙是孔子旧居的延伸,保存了许多关于孔子的历史遗迹,如老宅井、诗词礼堂、鲁比、金丝堂、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的杏坛等。其次是国王的祠堂因素,比如门戟制度,殿前殿后睡制度等。三是宫廷因素,如皇帝五门制度、王城瞭望塔制度、东西门制度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开庙、拜祠、家庙等。第五是牺牲因素。除了孔子、思沛、十二哲,夫子庙里祭祀的还有圣贤、儒者、先人等200多人。为了容纳大量的朝拜者,就要设置玄关,这样就形成了玄关庭院。除上述因素外,还突出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和孔子道的神圣性,如池畔、碧水、牌坊等,用书屋象征孔子的伟大学术成就。夫子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庭院组合与环境对比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渲染孔子在学术和教育上的杰出贡献及其在古代社会崇高地位的目的。它是中国古建筑中独特的建筑形式。
请按照平面图,我们将一个一个地参观。
万仞宫墙,原名阳胜门,是明代曲阜城的南大门。明郑德七年(公元1512),孔庙被刘浏、刘启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破坏。郑德皇帝下令修建程维庙,于是以孔庙和孔府为中心修建了明代曲阜城墙,并于明朝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完工。在夫子庙南门对面设置城南门。因为南门是为孔庙而建的,所以要把南门和孔庙看成一个整体。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和赞美,明代学者胡在宫墙门上题写了一个石额,意为《论语》中的自贡语。鲁大夫之叔孙兀术曾对大夫们说:“子贡学识渊博,强于孔子。”子贡听了,对叔父孙兀术说:“人的知识如宫墙。我的墙没有齐肩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的墙有好几米高(计量单位,一米约八尺),别人看不到里面是什么。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里面的雄伟。宗认为几堵宫墙仍不足以表达他对孔子的赞美,于是把它改为“万仞宫墙”。清朝时,乾隆皇帝来到曲阜,为了表示对孔子的敬仰,把胡茂宗写的石额换掉,亲笔写了同样的四个字,立在城门上。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就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字。
金盛宇方震建于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金盛宇镇”一词是明代学者胡永宗写的。方上有浅雕云龙戏珠,每柱顶端各置一圆雕,俗称“啸天”。房后有一座单孔石桥,桥上有龙,名为“龙桥”。这座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
“金盛宇贞”一词出自孟子?在万章之下,孟子说:“孔子是一个杰作。有大成就者,金声玉振。金嗓子的也有开头的组织,玉嗓子的也有结尾的组织。”意思是孔子是圣贤圣贤的结合体,他永远是一个。“金声”的本义是指中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的本义是指中国古代乐器“青”发出的声音。在古代,演奏音乐以击“钟”开始,以击“清”结束。金盛宇筝的原意是一首完美的乐曲。孟子把孔子的思想比作一首完美的音乐。这里借用孟子的意思,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是完善的,融合了古代圣贤圣贤的成果,达到了终极的意义。
凌杏门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最初,它是一个木制结构。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盛宴公爵孔赵桓重修孔庙时,用一根石柱和一根铁梁代替。四根石柱顶端是四位天将,中间的扁梁上是一个火焰宝珠,象征着此门由天将守护,成为一座高耸的天门。
邢,即邢,最早见于史料。汉高祖下令祭祀凌星,古人认为凌星是“庆主”,掌管官星。天盛六年(公元1028年),门建在郊台外墙上,即门建在供天台外墙上,形似窗棂,故名“郭”。夫子庙立星门,寓意拜孔子如天。这在宋代的《丁敬健康志》和《金陵新志》中都有记载。此外,夫子庙内还有一幅题词:“设灵兴门,广纳天下士”。无论哪里有凌杏门,它的门扇都必须是格子结构,所以有疏通的意思。夫子庙以此理念吸引世界各地的学者来此求学。
在灵兴门的东西两侧,有一块下马碑,上面刻着“官员在此等候下马”的字样。在封建社会,凡是来曲阜拜祭孔子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都要先下轿子,下马武官,才来到孔庙,以示对孔子的尊敬。此碑立于昌二年(公元1191),东面只有一座。
泰和袁琪广场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均为石结构。“太和袁琪”二字是当时的山东巡抚亲笔书写的。
“太和”是指天地之气、日月之气、阴阳之气。“原始能量”的本义是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后来有唯物主义者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称为“元气”,世间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的。这里的“元气”是天地、日月、阴阳之气,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太和袁琪”是指孔子思想集中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的精华和最高尚的一面,可以使人类思想达到一种像天地万物诞生一样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太和袁琪广场后是“太上殿”广场,原名“玄圣殿”广场。它的建造日期还没有找到。“玄圣寺”广场在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就已经在寺庙地图上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为“玄圣寺”为“至尊殿”。这个作坊是用汉白玉和玉石建成的。“至高无上”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思。
泰和袁琪广场位于夫子庙的第一个院子里。此院东西各有一木坊,东有“德天”,西有“道观古今”。这个第二广场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重建于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它有三个房间和四根柱子,顶部有一个拱门和六个拱门。广场下有八个石怪,中间四个是“天禄”,两边四个是“邪灵”。
“天地之德,古今之道”是指孔子对人类的贡献大如天地,孔子的思想无与伦比,无论古今还是未来都是至高无上的。
圣石门原为夫子庙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扩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定名为“圣石门”。这个大门建在一个高台上,前后御道上都有浮雕的云龙戏珠和石头,是明代雕刻的。“圣石门”是清朝高宗皇帝写的。
“圣时”一词出自孟子?在万章之下,孟子比较了中国古代四大圣贤,指出:“伯夷,圣人清净;伊尹,圣人;柳下惠,圣而也;孔子,圣人也。”认为伯夷反对毁灭武王,死而不吃苏洲,是圣洁纯洁的人;伊尹帮助唐消灭了。唐去世后,他辅佐了Waic。钟仁死后,唐贾即位。因为太甲破坏了汤法,被伊尹流放。三年后,太甲悔过,被伊尹复职。孟子称伊尹为圣人。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医生。他被降职三次,一直留任。问他为什么不走,他回答说:“为什么不直接去为人服务?”当你在为别人做事的时候,为什么要去父母的国家?"后来,当齐国攻打鲁时,他派人去齐国劝说鲁国撤军。没有一兵一卒,就退出了齐国,所以孟子说他是圣人。通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一个永远是圣人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哪个时期,哪个朝代,孔子的思想都应该成为正统。
当我进入圣石门时,它突然打开了。偌大的方形院落里,古木参天,绿草如茵,东西对称有一座腰门。三座跨水拱桥掩映红道门,石砌盆景点缀,让人心旷神怡,豁然进入“神”的境界。拜圣人者登高,访之者先见。与这种情况相联系,东方的腰门写着“快看”,西方的腰门写着“抬起来”。“匆匆一瞥”的意思是匆匆一瞥,而“高阳”则出自《论语》?子涵。“阳的高度就是钻的高度”意思是孔子的道深不可测。往上看,看得越高,学习孔子的思想和理论就越高。一进门就觉得学无止境。此门建于明朝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以前只有皇帝才允许在正门朝拜,普通人只能通过阳高门进入寺庙。
前面有个水道口,三桥竖跨。水的四周有石雕围栏,因水“围如墙”而得名“碧水”。北京天安门广场前有金色的水。此处“碧水”一词,意为孔庙相当于皇宫,故名“碧水桥”。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明朝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又加了一道石篱。这条河是有底的,原来这条河是一堵小墙。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小墙改为石栏杆。
洪道门建于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来有三个门,是当时孔庙的正门。明朝弘治年间,夫子庙重建时,改建为五间。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帝任命为“弘道门”,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立在门槛上。
红道门下有两块石碑,东碑为元代所刻《曲阜县志》,记载了元代以前曲阜的历史沿革,史料价值较高。西贝是元代的“王先生墓志铭”,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第二座碑原位于曲阜市东部老县城村,1964年迁入孔庙。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大中门”三字碑是清朝高宗皇帝亲笔书写的。
大中门两侧各有一座青瓦角楼,各有三间房,呈方形平台状。这两个角楼与夫子庙后面的东西角楼形成的长方形轮廓,就是元代夫子庙的轮廓。夫子庙的主要建筑都在这个轮廓之内。角楼建于元至顺年间(公元1331)。夫子庙的瞭望塔是仿照故宫的瞭望塔设计的,意在让夫子庙像宫殿一样雄伟。
文同门始建于宋代,原为三座,明代成化年间扩建为五座。清康熙年间称“参同门”,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为文同门。这个门是独一无二的,左右无墙。过去,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往往在主楼前用小楼作为屏障,以示庄重,文同门充当奎文阁的屏障。“同文门”一词是清朝皇帝高宗写的。
奎文阁原名图书馆楼,建于宋代,有五个重檐。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为三檐,取名奎文阁。明代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亭匾。
奎文阁东西宽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它有三个飞檐,四层斗拱,屋檐下有八根八角形石柱。它的内部结构是两层的层压木架,中间是深色地板。御经存放在上室,印板存放在暗楼,御香帛存放在下室。
“奎”,明星的名字。二十八个住所之一。传说是西白虎的头,共有16颗星,呈“曲钩状,似字图”。《孝经》讲“朱奎文章”,后人进一步把魁星描述为“文臣之首”。因此,金章宗将原来的图书馆命名为“奎文阁”,以褒扬孔子为天下公仆。
奎文阁自明朝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扩建以来,经历了数百次风风雨雨,数百次地震。在西碑亭里,有一块碑,记载着清朝康熙年间的一次大地震。“世上有九家,幸存一家。”也就是说,90%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阁安然无恙。到了80年代初,由于历史久远,年久失修,奎文阁部分木材腐朽,阁顶扭曲,于是国家文物局主持并组织古建筑专家共同拟定修复方案,拨款1.2万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对奎文阁进行了修缮。修复后的奎文阁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规格和风格。
奎文阁廊东西各有一块石碑,东面是《奎文阁赋》,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所书,著名书法家乔宗所书。西有《奎文阁重置书》记载,明六年(公元1511),刘浏、刘启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曲阜,占领夫子庙,“得庭中马,污池中书”,奎文阁中书被“烧光”后,称帝”。清代奎文阁藏书增多,清末移至孔府保存。
在奎文阁,现在有一个孔子圣物的展示。孔子圣图有三套,一套是明代圣图的绘画,一套是明代圣图的雕版木板,第三套是明代万历年间圣图的石刻。这里展出的是一个印刷的明代板的神圣人物。全套120幅圣地图片描绘了孔子的主要活动。
奎文阁外是十三陵亭,内有13处碑刻,保存了57处碑文,建于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南排中间的两座碑建于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和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后两栋建于晋代明昌六年(公元1195),其余均为清代建筑。根据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的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帝为了彰显自己,将石碑拥挤在碑亭前,于是就有了这个院落中穿插重檐的拥挤现象。所以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参差不齐,两角相碰,巨檐相交,在古代建筑中称之为“勾心斗角”,阿房宫赋中就有“勾心斗角”,但无法得知其建筑结构是什么样子。
十三碑亭碑刻的内容,都是皇帝和大臣们修建庙宇、祭祀庙宇、讲述这些事情的记录。从书法的角度来看,真草书有不同的篆、座,其中有蒙文、满文、汉文碑刻。透过十三陵石亭,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
孔庙内1372处碑刻中,最重的是清康熙二十五年修建的康熙御碑(位于大成门以东)。这座纪念碑重35吨,水盘重65吨。这座纪念碑的石头是从北京西山采集的。当时纪念碑是从北京刻好的,然后沿着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运到济宁。用了两个多月。然后从济宁运到曲阜,从济宁到曲阜,征用了90里,600民工,443头牛。在寒冷的冬天,地面被溅上水结冰,纪念碑在冰上滑动。文献记载,每天九十里路,运输十五昼夜,耗费库银六百余两。
大城门在宋初被称为易门。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大成殿命名为大城门。原有三门,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大火后重建。此门为黄瓦彩绘拱门,前后四根石柱,前后正中四根深雕云龙平柱,其余四根浅雕花纹,前后台阶有浮雕龙,均为明中叶所刻。这里有五个门,把夫子庙分成三路,东面是圣门,院子里是祭拜孔子最后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边是开悟之门,里面供奉着孔子的父母。中路有三门,东西各有门,东有金圣门,西有于震门。中路是祭祀孔子夫妇和历代圣贤儒者的地方。
在大城门的东侧,有一个石栅栏,里面有一棵刺柏树,据说是孔子自己种的。
关于这种树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的《冯仕文吉剑》:“在兖州曲阜文轩王庙的西面和南面,有松叶柏树,每棵五六尺高,早已枯萎。相传是师傅种的,其树死于永嘉三年。”手植圆柏树三棵,死于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死回生,唐太宗二年(公元667年)凋零。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重生,金镇佑二年(公元1214)毁于大火。至此,据说孔子种的柏树灭绝了。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原东安遗址的甜槠苗由学派张教授移植于此,为第四代手植甜槠。明朝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夫子庙失火,树被烧死,只剩下树。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再次起火,将树烧毁,只剩下半米高左右的树桩。树桩一直保存到文革前,前期锯掉了,第四代树的根还保存在石栅栏里。现在相当参天的桧树,是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复活的再生桧树。所以,如果是孔子种的,恰好是第五代树。手植柏树高大壮实,两人环抱,枝冠如伞,树身似铜,高十五六米,树头偏南。不知道为什么,清朝复兴的手植柏的形状和明朝万历年间石刻上原来的手植柏几乎一模一样。有人认为这和地理位置有关。不知道能不能解释清楚。仔细想来,似乎也有道理。
先辈们一直很重视植树。“此树将来枝繁叶茂,孔将来枝繁叶茂”,与孔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宋代米元璋(米妃)把种植黎蒴与封建统治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有诗为证:“角龙怪,颇有阳刚之气,两千年来敌石,纠乱如初。”
树东有碑“大师手植黎蒴”,立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这是明朝杨光训写的。
宋代以前,夫子庙里没有杏坛。现在的杏坛是宋代以前孔庙的正殿。宋天玺二年(公元1018),孔子的第45个孙子孔道辅监督了夫子庙的修缮,扩建了正殿,并将位置向后移。为了纪念孔子讲学,在原正殿内建了一个土台,名为“杏坛”。金代在坛上建亭,元四年(公元1267)在重修,明三年(公元1569)在重修。
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最早记载在《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于林中,坐于杏坛上,弟子读书,孔子弹弦鼓”。至于最初的杏坛,或者哪里有杏坛,无从考证。总的来说,《庄子》中的记载是可信的,但《庄子》下篇一般被认为是伪造的,《渔父篇》出自《庄子》下篇。所以杏坛原始记录真伪难辨,尚无法考证。
杏坛内有两块石碑,背面西面一块是晋成安三年(公元1198)文人党所写的“杏坛”二字,由孔子第五十一代孙立于亭中,南面一块是清朝乾隆皇帝所写的“杏坛赞”,上面写着:“多长时间值得重新开始?
杏坛的建筑结构比较独特。这种结构在全国也不多见,四面悬山,十字脊,巨角重檐,黄瓦列,雕梁画栋,精致华丽,从各个角度看都有独特的建筑特色。亭周围有方形石栅栏,亭前有水波纹石制香炉,为晋代遗物。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按照《孟子》中“孔子是集大成者”的意思,宣布内廷为“大成”。赞孔子思想空前完善,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大成殿建于宋天喜二年(公元1018)。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朝雍正年间大火后重建的。大成殿宽九间,深五间。大雄宝殿高24.8米,宽45.69米,深24.85米,重檐九脊,黄瓦飞舞,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四周都是回廊,顶部的屋檐有一人高。前檐下有十根大石柱,通过雕刻和水磨漂浮,高5.98米,直径0.81米。每根柱子都有两条龙相对而立,盘绕上升,中间雕有珍珠,四周云雾缭绕,四周有莲石座装饰。自下而上,皆雕刻深刻,云龙如飞,神态各异。远远望去,祥云里的龙盘旋飞翔,让人觉得很诧异。大成殿两侧回廊下及后面的18石柱,为八边八面柱,上面浅刻龙玩珠,每边九龙玩珠,每柱七十二龙。
殿下有双层基座,基座前有一个两米多高的大露台,东西宽约45米,南北长约35米。南面有两层大浮雕龙,四周有双层石围栏,石围栏下东、西、南三面各有24个石斩首。双层石栅栏设计整齐古朴,多路四通。大露台是祭祀孔子时演奏舞蹈和音乐的地方。整个大成殿气势磅礴,结构整齐,规模宏大,凌空突兀,金箔覆盖,群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它与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泰安岱庙的宋天启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雄宝殿有9个大神龛,17尊雕像。中间是孔子,坐高3.35米,头戴十二冠,身穿十二朝服,手捧归真。关于孔子被尊为文选皇后,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唐玄宗十七年(公元739年),孔子被追封为“文宣王”,但这个“王”并不确切,因为有王侯之分。有人认为它应该属于国王,有人认为它应该属于王子。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九族,奉九章,从公制到公制。所以,似乎宋代以前的“文选王”的“王”应该属于侯爵的“王”,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进一步上升,又被确认为王的“王”。所以孔子穿的衣服是西周御服十二章(皇帝制)。
在孔子两侧的神龛中,有四对,即东边的傅会和蜀集,西边的宗神和亚圣。思培像坐高2.6米,身穿九官服,手中持弓,如古。然后是“十二哲人”雕像。
除17雕像外,大成殿内还有10平方的巨型匾额(部分未修复),正中是康熙皇帝的手书,光绪皇帝的“温柔在此”,两侧是咸丰、道光,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时中柱”等。,而门中央的“命无贵人”是雍正帝的。
大成殿后面是寝殿。寝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孔子夫人,春秋末期宋人,19岁嫁给孔子,比孔子早七年去世。古籍中很少有关于关琦家族的记载。宋代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追封孔子为“云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封其为“大成至夫人”,明代嘉靖八年(公元1332年)在鲁哀公祠初封官齐,与孔子一同祭祀。唐朝有专门的寝殿神龛。早期有一尊官员齐的塑像,后来改为画像。清雍正年间大火后重建时,改为木制牌位,上书“至圣主夫人”,上盖木刻神龛,前有一桌。
大成殿的两边是东和西。始建于唐代,有20余间,明代成化年间扩建为100间,包括两端角门。明弘治十二年,清雍正二年,两次遭雷火破坏,现为清雍正年间建筑。有走廊和门的房间88间,100间,每间总长163米。两个房间是供奉圣贤和儒者的地方。
东西北面,现陈列着玉虹塔。玉红楼的书法是由孔子的第六十八个孙子,盛宴公爵孔传铎的第五个儿子孔虞姬雕刻的。孔继云(公元1727-公元1794),字体坚实,是一个字母丈夫,有顾源之名,又有薛谷居士之名。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举人为中国书画候选人,是当时刑史上著名书法家张昭的女婿。师从张昭,一生从事书法艺术研究,与当时的梁齐名,并称“南梁北孔”。玉红楼是他书房的号,所以他刻的书法帖就叫“玉红楼书法帖”。玉红楼石刻584件,印刷装裱成101册,故又称“101帖”。整个玉红楼书法帖均由孔精雕细刻而成。是我国珍贵的书法瑰宝,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孔庙最后一个庙是圣迹寺。纪念碑殿,造型古朴,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督察长何光主持。他收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交给吴军县的画家曹彰进行补充绘画并雕刻成石雕。这是中国最早的完整石雕连环画——《圣物图》。圣迹寺是专门用来存放圣迹地图的。圣物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共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
所以家门口是孔子故居的原址。虽然不起眼,却是孔庙里最古老的地方。原来的孔庙就在这里。里面有一个皇家亭子,据说是孔子生前居住的殿堂所在地。
孔子住在阙里,所以家门口对面的街是阙里街,阙指的是石阙。汉代,这条街的南面有两座石阙建筑,元代扩建时搬进了夫子庙。"里"指的是村庄或街道,因有石阙而得名。
山东曲阜孔庙诗礼堂后,井之东。秦始皇焚书时,孔子的孙子第九代孔子把《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典藏在孔子旧居的墙里。明代为纪念孔子保存儒家经典的功绩而刻制了《鲁壁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