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化的起源是什么?
御牡丹文化的起源,如果说御牡丹是从《诗经》进入诗歌的话,那就是3000年前左右。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牡丹为药用植物,御用牡丹已进入药理。南北朝时,杨子骅在北齐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据史书记载,杨迪在洛阳修建西园,命天下入奇花异草,益州入20箱牡丹,种在西园。从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到了唐代,出现了大量的御牡丹诗,刘禹锡的“唯牡丹是真国色,花开时京师动”远近闻名;李白的“云要衣装花好看,春风吹门槛厚”,是千古绝唱。自宋代以来,除了大量的牡丹诗词外,还出现了牡丹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陆游的《田鹏牡丹》、邱浚的《牡丹荣辱》、张邦基的《周琛牡丹》。隋有《御牡丹序》,连有《牡丹花谱》,王有《方群谱》,薛凤祥有《亳州帝国牡丹史》,郝有《广群芳谱》,苏有《曹楠牡丹谱》,彭宇有《曹州牡丹谱》。散见于历代各种杂著和文集的牡丹诗《文彬》,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和故事,雕刻、雕塑、绘画、音乐、戏剧、服饰、日常生活、饮食中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宫廷牡丹栽培有了很大发展,牡丹文化逐渐受到重视,出现了一大批牡丹研究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构成非常广泛,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提供的文化信息,能够反映民族文化的基本图景,符合宇宙的“全息规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文化相比,牡丹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强烈的生物学特性;(2)药理特性强;(3)园艺特色强;(4)强烈的审美特征;(5)强烈的文学特征;(6)浓郁的乡土气息;(7)强烈的财富意识;(8)强烈的生活回味。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合,从古今中外的牡丹发展史来看都是如此。牡丹在盛世发展,太平盛世喜欢牡丹,牡丹文化也是如此。历史再次证明了“国运亨通,百花齐放”这一深刻的哲理。
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是最丰富最好的。有两种传统名种,一种叫黄花姚黄,另一种叫紫花魏紫,一直流传至今。“洛阳无牡丹”,牡丹被定为洛阳的市花,并确定每年的4月15-25为“洛阳牡丹花会”。在花展期间,中外游客聚集在一起欣赏花车。此外,牡丹在中国被称为花中之宝。
牡丹传奇
袖珍牡丹的传说:古时候,在洛阳城东南200里的路上,有一个叫汝州的州,州西有一个叫庙下的小镇。四面环山,景色宜人,还有一个奇妙的习俗:青年男女一旦订婚,女方必须亲自送一个绣有鸳鸯的荷包给男方,不言而喻。如果是定在早婚,那就必须由女方家的嫂子或者邻里过门的大姐绣上,作为终身信物。镇上住着一个美丽的女孩,名叫玉女。玉女方十八岁,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高超,尤其是荷包上绣的各种花卉图案,常常惹得蜜蜂蝴蝶落在上面,可见功夫之深。这么好的姑娘,追求者自然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婉言谢绝了。原来姑娘有了自己的男人,家里人也默许了。可惜小伙子被放逐长城两年了,杳无音信,钱包也没了。玉女日日盼,夜夜思,苦苦思念,于是每月绣一个荷包聊心事,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就形成了一串,成为人们所说的“荷包牡丹”。
《刘师哥》传说:隋末,在河南汝州庙下镇东,有一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关。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姑娘,出身书香门第的弟弟,从小就喜欢下棋、书画,很受亲戚邻居的欢迎。然后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女孩跟着在长安做官的哥哥嫂子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我哥嫂相继去世,留下她一个人,无处可去,看破红尘,出家为尼姑。当她出家后,这个女孩把她原来家里种的白牡丹带到了尼姑庵,以示她对佛教的奉献和洁身自好。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非常茂盛和美丽。一株植物开满千朵花,花大满足。它从楼里升起来,白中略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的肌肤,孩童的玉面。观者无不赞叹其美其美,于是每年四月,许多信众来到此寺拜佛观花,以向佛献花为乐,香火渐浓。故花出自“刘氏府邸大人”之手,故名“刘氏亭”“刘师哥”。后来,这一牡丹品种传到田鹏、四川、菏泽、山东等地,其香味远播。
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帝,有一年冬天去上元饮酒赏雪。酒后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明朝我游上元,速报春识。花必须隔夜放,不要等微风吹来。写完后,她叫宫女拿去上园烧了通知花神。圣旨被烧后,吓坏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了御丹,所有的花都开了。武则天见牡丹未开,大怒之下,一把火将牡丹花烧成灰烬。并将外地牡丹连根拔起,放逐长安,扔到洛阳邙山。洛阳邙山纵横交错,偏僻荒凉。武则天把牡丹扔到洛阳邙山,为的是让它灭绝。谁知洛阳邙山牡丹长势良好,人们纷纷来此观赏牡丹。
《万卷书》传说:明代安徽亳州有一位秀才,又名欧阳伯云,有一句苦口婆心的话。原本是一个出身官宦之家,由于家境的日渐衰败,逐渐没落,非常贫穷。但是,秀才不愿意被命运安排,更不愿意依赖别人。他立志功名,光宗耀祖,却年年落榜。一位好心的先生告诉他:“晚辈底子差,需要读万卷书,才能感受到天地之神。于是他整天抄书,研究论文。但是家里穷,纸又太贵,只好在墙上和门板上抄文章。有一天他在房间里觉得无聊,就去后院玩。我惊奇地看到后院那株多年不开花的牡丹花丛开满了花,于是我突然心血来潮,走进室内,拿起秋笔砚,临摹御牡丹花瓣上的文章,把纸换成了花。好心的先生路过,看到这一幕,称这株牡丹为“万卷书”。这可能触动了“花神”。次年,欧阳伯云真的获得了“举人”。
“邪恶黄流”传说: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名叫刘铭丹亭。他从小就对花很着迷,种花也上瘾了。在各种花中,牡丹特别好,他家门前屋后都种了很多花和牡丹。但是因为他种花很好,所以经常被顽童骚扰。他非常生气。每次抓到他都罚他一天的工,其他人都是打几次。所以当地顽童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坏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逐渐传播开来,并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为一个“大名”说起“坏刘”,他的插花功力真是非同一般。他种植了100多株品种丰富多彩的牡丹。有一年,他栽培了一株金牡丹,颜色超过了“姚黄”,邻居们惊叹不已,有钱人要金银。当时黄牡丹非常稀少,他大量繁殖,远近争抢苛刻品种成为一种时尚。后来,人们把这种花命名为“邪恶的黄流”,这个名字被收入书中并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