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史》
绍兴六年,岳飞发动第二次北伐,攻取益阳、洛阳、商州、,围攻陈、蔡地区。然而,岳飞很快发现自己孤身一人,没有援军,也没有粮食,只好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北伐时,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今武昌)时,写下了“满江红”一词,这是千古绝唱。还有一种说法是,《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岳飞入狱前不久。字里行间有很多地方可以证明这个观点:“三十功名利禄为尘土,八千里为云月”。这两句话一直是考证《满江红》作者最关键的内容。第三种说法的理由有五:第一,北伐中的岳飞,就他的经历和心境而言,根本不具备写得像满江红那样悲壮的内涵和底气。当时的岳飞事业辉煌,踌躇满志。他怎么会充满悲伤和愤慨呢?怎么会想到“三十功名尘,八千里云月”?怎样才能“收拾旧山河”?第二,当时岳飞非常重视名望,这一点在他的诗歌中也经常显露出来。比如二、三年秋绍兴驻江州时写于梯台岩寺,“功名直抵镇边”,后来的小中山“白头即功名”,说明当时岳飞头发白了,还想出名。直到十年前绍兴破金军,岳飞仍在《寄浮图于海》中提出“功业要刊于偃师”。这几首同时期及以后的诗,说明当时的岳飞非常重视功名。第三,《满江红》一出就广为流传。如果真的是岳飞30岁写的,怎么会消失呢?第四,不懂“三十”“八千”。这才是重点。几乎所有研究此词的学者都把“三十”视为“三十岁”,所以确定此词写于岳飞三十出头。其实这里指的是“三十年”,即成名三十年。封建社会的名气从我小时候就开始了,一出生就追求不到。岳飞从小学武一直到入狱,正好是30年,是个大概的数字。“八千”也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只是表示路途的艰辛和漫长。第五,不懂“尘土”和“云月”的意思。前者的意思是一文不值,因为岳飞在狱中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一直非常看重的功名一文不值。后者指竹篮打水一场空,岳飞打了十年,被灭。这样,这两句话就一目了然了:人这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实一文不值,人这一生漫长的战役最后都白费了。按照第三种观点,大致可以定义“满江红”应该是在岳飞于十年七月下旬在绍兴被迫开课到入狱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诞生的。《怒发冲冠》《呼天抢地》。这两句话从未被详细考证过,但却是界定满江红具体创作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从字面上看,说明岳飞的愤怒是极端的。那段时间,岳飞什么时候最生气?在去上课的路上,岳飞伤心欲绝,怒气冲冲地说:“一旦所有郡县关闭!国家难以复兴!干坤世界,无理由回复!”随后,岳飞被剥夺了军权,服从了可耻屈辱的和谈。但真正让岳飞“怒不可遏”的,是当他得知自己被陷害的时候。好心的部将设法把王军控告张喜安“背叛”的消息通知正在庐山的岳飞。岳飞当即明白,这是“项庄舞剑,意在重演。”岳飞在始终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终于忍不住“勃然大怒”“长啸苍天”,进而陷害忠良,想害自己,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查入狱应该是绍兴十一年九月上旬以后,岳飞下庐山是十月上旬。所以“满江红”的诞生应该在20多天。“下雨了。”这句话从来没有考证过,诗是情景交融的。“毛毛雨”这个词总是被诗人用来形容秋天的冷雨,“歇”显然是指断断续续的雨。所以这句话很明确:秋雨断断续续。这句话既指出了作者在秋雨中的创作,也反映了作者沉郁沉重的心情。“不要等到青春头白了,空虚了,难过了。”人们一直把“闲”当成虚词,其实不然。应该是岳飞当时真实情况的具体写照。在岳飞前些年所作的词中,一直用“白头即功名”,说明当时岳飞的头发是花白的。军事上的一系列重大战役,政治上的一系列沉重打击,显然是在催岳飞的发。所以,岳飞当然不愿意少年时幻灭。查·岳飞一生都在战斗。30岁的他忙得不可开交,所以不谈“闲”。只是到了将近四十岁的时候,他变成了一个没有工作没有权力的人,被迫在野外流浪。他内心的悲伤和与野心的激烈冲突可想而知。以上考证表明,满江红的内容完全符合岳飞入狱前的年龄、心情和处境。岳飞在庐山托林寺写了《红河》。要解读的代码隐藏在字里行间。托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南有庐山,北有林东,四面环抱,像城墙一样。它是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岳飞与庐山有着不解之缘。绍兴六年,岳飞丧母,婆婆坟在庐山。绍兴七年归庐山。岳飞与主持慧海的托林寺关系非常密切,曾写过一首诗《送浮图给慧海》。《满江红》中有三个“密码”可以用来界定其出生地托林吉。“生气了,靠在篱笆上,在雨中休息。仰头,仰天长啸,强而猛。”一直公认《满江红》是从高空写的,但不知道岳飞的具体位置,只好模糊解读为高楼。其实当时岳飞就在托林寺,因为《满江红》的开篇隐藏了创作地点的秘密。庐山托林寺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托林吉入口处有一条清流,名为虎溪。要进入托林吉,必须经过溪上的湖西桥。相传东晋时托林寺主持慧远隐居寺中,称为“不离山无影,不随俗”。送客或散步时,他从不跨过庙前的虎溪。过了虎溪,庙后林中神虎吼。有一次,慧远与来访的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促膝谈心。他送我时,不知不觉过了湖西桥,后山的神狐立刻咆哮起来,三人相视而笑。这个文学故事叫做《虎溪三笑》,流传至今。因为这只老虎是守护寺庙,保护僧人的神,所以在虎溪桥边有一只石虎站在栏杆上。知道了虎溪桥旁的神虎和这个典故,就很容易看出岳飞在秋雨中望着威武不屈的石虎,把自己比作保家卫国的神虎,望着赵构“过境”,“啸天啸地”,从而引出了“饥肉”、“渴匈奴血”等词。满江红的押韵,隐藏着它的出生地的第二个秘密。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览托林寺时,写了一首诗叫《庐山与托林寺之夜》:我寻碧荷园,独去谢城阙。霜清林东铃,水白虎溪月。天香生空,天乐不绝。如果你坐着不动,你就会毫发无损。湛然真的很真诚,他完全不在场。李白写诗抒情,岳飞写词抒情。而且只是庐山东林寺的夜韵,尤其是押韵词阙、岳、谢都出自李白的诗中。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满江红》里有“强烈的感情”和“远大的志向”。按理说,在同一首诗中使用两个相同的词是忌讳的,所以很少见。但李白的诗有“天香”和“天乐”。两个“强”,两个“天”,显然不是巧合。此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的“天阙”也应该受到李白的两个“天”的影响。李白还在托林寺写了另一首诗,名为《送别托林寺僧》:“在林东送别处,白猿啼月,笑望庐山远,何苦虎流?”在《满江红》中也可以看到沿袭这首诗的痕迹。“凭栏处”是对“送客”的模仿,“吹口哨”无疑是“猿哭”的翻版。满江红的神虎精神与李白对“过虎溪”的恐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朝天(金)阙》。这句话隐藏了解读满江红出生地的第三个秘密。从满江红现在的生活开始就没有人对这句话做逻辑上的解释,因为我不明白这里面还隐藏着对托林吉的暗示。一般来说,寺庙的正殿被称为英雄殿,但托林寺的正殿被称为神运殿。相传慧远初抵庐山,选择盖房时,认为托林寺地处丛林,不能去盖房,所以打算搬到顾芗山去盖房。夜梦告神,“住佛够静”。晚上下雷雨,大风把树连根拔起。第二天,土地被夷为平地,池子里有很多好树,作为建庙的材料。“神运”之名由此而来。有了这个典故和上面提到的伏笔,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了。其实很简单明了。就是在成功的那一天去参观托林吉的“神宫”,因为神就是神,“神宫”象征着天上的宫殿。岳飞把自己比作老虎,应该拜天阙。也解释一下为什么这句话一直被说成是“天”“金”。很有可能是岳飞在一气呵成地写《满江红》时,最后收笔时犹豫了。他首先使用了“黄金”这个词。当然,绝不是拜皇帝的金宝殿,而是拜金宝殿的宏伟。岳飞在诗中称佛像为“金仙”,如2004年4月12日广德君金沙寺墙上的题词“陪僧访金仙”。毕竟,我是在佛寺里,我应该向祖金表示敬意。但岳飞把“天”字改了,避开了“路虎”的“金”,是受李白的影响,衬托托林寺神奇殿堂的典故,更好地配合了神与虎的形象。因为“天”和“金”的基本意思是一样的,所以不排除岳飞原著中的修改,文案忠于原词的可能被记录下来。由于后来者在复制或刻录时只能选择一种,所以有“朝天阙”和“金超阙”两个版本。《满江红》中所包含的典故清楚地表明,它的出生地在庐山托林寺。多年来,人们研究《满江红》,就是为了寻找岳飞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上述对“满江红”的破解,终于让人看到了岳飞真实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