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故事

在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之前,北京西郊建有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用448万两白银在此重修清漪园,形成了从清华校园到香山长20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改称颐和园为避暑游乐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颐和园被“八国联军”破坏,珍宝被洗劫一空。清朝灭亡后,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颐和园再次遭到破坏。

扩展数据:

历史的发展

北京西北郊原翁山是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里、达波湖、翁山泊、西湖。金代贞元元年(1153),金主完颜亮在此设金山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满足漕运的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将昌平百福村的神山泉水和沿途的流水引入湖中,增加了水势,成为蓄水水库,保证了皇宫的供水,有助于漕运。

明朝弘治七年(1494),明孝宗的保姆帮助罗氏夫人在翁山前修建了袁晶寺,后来废弃了。此后,翁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边建了一座宫殿,叫“善山园”,是皇家园林。明武宗和明神宗都曾在这里划船。明朝Xi年间,魏忠贤曾将山浩园林据为己有?。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的园林数量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用水量日益增加。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不大的万泉河系外,大多来自发源于玉泉山流入西湖的水,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1750),为了给崇德太后(宪皇后)六十大寿做准备,乾隆皇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挖掘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寿安山的水,在西湖西部挖掘高水湖、提水湖,利用这三个湖作为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

乾隆皇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练水军为典故,将西湖改名为昆明湖,并将挖出的泥土建在湖北翁山上,并将翁山改名为万寿山。

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建清漪园,耗资480多万元。在清漪园

“海上三仙山”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昆明湖及西侧两湖各建有三座小岛:南湖岛、团城岛、皂荚塘岛,以比喻海上三座山:蓬莱、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广泛模仿江南园林和景点。

比如凤凰码头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王禅馆仿黄鹤楼,后西湖商贸街仿苏州水街,西锁商贸街仿扬州二十四桥等等。园内主要建筑为延寿寺,为大报,有700多米长的长廊。它的建筑和装饰画相当精彩,有艺术价值,还有很多观光建筑。

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的建筑很少,有政治的,也有住宅的。乾隆皇帝当天游览了清漪园,从此不在园中居住。

在鼎盛时期,颐和园很大,占地2.97平方公里(293公顷)。它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

公园内的建筑以佛殿为中心。景区建筑100多处,院落20多处,古建筑3555处,面积7万多平方米,亭、台、楼、阁、廊、榭3000多处。其中,佛阁、长廊、石舟、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为代表建筑。古树名木1600多棵。

清朝道光年间以后,由于国力衰弱,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清漪园毁于英法联军之火。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至1895),慈禧太后退位休养,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

由于资金有限,我集中财力恢复了千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周围筑起围墙,改名颐和园,成为离宫。光绪二十六年(1900),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修复。颐和园虽然总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在质量上有所下降。

由于资金紧张,许多高层建筑被迫缩短和缩小。比如文昌阁塔由三层减为两层,乐寿殿由双檐改为单檐,还有加高的建筑,比如大剧院。苏州街被烧毁,再也没有恢复。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很多房子的亭台楼阁的彩画也从河西彩画变成了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