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评书的历史演变
评书是个人发言,艺人只用一把折扇和一块醒木做道具。广州评书的艺术特色是以表(第三方叙事)为主,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节奏感,大量使用当地民间成语、谚语、预言、谚语和通俗生活用语,并借鉴一些戏曲中的表演技巧,对书目进行加工润色。早期,说书人经常在庙门口对香客讲“劝世”。后来,艺术家们在街上摆开自己简陋的“讲古人的故事”或“开地摊”,有的在中低档茶馆里摆摊。清末,艺名“连先生”的人在东角场谋生。在1945 ~ 1949期间,我和邓记陈各自在一个电台上开了一个长长的书目。李擅长谈现代家庭伦理和言情,邓擅长谈古典文学。两人都赢得了大批观众。他称电台“古”为“天空小说”,李一世被称为“天空小说家”。
1932年,36岁的陈干臣开始在广州的电台讲故事。他擅长讲述历史英雄的故事,以其深刻的语气、优雅的辞藻和真挚的感情而广受欢迎。代表节目有杨志卖刀,易水送荆轲。广州被日军占领时,日本人高薪聘请他在电台讲故事。他坚决拒绝,离开广州去了香港。香港沦陷后,他到惠州参加抗日救国工作。抗战胜利后回到广州,在胜利广播电台讲故事。他的艺名“老陈”和“老陈讲古”成为热门节目。他还写了《一百个广东人的故事》。
建国后,陈干臣继续在广州开展评书活动。被誉为“爱国讲故事的人”,当选为广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CPPCC委员。文化主管部门帮助30多位经常在广州讲故事的艺术家,在1954成立了“广州讲故事学会”,陈干臣任首任会长。该协会组织艺术家学习政治和商业,并相互交流技能。学校经常邀请说书人给学生讲革命故事。广州文化园和一些文化宫、俱乐部都设置了固定的评书台。广州的电台一直都有评书栏目。除了邀请说书人讲课,还邀请著名话剧演员和新文艺工作者播放古典和现代题材的书目。如、的《三国演义》、《杨家将》、《西游记》,冼必英、苗的《革命故事》等,都受到群众的欢迎。90年代,戏剧家梁锦辉播出的“新武侠小说”也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