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方言三头宴在扬州表达了什么民俗?
相传,杨迪皇帝杨光曾带着他的嫔妃和大臣,乘坐一艘龙舟和数千艘船只,沿着大运河南下,到扬州看琼花。同时,他还欣赏了扬州的四大名胜,即万松山、钱墩和葵花山。他非常高兴。回到宫里,我叫来了厨师,让他们以扬州四景为主题做了四道菜,纪念这次扬州之行。御厨们在扬州名厨的指导下,费尽心思,终于做出了四大名菜: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牙鸡片、葵花剁肉。杨迪皇帝尝后,非常高兴,特别是对葵花剁肉,于是设宴款待群臣,一时间朝野都在享用美食、倾倒。传到唐朝,有一天,公爵魏在一次宴会上,朝廷名厨魏聚元也做了扬州这四大名菜,山珍海味,水陆并进,令众宾客惊叹不已。有时候那个巨大的肉丸做出来的“葵花排骨”就更精致了。因为煮好的肉丸表面的碎脂肪已经大部分融化或者半融化,而碎瘦肉则相对凸起,乍一看给你一种粗糙的感觉,像是大师的头像。客人们趁机劝喝:“桓公是半身军马,战功卓著,应该戴狮子帅印。”魏奢高兴地喝了一杯,说:“为了纪念今天的盛会,不如把‘葵花剁肉’改成‘狮子头’”。从此,扬州第一狮流传至今。炖蟹粉狮子头
叫“狮子头”,扬州话叫大肉。如果用北京话来说,就是一个大肉丸。因为大肉煮熟后,表层的碎脂肪已经大量溶解或半溶解,而碎瘦肉则比较凸起,给人一种粗糙的感觉。所以有幽默感的人被称为“狮子头”。据《资治通鉴》记载,1000多年前,当杨迪皇帝带着他的妃子和随从乘着一艘龙舟和四艘船沿河南下时,“他所经过的所有郡县都奉命在500英里内提供食物。从一州到百里,极为罕见。”扬州提供的“异域”小吃中,已经有一个“狮子头”了。不过当时叫“葵花肉”。当杨迪皇帝去扬州看琼花时,这道菜已经很有名了。清朝嘉庆年间,林兰池在《汉江三百首》中记载:“肉细剁成丸,以肉菜油煎成葵花黄。常见的云葵花丸子。”并称赞道:“客串大厨频繁切丝,故葵花新。”吃饱了也要想想太阳,肉也就一个接一个吃了。"
扬州三头宴的发源地法海寺举行了恢复重建十周年庆典,还举行了庆祝大雄宝殿落成和佛像开光的仪式。
扬州法海寺始建于隋朝,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也是江苏省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按常理,和尚信佛,佛教徒斋戒,应该与猪肉绝缘。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扬州名菜“烤全猪头”的传说,就是一个和尚发明的。据传说,清代扬州法海寺的和尚非常擅长烹饪猪头,尽管他们不吃肉和鱼。有个民间评论《竹枝词》说得最好:“扬州好,法海寺游,湖空对岸开,水塔映中流,留客烂。”据说庙里的厨艺高超,火烧得很透,猪头酥烂,香气醇厚,后来成为著名的“三头宴”之一。关于这个传说,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在古籍中可以找到旁证。可见法海寺的“烤猪头”是真的有名。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喜欢在扬州烤全猪头。他吃了这道法海寺和尚炖的名菜后赞不绝口。后来,一个厨师转过身来,请人学习和尚的绝妙技艺。于是,这道咸甜适中,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名菜流传开来。
“红烧鲢鱼头”是将鱼头煮熟去骨,加入虾、蟹粉、鸡汤等调料烹制而成的美味。
关于这道菜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清末镇江有个财主,很抠门。有一年,他要在后花园盖楼,声称除了付工钱,还会免费提供三餐。当地的工匠知道自己被忽视了,最后从外地招了几个泥木匠。但是一日三餐都是萝卜干,青菜汤,糙米。
有一天,富婆过生日,财主让厨师把准备丢弃的鲢鱼头烧给工匠吃。还有一个想法是鱼的头骨比较多,吃起来费时费力,所以要求厨师在烧之前先把鱼头的肉和骨头去掉。厨师对富人的吝啬感到愤慨。烧去骨的鱼头时,把案板上的香菇、竹笋、金针、木耳和一碗鸡丝全部倒进锅里,还舀了三勺生鸡汤。尝尝吧,亲爱的!真的是一记耳光。很好吃。
当食物端给工匠时,每个人都很生气。这不是剩菜吗?厨师示意了一下眼睛,说:“大家冷静一下。这道菜外丑内美。”大家都来试试。哇!太新鲜了,我从来没吃过!所以我倒着吃了。富人一怒之下赶走了厨师。
厨师回去开了一家小饭馆,“红烧鲢鱼头”的菜单迅速传遍全城,成为一道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