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力会在一生中发生变化吗?
一.文化和历史因素
从出生到青年,再从中年到老年,难免要经历很多历史事件。文化和历史因素会给成年人留下深刻的印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总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很可能会影响成年人的智力活动。许多研究者调查了这种文化和历史因素对智力的影响,这被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称为“群体效应”。
群体是指同一时代出生的人,比如1950出生的人。他们的基本背景是相同或非常相似的,比如营养状况、受教育程度、大众传媒的影响、科技对人们生活方式或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不同群体在智力活动上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沙溢对西雅图后续研究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同一年龄段的不同群体在基本心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Shaie,1996)。比如,1910出生的人,20岁时的智力水平低于1924出生的人。也就是说,被试的基本心理能力水平与其出生年份密切相关,出生越晚,基本心理能力水平越高。沙溢认为,这是社会文化和历史不断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总是越来越好,人们的营养和医疗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受大众传媒和科技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人类的整体智力水平越来越高。
弗林(1987)对比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几个欧洲国家不同年份的18岁公民的智力测试结果,发现年龄越接近,智力水平越高,而且这种智力水平由于时代的演变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某些国家的智商得分最高可提高25分),在流体智力测试中的提高大于晶体智力测试。有意思的是,30岁的代际智力差异相当于横断面研究中相隔30岁(比如20岁和50岁)的人的智力差异。弗林的研究成果影响了许多研究者对智力发展和智力测验的看法,因此常被称为弗林效应。在1996年,心理学家U .奈塞尔(1928-)组织了一个专门的研讨会来解释这种效应。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应该从文化历史变迁的角度去理解。因为基因进化的效果一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体现出来,而往往需要很多代。有研究者指出,产生这种效应的文化历史因素主要体现在人们营养状况的不断改善、儿童期躯体疾病的减少、父母对个体成长的日益关注以及学校教育条件的日益优越。显然,这与沙溢的观点基本一致。
Geary (1996)在一项研究中比较了中美成年人算术能力的发展。结果显示,虽然中美两国年轻人的成绩都好于老年人,但中国年轻人的成绩明显高于美国年轻人,而中美老年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吉尔里认为,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智力表现差异,并不是天赋的种族差异造成的,而极有可能反映了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因为如果是自然因素造成的,那么各个年龄段的成年人应该有相同的文化差异。沈等人(2000a)也在一项跨文化研究中比较了中美成人智力发展的年龄特征,也发现许多智力成分(如文字、归纳推理和数字运算能力)在年龄和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即智力的文化差异对不同年龄的成人有不同的表现。在解释这一现象时,他们强调文化和历史因素的作用。比如在数学能力上,年长的中国人和美国成年人没有显著差异,而年轻的中国人明显高于同龄的美国人,因为这些年轻的中国人都是1978之后出生的。从那时起,中国逐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与1978之前相比,经济、生活条件、身体健康、中小学基础教育和社会对知识的重视程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1978之后的中国中小学教育和孩子家长比美国更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美国社会并没有1978前后的中国变化大。中国老年人和美国成年人的数学能力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1978之前影响这种能力的文化和历史因素。
第二,教育因素
从上面提到的智力发展的可塑性和文化历史因素,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对成人智力发展的影响。然而,教育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有多大,又是如何影响智力发展的,一直是许多心理学研究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许多心理学研究者(Salthouse,1999)对成年期智力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他们往往把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年限作为衡量教育水平的指标。这些研究表明,年龄较大的受试者接受正规教育的平均年数少于年龄较小的受试者,如果控制年龄与受教育年数的相关性,成人智力随年龄的下降趋势就变得非常不明显。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比较了同一年龄组中不同教育水平的个体之间智力活动的差异。例如,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上过中学的老年人在智力测试中的分数明显高于只上过小学的人。沈等(2001)在对我国老年人日常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也发现,受教育程度在路径分析中不仅直接影响日常问题解决能力,还通过影响基本心理能力间接影响日常问题解决能力。一些研究(如Willis等人,1992)也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不仅在能力测验中得分更高,而且保持稳定的时间更长,或者随年龄的下降幅度更小。换句话说,受教育程度会影响老年人能力发展的稳定性。此外,有研究指出,受教育程度不仅与成人智力测验的分数密切相关,还与成人所能达到的智力发展阶段有显著关系。比如迪尔(1998)的研究表明,学历越高,达到后正式运营水平的可能性越大。
虽然关于教育水平与成人智力发展显著相关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教育因素在实践中是如何影响智力发展的,仍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比如现在人们基本上是以受教育量(比如受教育年限)的差异来考察教育的影响力,而很少从教育质量来分析。比如,受教育年限相同的人,并不代表他们受到了同等程度的教育影响,更不要说在不同的时间(比如九年)同时接受正规教育,其教育内涵有着天壤之别。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但在具体研究中,人们很难对教育因素的这种质的差异给出一个可操作的定义。甚至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内容越新,手段越先进,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就比内容陈旧,手段落后的教育大。
此外,许多研究者(Salthouse,1999)认为,教育水平对智力活动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教育带来的知识增长和技能提高的因素。比如20世纪上半叶出生的人,往往只有家庭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教育程度与智力水平之间的这种显著相关性,并不完全是由教育因素造成的,而也许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智力水平较高是由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和营养状况造成的。其他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智力水平也高,因为他们更容易形成有利于保持或提高智力水平的生活方式。比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时间相对较长,或者他们更容易从事注重智力操作的活动,从而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智力水平。
鉴于大多数关于成人智力发展年龄差异的研究都是基于智力测验,一些研究认为,受过较少正规教育的老年人的表现不如受过较多正规教育的年轻人,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过较多正规教育的人对考试或测试的经验更多,对测试的厌恶和焦虑相对较少,他们之间的实际智力水平并没有测试结果显示的那么大。有研究者(Salthouse,1999)分析过,即使受教育程度真的会对智力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在看待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智力差异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时,也必须考虑到老年人在智力测试中不如年轻人的原因可能是他们脱离正规教育的时间相对较长。比如,假设正规教育的结束时间是22岁(大学毕业),60岁的男人脱离正规教育38年,而25-30岁的男人只脱离正规教育3-8年,那么老年人就有更多的机会“忘记”正规教育期间学到的有利于做智力测试的知识或技能。
最后指出,受教育程度与智力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一定是单向的,即不一定是受教育程度越高,智力越高,也有可能是智力越高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更多或更高的教育。
第三,职业因素
职业活动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中是缺乏的,但对成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往往是成人智力发展研究者比较关注的影响因素。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不同职业的人对同一件事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O”被化学家视为“氧气”,被会计视为“零”,被英语老师视为一个英文字母。这说明职业会对人的认知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职业总是需要个体进行一些特定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研究者很容易假设,某种职业越频繁地要求个体进行某种认知活动,这个人就会越好地保持与这些认知活动密切相关的智力水平。事实上,已经有很多间接证据支持这一假设,例如,许多研究(Labouvie-Vief & Gonda,1976)发现,老年人对智力测试中的活动和任务越熟悉,他们的分数越高。可见,个人的日常生活经历会对其智力测试成绩产生影响,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经历除了正规教育或家庭活动之外,还从职业活动中获得。阿沃利奥和瓦尔德曼(阿沃利奥& amp;Waldman,1987)直接调查了智力测验成绩与年龄和职业类型的关系。他们在美国西部的一个煤矿随机选取了131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2%是男性。受试者中,69人来自产品部门,代表非技术工人;62人来自机械部,代表技术工人。他们接受了相同的能力测试,包括空间视觉、语言推理、符号推理和机械推理。结果表明,即使控制了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仍然会对年龄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模型产生影响。非熟练工年龄与考试成绩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37 ~-0.57之间。技术工人的年龄和考试成绩没有相关性。这说明不同职业类型的智力发展总有一些差异。上述测试中反映的非技术工人的智力随年龄呈下降趋势,而技术工人的智力保持相对稳定。
Schooler等人(Schooler等人,1984)发现,个体的工作情境越复杂、越具有挑战性,其智力功能的维护效果就会越好。在他看来,职业对个体智力的影响不在于职业的类型,而主要在于职业活动的性质。如果你所从事的活动需要发挥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和判断,那么这种专业活动有利于你智力功能的发挥,对你的智力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相反,那些简单、机械、重复的职业活动,对智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当然,也不排除智力功能好的人更容易从事复杂的、有挑战性的工作来适应情况的可能性。
第四,健康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这种趋势和成年后智力下降的趋势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成人发展心理学家的注意。因此,健康也是成人智力发展研究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Salthouse (1991)曾调查过自测健康状况与成人流体智力的关系,结果表明自测健康状况并不影响成人流体智力的变化趋势。比如自测健康优秀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流体智力的轨迹与普通人几乎相同。同时,他指出,即使我们根据体检获得的客观生理指标来研究一般人群中智力年龄的变化与健康的关系,也很难看出健康状况与智力水平之间存在必然的关系。因为一般人群中只有少数人真正患有对智力有显著影响的疾病,所以很多健康因素并不会给智力发育带来什么显著的变化。比如,很难想象关节炎会对个人的推理能力产生多大的影响。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一般的健康状况会对智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Oellers和salt house(Earles & amp;Salthouse,1995)对18~87岁的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测健康状况对个体在有速度要求(如知觉速度)的智力测验中的表现有显著影响,可以作为中介变量部分解释年龄增长导致的智力下降趋势。然而,在众多影响智力的健康因素中,已有研究和经验数据(Earles & amp;Salthouse,1995)表明,心血管疾病和大脑生理疾病对智力的影响特别明显。
中年以后,心血管系统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心血管疾病会直接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使大脑的营养供应异常,严重时可导致相应脑区出现暂时性营养不良,甚至组织坏死。人的大脑一旦受到这种影响,其功能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影响智力活动。许多研究(厄尔斯& amp;Salthouse,1995)表明,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对成年人的智力水平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人的大脑发育一般在青年早期达到成熟水平。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对大脑有害的刺激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作用。当负面效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的恶化。尤其是脑部疾病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恶化更明显,对智力的影响更大。近年来,由于阿尔茨海默病与智力下降的密切关系,以及非常严重的后果,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对智力影响的程度和机制的研究备受关注。例如,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理学认为,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神经元缺乏活性或过早老化有关,也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些主要酶的系统失效或神经性生物合成酶活性低下所致。解剖学上可以发现大脑的器质性疾病,如大脑皮层萎缩、神经元丢失等。该病的重要症状之一是智力明显下降,记忆力减退,思维障碍,言语障碍。一些研究者也尝试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例如,Baltes等人(Baltes等人,1995)通过研究指出,测试认知训练带来的老年人的智力可塑性,可以作为老年痴呆症早期诊断的重要工具。
一些研究者从其他角度研究了健康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比如曾经有人在日本东京测试家里老人的智力。这些老人的身体状况可分为四类:正常(即普通)、能起床但不太活动、平躺、卧床不起。结果如图5-6所示。
图5-6智力测验分数与一般活动状态的关系
(引自井上胜矢和张裕集义,1986)
从图5-6可以看出,老年人(如普通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好,在智力测验中获得高分的人的百分比越大;另一方面,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如卧床不起的人)在智力测试中得分低的比例更高。
本章的要点
从发展心理学的立场来看,由于不同年龄的个体面临着不同的生活适应情境,其智力活动的重点是不断变化的,智力的构成要素对于不同年龄的个体来说往往是有质的区别的。
心理测量学中的成人智力发展观是根据不同年龄的成年个体在各种标准化智力测验上的测验结果,通过横向比较或追踪分析,对成人智力随年龄发展趋势的一系列描述或解释。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各种基本心理能力的发展轨迹是不同的。
成年人在流体智力测验中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晶体智力测验中的表现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是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加而增加。
新功能主义成人智力发展观认为,智力是活着的个体在现实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工具。他们关注智力在人类适应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为智力由许多成分组成,不同的智力成分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轨迹和适应值。
巴尔蒂斯的双重过程模型认为,智力由两个成分组成,即认知机械成分和认知实践成分。认知机械构件的终身发展轨迹呈倒U型,认知实用构件的终身发展会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成长。
皮亚杰的成人智力发展观认为,智力发展过程中认知操作的模式差异应分阶段进行定性描述,应关注个体通过思维等认知操作给出答案的心理过程。超越形式操作阶段的知性特征是辩证性、相对性、主观性、反思性、整体性和接受不确定性。
成人智力发展在许多方面具有可变性和稳定性的统一。进入老年后,个体在某些方面保持稳定,在某些方面下降,甚至在某些方面上升。这种可变性和稳定性还是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的。
智力发展是多元性和多向性的结合。多元性是指智力由许多成分组成,不同的成分往往具有复杂的层次或结构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个体智力的组成成分或结构关系也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多向性是指生命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同智力成分的不同发展方向或轨迹。
成人智力的可塑性侧重于在成人发展的某一阶段,智力功能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训练得到提高的可能性或程度。干预训练后对成人智力影响的调查是最重要的手段。
成人的智力发展受文化、历史、教育、职业、健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人的智力在一生中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的智力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