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致庸及其后代乔致庸这位儒生为何成就如此之大?
“那时候,乔家还没有涉足银行业。当时平遥有日升的银行号,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证据是日升在1823的支行的账户记录,五年一次。但一般认为,在日本商业繁荣之前,平遥就有商号交换。票号作为新兴行业,是平遥人而不是蓟县人创造的。”朱秀海说,当时银行很少,全国只有5家,最大的日升昌也只有7家分号。因为不跟中小商人打交道,所以影响力非常有限。一般来说,小商人做生意要用银子。当乔致庸意识到银行的广阔前景时,他的志向是有一天能与世界沟通。这个想法有多先进,他的理想就有多大!这不就像今天的银联吗?100多年前的晋商,在当时也有如此完善的理念和广阔的气魄。而且乔致庸虽然试图将银行号发展到全国,但并不想垄断银行号业务。他的想法,困难,风险,一目了然。比如让银行汇220两银子到南方,不够当时的路费。想想吧。如果你有新疆的银行号,让你汇一两银子,你一定要办。而且成本和风险都是惊人的!但乔致庸就是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
乔致庸之所以如此看重银行的未来,是因为他自己的经历。当时商道上有土匪、叛军,商人携带大量白银非常危险,也很不方便。即使钞票被劫匪截获,在没有秘密记录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在银行兑换白银。令人惊讶的是,经后人证实,山西银行的整个历史上从未有过有据可查的虚假交易。乔致庸用乔家的资金开了大德通、大德丰两家银行。改编自电视剧《大同》。大德兴,创建于咸丰年间,起初主要经营茶叶和外汇。后来乔致庸发现票号是个比较新的行业,就改成了换茶。”吴典说,“光绪十年,乔致庸改戴德兴为大德通。同年,大德丰银行成立,专营外汇业务。在乔致庸的管理下,大德堂和大德丰后来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大银行。"吴用这样的数据向乔致庸展示了银行的发展速度."10年前,光绪建都时,大德丰有62000人,几年后变成了122000人。10年前,光绪的资本已经增加到35.2万”。
其实原因很简单。乔致庸继续将每年利润的一部分作为资本投入,行话叫“双资”。通常晋商在每个会计期间都会进行利润分配,一般是3年、4年、5年。吴典说,乔致庸的分红几乎全部投入资本,其资本在当时的银行中首屈一指。“当时估计乔家的本钱是四千五百万两银子。建国后,估计乔的流动资金约为800万至654.38+00万,不包括银行号和房产。”吴也承认,这个数字是大家估计出来的。因为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主要是根据
吴和朱秀海都认为,乔致庸除了人才,还把儒家的慷慨和善良带入了商业。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确凿的证据就是乔致庸死后竖立的墓志铭。据吴典说,乔致庸的墓还在乔家堡村,墓志铭立在前面,墓志铭埋在里面。乔致庸的墓志铭至今没有找到。墓台上的字是民国文化名人乔致庸的孙子常赞春写的。他这样描述乔致庸小时候的家庭。当他想通过科举考试时,他被迫接管他的家族企业,并以儒家思想作为他的商业指南。作为一个商人,乔致庸还保留着《地星》和《四书五经》这两本书,他会站出来帮助社会救灾。朱秀海说:“民为贵,君为贱。”这就是乔致庸心中的民本思想。'
朱秀海认为,这种精神可以延续到乔家祖身上。乔贵发是草根,30岁还娶不到老婆。不过他最后娶了一个有孩子的寡妇,可以说是有情有义。“你去山西乔家,他们有个报馆的第一代祖师爷,旁边的泥塑是乞丐篮和狗棍。他们不隐瞒祖辈的贫困历史,而是希望家人记住。不仅仅是在乔致庸,在乔致庸家里,孙子们总是在春节的时候用自己的大车拉米线,给贫困家庭提供经济资助,帮他们过年。他们有好的导师,别忘了他们的穷背景。你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乔的家教有多严。山西很多大户人家都有戏台,乔家没有。他们害怕后代失去精神。乔家还有个规矩,就是用中年妇女代替年轻的丫鬟,防止年轻的男人看到不雅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