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岛的历史演变
早在唐代,海珠岛就被开发了,佛教在这里建了一座瓷都寺。
南宋海珠岛时,前吏部侍郎李在岛上修建了慈边寺。端平二年(1235),起义军围攻广州城,李劝说起义军开道。后人感受到了他的善良,在寺庙旁边修建了闻喜寺来纪念他。自宋代以来,海珠岛已成为旅游胜地。宋代称之为“珠江秋月”,明代称之为“竹海清澜”,清代称之为“海珠夜月”等等。
乾隆年间,沈复来过。他在《浮生六记》中写道:“海珠寺(即瓷都寺)极大...庙在水中,四面有墙,离水五尺,有洞,有炮防海贼。”这座堡垒是顺治年间建立的,在鸦片战争期间也发挥了一些作用。
清朝时,岛上建了一座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占领该岛,在岛上的红树林上用尖刺当梯子,刺探清军在广州的保护情况。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广州有水警,岛上有总水巡局。民国元年(1912),第12区警察局也设在这个岛上。
民国6年(1917)10月,程必光率船队南下广东,支持孙中山护法,任军政府海军总长。海军办公室设在海珠岛。民国七年(1918),海军总长程必光在陆地码头附近渡河时遇刺身亡。民国十四年(1925),广州市政府在此修建海珠公园,东端建有程必光铜像。
由于珠江的泥沙淤积,海珠岛逐渐向北岸靠近。民国十七年(1928)改建成公园。当时离河岸很近,有30米的桥。
1931年(民国二十年),广州修筑新堤(今长江西路),将海珠岛划入填埋区,将裸露的岩石吹掉,将海珠岛埋为平地与北岸相连,并在其上修路建筑。海珠岛被埋在地下,与市区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