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多少虚假的盛世?
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和李世民的统治之下。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唐太宗在位时,有一双能发现圣贤的眼睛。对内,知人善用,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农业,共同倡导民族经济,也很重要。唐太宗李世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完善和尊重科举制度,鼓励士子参加科举。对外致力于平定外侮,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政绩。
那为什么把这个盛世叫做贞节之治呢?那是因为它的标题来源于《后汉书·后汉书》中的“天地之道,德者德也”,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也把他统治的这个阶段称为“德之治”。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不乏对李世民的赞美,我们暗暗佩服唐朝这个盛世所表现出来的局面。我们一直认为唐朝贞观年间,国富民安,经济非常繁荣。
《新唐书》关于贞观统治的记载是真的吗?
当然,不只是我们这么想。史料《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说唐朝贞观年间,市场上的大米只卖四块钱一桶,人们出门几个月都不用锁门。街道上满是牛、羊和其他牲畜。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唐朝的经济已经完全从战乱中恢复过来,达到了顶峰。
但是,仅仅从粮食的价格来判断国家的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如果粮食卖得便宜,对农民不利,如果卖得贵,对国家经济形势不利。而且《新唐书》中记载,唐朝都城长安可供耕种的土地很少,需要从各地运送粮食到长安。粮食运输非常昂贵,一桶大米将在三钱出售。按照上面的说法,一摇米只要四块钱,粮食只要一分钱就可以从农民手里买到,然后运到长安三文钱,最后卖四文钱。这显然是矛盾的。
在史记半空又半空的时候,史家是想为贞观之治创造一个盛世。
长安贵,应该是当时的现状。贞元年间,粮食达一斗米几千块钱。如果是这样的话,从贞观到贞元短短几十年间粮食增长百倍,实在不合逻辑。而且在贞元年间记载的“谷贱”时期,光是不带壳的小米就要70元一桶。这样看来,《新唐书》中的记载,一半是虚的,一半是实的,很多数据其实是不可靠的。最大的原因是史官从中作梗,想为唐朝贞观之治营造一个盛世。
一个国家的现状是怎样的,仅凭历史学家的几笔就无法确认和探究,也无法详细记录各方面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贞观之治究竟有怎样的“盛世”,其实我们已经能猜出一个大概,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前前后后的矛盾?原因只是面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