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笔记(五):糖醋季节谈烤烟
01
河南省邓州市种植烟草历史悠久。据1996出版的《邓州市志》记载,明代15年(1642年)邓州从南方各省引进烟叶,在状元、良庄、张村种植,供吸食、观赏,后逐渐发展到文曲、湍河以西、后坡以东,这是邓州最早的植烟记载。我家乡的烤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原品种为柳叶烟(又称柳烟),光绪二十七年(1901),因借鉴湖北黄冈晒烟经验(即后来著名的“邓片”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三等奖、农商部一等奖),一部分改为折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烟草生产迅速发展。由于土壤结构好,种植历史长,烟叶质量好,我们这里成为邓州三大植烟区之一的团河沿岸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当时河南农村种植烟叶主要靠施农家肥。烟叶长势良好,叶片黄亮,一般一人多高。烤后烟叶质量好,等级高。我们兄弟姐妹可以说是闻着烟叶长大的,经历了从长辈种烟到烤烟的全过程。当然,这里的面包包含了更多的疲惫和痛苦:多少个清晨,我们的父母把我们从梦中叫醒,毫无祈求地涉过露水,去烟田里捉昆虫换烟草;多少人咬紧牙关,在炎炎夏日密不透风的烟田里,一棵树一棵树地拍着烟芽,为的就是保证主茎叶的生长。每次抽几个小时,头就晕。又黑又苦的烟油满了两只小手,我不小心碰到了嘴唇,一下子觉得很苦。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又累又重的工作包括刷牙、织布、装卸香烟。在整个烟草季节,这样的机械工作重复了很多次。首先是刷烟。每次先刷掉合适的叶子,加到腋下,放在地上堆起来。每次出行后,左右两边的烟叶都要刷一遍,两排半里长的烟之间堆了好几堆。每次都是等到整片烟叶刷完,再从地下搬出来,堆在停在地上的架子车上。第二份工作是织香烟。也就是说,把烟叶拉回家,卸到相对宽敞的场地后,母亲、大哥、大姐用准备好的近两米长的竹竿,把烟叶从左到右地编织在上面,每一轮大概有十几二十杆,经常会忘记吃饭,甚至工作到很晚。第三步,青烟叶编(扎)好后,装入生产队的炕烟炉(其实是一间房子)。一杆青烟叶由几个人送来,放在炉内的架子上,中间留出合理的空间,然后用草席把门封住。生产队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专属炉生火、填煤、烤烟,就像炼丹一样。技术员。过了一定时间,我们就停火开门,这叫抽烟。也就是把烤好的烟叶一片一片的从架子上拿下来,送出烤箱。每个家庭的所有人依次在外,分别被带回家挑挑拣拣。
03
当然,我印象深刻的是捡烟,分等级,卖烟。一般在烟叶烘烤后,按照相似性原则和基本标准,在较大的场地进行烟叶采摘。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我还记得有一个房间,有五个男女在场边。后来土地单独分给各家的时候,都是在我自己院子里或者我家的地上。
当时妈妈大哥大姐一起上阵,于是我们从第一关第二关开始到最后一关(当时大概分12关,第二关或者第三关有几公斤也挺好的,基本在第四第五第六关甚至更低。有时候因为青烟叶质量和烤烟温度没有掌握好,深色的基本在后两个水平,价格基本卖不出去)。每一堆都分类码垛,整个房间弥漫着呛人的烟雾和嘈杂的噪音。偶尔有人在开玩笑,是努力的点缀;当然,如果烟叶质量差,颜色暗,前几级的数量少于价格,空气会比较沉闷。
最难的是装大车。我妈拖着她徒步六七里路到张村街烟草公司卖烟(我当时年纪小,但也有人陪过很多次,主要负责看车等。).一路上又累又渴,口干舌燥。到了地方,看到长长的队伍头都大了,却只能排队等着品级检查称重。轮到他们的时候,也会遭受白眼。有的烟草技术人员会压低价格,要讲很久。当他们终于拿到有限的钱时,天色已晚,他们正试图赶回家。吃饭已经很晚了,大家的身心都疲惫到了极点。
这一切,即使在今天,依然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无法忘却,成为痛苦、悲伤、无奈的回忆,更成为我或我们坚决摆脱当时农村苦难生活的原始而巨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