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误解最深的历史人物是谁?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伟人。第一个是圣人,他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的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第二个是伟大的领袖,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者。他们不仅是中国的伟人,也是全人类的伟人,不仅是历史上的伟人,更是人类未来的引路人。
时至今日,他们的思想所展示的力量还只是刚刚崭露头角,未来才是他们的舞台。第二个我一直没有误解,我就只说第一个,孔子。
误区一:身材矮小。
在古代,营养不好。对于一个七英尺高的人来说,大约是160厘米。孔子应该这样吗?其实他身高九尺六寸,大概220cm (190cm),和姚明差不多高。一个175的人,手臂伸直可能连头顶都摸不到。看到他,你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天啊,这么高!
误区二:脆弱
高了就有必要强吗?当然不是,又高又专业的运动员和教练,你觉得强吗?孔子是射箭教练和战车驾驶教练。要求所有孔子弟子开枪防守。
射箭怎么样?孔子带弟子练射箭,会有人看。这就好比你邀请几个朋友去打野球,路过的人都能被吸引过来围观。想想吧。那是什么水平?
开战车有什么难的?小时候回农村老家,坐手扶拖拉机,在田间地头走一公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屁股都不敢碰座椅。为什么?因为太颠簸了,一坐下来就相当于被板子打了屁股,我受不了。别坐下。有几次我差点被扔出公交车。
这应该是古代的路况,拖拉机至少是充气橡胶轮,孔子开的车是木轮。想想难度。而且我是坐车而不是走路,动力来自发动机。人开车去打仗,这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动力来自马匹。就考虑这个难度吧。
误区三:温柔敦厚
当然这是孔子提倡的,我估计他最后也做到了。然而,这不是他天生的。孔子出生在一个武将家庭。他的父亲有十英尺高,甚至比姚明还高。他有一次单手举起城门,救出了一半的部队。很激烈吗?我生了一个和他差不多高的儿子。你觉得这个遗传基因怎么样?
孔子通常带着一把剑。当时兵荒马乱,不值得不行。
孔子非常爱吃肉。你听说过“三月不知肉味”吗?首先,你得吃三个月的肉。
猛将的儿子,两米多高,职业运动员的身材,手持宝剑,每顿都吃肉,说他是老师,你大概不信。
误区四:严肃刻板
相反,这是一个走在街上听人唱得很好听,还能缠着人跟别人学的高手。而且我弹琴唱歌,学一首新曲子,可以练到不爱吃肉的地步。徒弟的音乐也是必修课,估计够组成几十个乐队了,而且经常聊天的时候还有徒弟弹钢琴做背景音乐。
有时候对学生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去卫国,要见一个女粉丝。毕竟她是卫国夫人,我见不到她不行。结果弟子误会了,想知道老人想干什么。我不高兴了,看了孔子一眼。孔子急得发誓说,如果我不说我要的,上帝就不会喜欢我。这个老人多有趣啊。
误区五:迂腐
孔子一行在周游世界时,曾被一支地方武装包围。双方打了几次对方发现占不到便宜。没错。这里都是职业队。所以和谈的条件是不允许孔子保家卫国。孔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对方也就放了。
但是孔子转过头去保家卫国了。门徒们仍然感到疑惑。老师是不是太没有信仰了?一答应就反悔可不好,而且这么简单明目张胆。孔子说了什么?他说我是被迫同意条款的,相当于被抢了。最后跑了出来,只好听强盗的约定。这怎么可能是真的?如果你不听,去你想去的地方。
这是迂腐吗?叫狡猾也不错,其实应该叫智慧。
误区6:书呆子
我已经谈了很多关于运动员、歌手、表演者、教练和作家的话题。想想吧。六艺大小,礼乐射书数,诗乐易春秋。你不仅知道很多,而且你什么都擅长。就算是现在,恐怕也找不出几个这么全面的。你叫他书呆子?如果他是书呆子,那么世界上就只剩下书呆子了,更多的是没用的甚至是书呆子。
误区七:泥泞。
大多数人根据“中庸”这个词给自己贴上标签。其实“中庸”这个词的外延很广。没有一定的经验和造诣,真的是无法理解。这个平庸,查词源,基本意思是商周时期用的。中间不是妥协,双方都不会得罪,但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的好处。我们做什么呢不是中间不走左不走右,而是左边好用就走左边,右边好用就走右边。关键就是这个常用词。好用是目的,左右只是方法。长此以往,难免时左时右。最后,据统计,是一半左一半右。这叫中。
我甚至怀疑“中国有用”这个词和“中庸”有关系,方言“中国不对?”可能是“中庸”的“中”,当然也是“为中国服务”的“中”。我们可以以后再研究。
误区八:好人
“在法庭上跳舞真让人受不了!”这是圣徒的愤怒。这句话是在骂当时的实权派,比现在当面骂川普还危险。没弄对就掉脑袋,人家就敢骂人。是对印象的颠覆吗?
还有一次,齐鲁结盟边境,齐国想占便宜,就在边境买野人,基本都是土匪,想劫持鲁王。在如此危险的事情上,所有掌管鲁国的人都畏首畏尾,只有孔子敢于站出来,尽管这不是他的职责。
一般来说,联盟会搭建一个土制平台,两国国王在上面采访,其他人在旁边观看。开讲前照例要表演歌舞助兴,齐把土匪叫上来,说要来个战舞。什么是战舞?正提着刀和盾走向地球的桌子,愚者知道是怎么回事,明武装绑架。
如果真的行动,在场的鲁人没有一个会好的。如果是,你们都害怕吗?在场的人也差不多,不知所措。只有孔子走上土台,站在强盗面前,拦住了他们...
一个人杀了几十个有组织有预谋的武装匪徒,是好人吗?这简直就是霸气侧漏。结果呢?孔子义正词严的话让齐国君主蒙羞,所有的强盗都被赶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老好人能做到这一点?
误区9:什么都没有。
孔子当过统帅,相当于市长、市委书记;坐大处,相当于建设部部长;坐大坐小,相当于公安司法部长;最高级别的参与是代理总理。当然,与他真正的职业生涯相比,这些政治成就可以忽略不计:
子对的迷茫只字不提,不知死活,保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从未陷入宗教泥潭;孔子讲仁,仁者爱人。这个仁字,是中华文明的人性光辉,让这个文明永远温暖;有无差别教学、因材施教、因时制宜、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教育思想。直到现在,他们还没有跳出他的框架,教育才是孔子真正的道。
弟子3000人,圣贤72人。这是他的实践,是几代人的楷模,为教师这个伟大的职业树立了标杆。
这个文明延续了几千年,他功不可没。这个文明的潜力远未被发掘,在未来,它将是整个人类的归宿。
误区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年轻的时候很穷,干了很多脏活。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仓库保管员,干得不错。现在的职场,人家绝对是优秀员工,很快就会升职加薪。
误区十一:反对法治
首先,古代法家的思想核心其实是儒家的,与现代法律的精神是不同的,而法家只是在儒家的核心之外包裹了一层方法。
法家源于儒家,他与儒家的冲突只在于方法。儒家认为可以通过“礼”把世界引导到理想世界,这有点类似于榜样的力量;而法家则认为,榜样是不够的,人性本恶,要用“法”来约束。如果不是严格约束,你以身作则谁会在意?我确定怎么赚钱。到时候大家损人利己,天下大乱。
孔子认为榜样的力量是可能的,大概是因为那时天下将大乱。那时,“仪式”并非遥不可及。毕竟周朝之前就已经这样了。
等到韩非子到来的时候,“礼”显然已经过时了。以孔子的透明度,我想他可能会在另一个时间修改他的方法。
所以孔子当时没有法治的观念,他认为“礼”是可以挽救的,所以他不谈法治,但是他根本就没有想过,更谈不上反对。
误区十二:百家争鸣
看历史,好像老是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四家在打架,大家互相攻击,贬低儒家的话很多。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四大流派并称为一起,但实际上,它们根本不是捆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重叠的核心和不同的方法。
首先最早的道家,他讲宇宙万物,道与德兼备,这是最大的圆。
孔子专门拜访和请教老子。更重要的是,他们读的都是一样的书,比如《礼记》《诗经》《易经》等等。而且老子在周的图书馆,这些书都是周的书。所以,他读的书可能比孔子还多。从孔子后期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继承了老子的很大一部分思想,尤其是关于道的思想。孔子不再讲了,只讲德性。
感觉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扫了一眼答案,发现大部分人都回答了,但是有一块需要展开,我只需要单独展开。孔子发展了德性的部分。这些都是重叠的部分。有什么区别?
就是这样。道家认为你什么都不管,让社会自生自灭。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治理一个大国,如果你煮小东西”,不要折腾。这么多小玩意你能一个个折腾吗?显然不是。虾折腾多了,小贝就坏了,吃不下了。儒家不认同这种方法。儒家要用“礼”积极以身作则,引导大家效仿。你先以身作则,大臣效仿,父亲效仿,儿子向父亲学习,这样就完美了。
法家来自儒家,他连德性都完全不讲。孔子在这方面是对的,但我不同意他的方法。学习一个好榜样是好的,但是如果有人没有呢?而且只要有一个人不学,系统就会有危险,损人利己的人就会有机可乘。这个例子就更厉害了吧?所以,树立榜样是没有用的。应该用刑法严惩损人利己的人。别人看到这个教训,不敢越雷池一步。
墨学也脱胎于儒家,墨子开始向儒家学习。他也觉得榜样不好,认为“礼”的等级之爱不是终点,是中间状态。他认为终点是兼爱,无差别的爱,一个世界和* * *唯物主义。因此,他创立了另一个墨家学派。
其实孔子未必反对大同。以他的风格,很可能和后来的墨子一拍即合。他想站起来,站起来,他想实现。这种仁一旦实现,其实就是兼爱。但是墨子的思想太超前了,他的组织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完全自成体系。这是一个比“仪式”更不稳定的均衡,实际上是一个“帕累托均衡”。这种均衡虽然是最优的,但却岌岌可危,所以墨家很快就失去了实体组织。
神话13:伟人之战
伟大的领袖曾经跨千年批判圣人,就是著名的“批判森林,批判洞口”。既然两者伟大程度相等,那么如何理解这种批评?
其实这还是道与君子之争,可惜被小人利用了,后来的路完全歪了,也不知道去哪了。直到现在,不明所以中仍有一些人想借领导之光发泄个人怒火。反正他们得喷。为什么不拿领导当借口?不信可以看评论区。
有点类似于儒墨之争,但显然这一次的理论基础更扎实,而且刚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当然也更具有批判性。
面对这种批评,孔子知道了会怎么想?他可能会欣然接受。如果两人在天上相遇,大概会牵着手聊聊天,好好喝一杯。这是君子之争,小人难以理解。
补充0:误解太多。千百年来,各种妖魔鬼怪都以孔子为招牌,招摇撞骗,中饱私囊。孔子告诉子贡,仁就是“想做人就要做人,想做人就要做人”,但他没有让子贡这么做。而是要求他“宽容”,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我怕以后有人通过这句话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孔子的大爱计划。
朱的理学确实把儒学带入了泥潭。其实现在评论区被骂的不是孔子,是朱,只是普通人分不清而已。
补充1:五四运动的口号“打倒孔子的店铺”其实包括后半句“救救孔子”,当时救了,现在也需要救。儒家思想太尘封,也难怪大家看不懂孔子。毕竟张着嘴骂人更容易,翻书有多麻烦?再说,张口就来的人,也不一定懂经典。
如果我能理解它,我可能不会诅咒它。毕竟,它既不聪明也不新鲜。子贡已经回答说:“仲尼不能被摧毁。别人的圣贤,山头,还能超越他们;仲尼,太阳和月亮,一无所获。人虽欲自刎,为何伤日月?更常见的是见其不明。”
对于喷子,他也给出了回复:“我觉得我认识一个字,我觉得我不认识一个字,不能马虎。”
补充二:关于道路,我倾向于墨子,但墨家的核心和儒家是一样的,兼爱是仁的表现。孔子只追求仁。至于是通过仪式还是法律来实现,人们根本不关心。无论哪种方式都有意义,这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最终目标是实现世界大同。孔子没有说。也许他没想到,但如果他听说了,他肯定会同意的。这是一位绅士。如果孔子活在当下,他一定是和主席一样坚定的* * *制作人,墨子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