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女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浙江教育版历史与社会。
晚清女装的延续
1911年前的故宫中,慈禧太后的服装最能代表清末女装的顶级奢华造型。德龄第一次见到慈禧时,被她奢华的服饰惊呆了:“(慈禧)身穿绣有大朵大朵红牡丹的黄缎袍,冠上缀满珍珠和绿宝石,左边是一串佛珠,中间是一只由最纯净的绿宝石制成的凤凰,绣袍外面是一条披肩。这条渔网披肩是由3500个金丝雀蛋那么大的珍珠制成的。它又圆又光滑,所有的颜色和大小都一样。边缘用玉坠装饰,由两个纯玉纽扣连接。”除了这位厉害的“老佛爷”之外,晚清宫廷中的其他女子服装,多以锦缎、绸缎、丝绸等高档材料制成,上衣装饰千姿百态,精致华丽。而且因为款式的数量和颜色的不同,体现了层次。慈禧太后的皇家礼服可分为冬季和夏季。冬装三种,夏装两种;福晋太子和国将庶人的朝服,一件是冬朝的,一件是夏朝的;四级丫鬟和七级丫鬟冬夏都一样,除了单、夹、棉、皮的厚度。晚清女性贵族的礼服,尤其是正装,都是按照规定的制度缝制的。以皇袍为例:皇袍有三种款式,分别是皇后、皇太后、皇太后、贵妃,均为石青,并镶有锦缎或锦边。第一件是无袖背心,圆领,双排扣后背。从胸围线以下折叠。胸围线以上前后绣两条竖龙,胸围线以下装饰分四层:龙前后分别绣1和3两层,其余两层分别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每层与彩云相间。第二种是圆领、无袖、开背、褶腰的长背心,前后各有一条绣龙,腰帘有两条绣龙,底部有八条绣龙。三条装饰带的下部装饰有刺绣寿山图案和平水江垭。第三种与前两种类似,但装饰风格是竖分。左、右长背心腋下开衩,正反面绣有两个相对的珠子。下一张图展示了八宝首山河中溧水和李龙之间同样的彩云。嫔妃及以下的皇袍基本与此制相同,只是由于等级差异,在装饰和颜色上略有不同。
晚清的一般女装虽然没有皇室的华丽多样,但服装的造型一般都是仿照皇宫的,细节也很重视。不同颜色、不同工艺、不同材质的花边和挂毯镶嵌在领托、袖口、衣领与腋下的交叉处、侧摆和下摆。设置多是常有的事。主要由上衣、衬衫、马甲、夹克、裙子、衣服等组成。马褂有两种:袖子(袖子比胳膊长)和袖子(袖子比胳膊短)。衣服的长短,在不同时期也略有变化。晚清时,一等女子上衣大多绘有图案,并饰有花边。马甲为无袖短袖上衣,款式有直翻领、琵琶翻领、对翻领、大翻领、人字翻领等。穿在衣服、衬衫、旗袍外面。手工艺包括织花、缫丝和刺绣。内容都含有吉祥寓意。清朝后期,如意头和多层滚边被应用到马甲上。除了刺绣花边,还有许多层挂毯花边和扭金缎边。有些甚至在下摆加上流苏和珠子。还有春秋天凉时穿在长袍外面的长马甲,也叫夹克衫。这种马甲是圆领,双排扣,直筒,无袖,左右后开衩,两边开衩至腋下,前胸和衩上端各有一个如意头。修剪整个身体。每个腋下有两条长腰带,长及膝盖。衬衫,是圆领、右下摆、扭翻领、直身、平袖、无开衩的长衣服,一般有五个扣子。袖子有两种,舒适袖和半宽袖,袖子附加在袖口装饰。它们是女性的普通便服,大部分饰有天鹅绒刺绣、小圆点、平金和编织花。到了晚清,边饰越来越多,经常在衬衫外面穿马甲。和衬衫风格类似的是伊伊。衣服左右开叉高至腋下,开叉顶部必须用云朵装饰;纹饰也更加华丽,包边更加精致。清代的裙子主要是汉族妇女穿的,满族的宫女除了朝鲜裙一般不穿裙子。到了清朝末年,中国和满族的服饰互相交换,中国和满族的女人都穿。清代有百褶裙、马脸裙、干衣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玉裙、月华裙、墨花裙、粗蓝格裙等。
一般来说,晚清的女装都是黑色的,一般都是层层包裹,比如衬衫、小外套、中号外套、大外套、云肩背心等。在这些层层衣服的重压下,女人成了“衣架”。如吴夫人年轻时随夫读书时,仍有清代女子装饰:“一件古色古香的缎短袄,带小树枝,下摆大而圆;不太长也不太短的黑丝绉裙,离下缘半尺,密镶几条松子色花边,也有半尺宽。”这种宽达半尺的蕾丝服饰,是晚清女装的特色。此外,他们也有一些代表吉祥意义的装饰品和衣服随身携带。
民国时期的女装改革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冠服全部废弃。民国元年七月,参议员公布男女礼服。根据公布的礼服体系,礼服及膝,有领,双排扣款式,左右开叉,后下开叉,全身绣饰。穿马面裙,左右扎,上缘两端用绑带,基本是清代汉族女装的发展。民国初年有“旗大多换汉服,宫袍裁短衣,踵情先融,称莲钩六寸长”的场面。按等级穿衣的现象消失了,服装的款式和颜色自由选择。大多数女人穿裙子做上衣。20世纪20年代,女装最流行,有衬衫、夹克、背心。款式多样,有双翻领、琵琶翻领、直翻领、斜翻领等。,衣服放置得当,圆和不同的宽度和长度。衣领、袖子、翻领和吊坠饰有滚边花边、刺绣或精致搭扣。20世纪30年代,中等宽度的马面裙逐渐被淘汰,过膝裙、喇叭裙、百褶裙开始流行。
由于新旧交替,女装往往是新旧杂陈,不满足于中式、洋式、不伦不类,但也使服装款式多样化,服装面料和颜色也更加多样化。当时清朝的衣服又旧又俗,遗风未尽。总的来说,民国初年不同地区女性的着装逐渐或剧烈变化是不争的事实,不同阶层的女性一般都有自己的着装特点。
这一时期的女学生大多穿着上衣和裙子,特点是简约优雅。拐角处有很多变化,如弧形、直角、圆角等。,领子、袖子、翻领都用不同的花边装饰。到了“五四”时期,便衣黑衣人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服饰,突破了传统的服饰色彩禁忌。此外,礼服也是一些留学生、文艺界、知识分子常用的。他们的特点是上下裙摆连在一起,腰部收紧。有的在腰间有圈圈,可以用来扎腰。这时候的女装改的更适合展现女性的体态之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旗袍的流行。旗袍起源于清朝的衬衫和衣服。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旗袍逐渐在都市女性中流行起来,宽松的腰身,宽大的袖口,直抵足面,并有滚边装饰。20世纪30年代开始广泛流行,腰部和袖口相应缩小,膝盖附近长度缩短。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旗袍被加长,两边开衩很高,腰部很紧,充分展现了女性身材的曲线美,在视觉上增加了人体的修长比例,使人苗条。这时的旗袍是用纱、丝、缎、呢子、棉布等面料制成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可以换成高领、低领、西式翻领、直领、方领、圆领、U领、V领等等。
清末民国时期的女性还是穿男装的。最早穿男装的女性,有一部分是秋瑾这样的革命女性。他们追求思想解放,不落俗套的服饰自然是他们内心精神诉求的外化。另一部分是引领时尚潮流的妓女。此外,此时为了满足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出现了正式的裤子、女装制服、运动服、工作服等。除了这样的时尚先锋,中国很多地区的女性还穿着传统的风衣、扫地裙和一双马蹄鞋。
透过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到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时代风貌,以及女性在传统生活中的历史地位和传统价值观的重大变化。这意味着开始建立一个新的女性角色。此外,清末民国时期女装的变化对国内外现代女装的审美观念和服装体系的多样化、个性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现代女装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