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嘉峪关路的历史
在早期的城市规划中,湛山西南和太平湾被定为别墅区,也叫“养老区”。20世纪20年代末,这个地区修建了道路和房屋。当初这里的路名有临沂路、丽岛路、成山路等。1929,在中国都是以关隘正式命名的。例如,临沂路被称为韶关路。人们称这个地区为“八大景观”。其实这个小区狭义上包括以关隘、汇泉路、黄海路命名的10路,广义上还包括太平角1号至6号路、湛山1号至5号路。
青岛解放后,中央在此社区设立青岛接待委员会,用于在青岛开会、培养领导和暑期工作。这一带的房子,有的是公房,有的是被没收的官僚房,有的是因为业主已经出境而由政府管理,有的是中外人士的私产,由政府购买。
今后,接待委员会将被关闭,这些房屋将被用作卫生部下属的青岛疗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下属的青岛疗养院,后者主要在太平角。后来卫生部青岛疗养院下放到山东省卫生厅,一部分房子划给了青岛通讯处,也就是现在的安八大关宾馆。解放军青岛疗养院划归济南军区,为第一疗养院。
青岛疗养院分为五个治疗区。1959第二治疗区办公治疗楼位于正阳关路三支1号,主要治疗神经衰弱疗养人员。正阳关路四栋,汉沽关路1,嘉峪关路五栋。
嘉峪关路5号曾是张百祥的别墅,嘉峪关路4号曾是青岛大新民报社的宿舍,嘉峪关路7号是青岛华北烟草有限公司总裁荀琳的住所,嘉峪关路6号是美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副总领事的住所。
许多党政领导干部曾在此疗养,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也先后在此疗养。
著名戏剧家、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熊佛西曾在嘉峪关路5号楼居住。他的学生朱因主演电影《红色娘子军》获得白花奖。朱来青演出话剧《第十二夜》,还专程去小楼看望老校长。
邵全林(1906—1971),著名作家,早年从事小说创作,出版有《英雄》《投宿店》等。之后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他在香港为党做宣传工作,出版香港特殊条件下的进步杂志和书籍,在上海等国统区公开销售。
新中国成立后,邵全林被任命为全国合作党组副书记。多年劳累过度后,他来到青岛休养。青岛疗养院的老医生潘忠祥回忆说,住在嘉峪关路4号时间最长的邵全林体弱多病。他的妻子和著名作家秦歌也住在这里。他们按照医生的指示每天从黄海路走到太平角。
邵全林也在青岛坚持写作,部分作品被收入《文学十年》一书。
小三(1896-1983)早年随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加入中国* * *生产党,建国后任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局长。出版诗集《小三》《和平之路》。在青岛期间,他曾写过一首诗《青岛海边夜歇》,诗中写道:
”许爬上蓝天,
海水的波浪相映成一片破碎的红色。
恒星,灯塔—
互相挤眉弄眼。
商船,渔排-
迎着风来来回回。
水手像一尊雕像一样站在战舰上,
十年来我没睡过一分钟觉。
大海呼吸得如此充分和舒适,
呼其无穷无尽的巨大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