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关于历史的大问题应该遵循什么思路?从哪里开始?如何完整回答?

问答是历史高考中最重要的主观题。所谓问答题,就是提出问题让考生回答。比如1983:结合英国侵华战争评论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问答题由话题中心词、条件词、回答内容词和回答方式词组成。题头词是答案讨论的直接对象;条件词指明事件和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答案内容词是答案的必要内容;回答模式单词是回答的方式。比如问题1988:山东是如何在19年底成为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什么?结合中外史实,说明由此引起的反响和最终结果。本题目中的“山东”是题目的头词;“19年底”、“一战期间”是条件词;“成为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反响和最终结果”是要回答的内容词;“如何”、“发生”、“解释”是解决的词。

问答考察历史解读能力。历史解释主要指解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具体考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和总结能力;分析和评价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说,问答题考察的是历史学科的能力。例如:测试1992:结合印度历次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总结每次斗争的特点,指出这次斗争的结果。该题考察了近代以来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考生从印度和英国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背景出发进行回答。考生的答题过程也是一个体现能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基于死记硬背的“听写”过程。

第一,从题型来看,历史题有五个特点。

1.“跨度大,通用性高”。这种题型时间跨度长,层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提问的形式是新的,达到了用新场景检验旧知识的目的。比如1990:结合13年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这个问题在时间上跨越700年,在内容上跨越经济和政治领域。题目的新颖之处在于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该题要求考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从经济和政治领域总结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过程。

2.“小切口,深分析”。这种题型时间跨度短,以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为“切口”,横向纵向考察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例如:1993考试:试以武昌起义到“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基本的道理?这个题目的时间跨度只有三年,“切口”是帝国主义摧毁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的历史事实。要求考生回答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得出中国人民必须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梦想。但从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软弱性出发,大部分考生回答资产阶级无法领导革命走向成功,革命只有在* * *生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

3.基于材料的问答。这种题型是在问答中引入素材,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问答形式。比如1991年考: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过,“我们没有永远的盟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久以来的外交思想。本文结合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的关系变化及其原因,阐述了英国对法政策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这是第一次把材料引入问答。首先,这道题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时间是1804,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是1920 -1929。其次,考生要找出125年内英法关系中敌人-盟友-敌人的史实,并说明原因。最后,要求考生说明英国对法政策的变化与德国有关,所以是明着的英法关系,暗着的英德法关系。说得很清楚,英法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微妙,一切以大英帝国的利益为重。总之,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观点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高校选拔的条件,也是中学培养的目标,并在高考中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4.宏观概括。这种题型是把零散章节相关的历史事实进行概括,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比如1991试题:总结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用史实证明。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它要求考生从国家统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海外殖民政策的实施等五个方面来概括,然后用史实来证明。正确答案如下:

(一)结束分裂状态,实现国家统一;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

史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保留君主制。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后来居上。

史实: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超英法。到19年底,德国工业生产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3)出现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

史实: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煤炭辛迪加成立时,已经集中了全地区86.7%的煤炭产量;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力公司和西门子垄断。航运业基本被汉堡-美国公司和北德海运公司垄断。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史实:德国工人阶级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巴黎公社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德国无产阶级赢得了反对“非常法”的斗争。

⑤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最具侵略性的国家和世界战争策源地之一。

史实:先后夺取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殖民地,强行租借中国胶州湾;缔结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5.比较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异同。比如1994问题:19年底中国改革和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相比,他们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有何不同?为什么?

应该说,用问题和答案对比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主要是命题的角度比较新。本课题从思想史的角度,将中国的改革思想与法国的启蒙思想进行比较,着重探讨二者在推动社会变革中作用的差异,从而开创新局面。第一题,考生能正确回答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要点,大部分漏掉了救亡图存的内容,主要是考生缺乏从中国民族危机的大背景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题,考生答得好的是维新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但答不出法国启蒙运动在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进步作用。第三题,由于要求脱离中学实际,一般无法回答“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一要点。

二、问答问题的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的基本要求是:认真审题,正确答题;先提纲,再写答案;瞻前顾后,面面俱到;有历史,有开始,也有结束。

1.仔细审题,正确回答问题。

考试是答题的关键。如果你能正确理解问题的意思,你就能取得好成绩。反之,考试犯错,就会犯错。考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出关键词。考生可以在问题和答题中的关键词下面划一条线,然后答题。

例如,测试1993: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指出19年70年代以前世界上政治领域存在哪三种进步的历史潮流,并从中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对“三大趋势”的理解,因为“三大趋势”这个表述在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在考试的过程中,考生将其理解为三条线索,并在“三个趋势”下划一条线,这样答案就会迎刃而解。第一个层面,课本上列出了工业革命的后果,可以略加概括。

工业革命的后果,首先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资本主义势力的壮大;其次,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最后,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无产阶级形成了。

第二层,只要把后面章节的标题链接分类就可以了。

19 70年代以前的三次进步历史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第三层,举例说明三大趋势。

三大历史趋势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1848欧洲革命;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

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的工人起义;英国宪法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生产党的* * *宣言发表了;第一个国际机构。

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起义;伊朗巴布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

2.先做个提纲,再写答案。

答题提纲反映了整个答题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出了答题提纲,基本完成了答题要求。考生在做大纲时,一定要以段落为导向,以主旨为导向,以连载为导向,同时在概念表达、史实表达、论证表达上也要准确。

比如1991年考题:总结1840-1949年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兴衰,以及其原因和后果。“波动”即减少和增加,即按时间顺序回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情况、原因和结果。候选人应首先概述:

①19世纪初,英国。

②19世纪中后期,六国* * *共主。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强找了一个代理人,日本垄断了* * *。

④上世纪30年代,日本。

(5)二战后,美国。

在此基础上,考生进一步作答。

①19世纪初,清朝封建统治逐渐衰落,世界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排名第一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侵华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法、美、俄、日、德等国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19年底,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开门红”,形成了列强共同称霸中国的局面。

(3)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在中国寻求代理人,以扩大各自在中国的势力。一战期间,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企图独占中国。战后俄罗斯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实力减弱,美国经济实力增强,日美成为中国的主要对手。《九国公约》的签订,让中国又回到了大国同台的局面。

(4)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崛起,占领中国东北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企图独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扩大,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侵略力量。中国* * *产党于1949年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消灭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势力。

3.前顾后顾,面面俱到。

“向前看”是上限。在回答一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向前看就是回答这个历史事件之前的整个社会状况。“回头看”是下限。任何回答一个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的人,都是向后看,也就是往更远的地方看。也就是说,在回答问题和回答问题时,不仅要面面俱到,而且要以有序而不是罗列的方式描述内容的内在联系;完整而不是不完整;主要思想是清楚的,而不是模糊的。

比如1993考:顾说:“八股之害,相当于焚书坑儒,败坏人才,比困于咸阳郊区者,不过四百六十余人。”顾观点述评。第一,要求考生对八股持否定态度,肯定顾的说法是对科举八股的尖锐批判,其观点是正确的。其次,从八股文的前景、规律和后果三个方面论证了顾的观点。

明朝用科举选官,但政府规定命题仅限于四书五经,答题卡的体例必须按照刻板的形式分为八份,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严重束缚了考生,导致很多学者沉浸在学习经典中,而不注重实用知识。当了官,就成了服从皇帝的奴隶。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创始人秦始皇为了加强意识形态控制,焚书坑儒。明代同样采用八股,但此时封建制度已经衰落(这是“向前看”),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不允许有任何“离经叛道”的思想。文人八股就是为了满足这种政治需要而诞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初期的积极意义。所以,文人八股就像秦始皇焚书一样,起到了禁锢思想的作用,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比埋葬儒家思想还要恶劣。

再比如商鞅变法的意义。第一,废除秦国旧制度。第二,秦国封建经济发达。第三,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第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是“回头看”)

4.有历史,有始有尾。

历史的理论要求理论要以历史为基础,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表述要以明确的观点为基础,有适当的历史事实为支撑,历史与理论的关系是一致的。有始有终,要求史实完整。

比如问题1995: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些步骤?每一步改变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和结果是什么?基于此,你认为制定经济政策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①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步骤。

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因此,农业生产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主观上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制程度,扩大规模。结果,制作人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方式,实行家庭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必须实事求是,符合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化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既是叙事性的讨论,也是历史与理论的结合,有始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