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起源论44:失落的“未预见的山”

中国本土起源论44:失落的“未预见的山”

文|黄银兵

说到昆仑山,再来说说另一座失落的圣山。另一座圣山,不是这座山。

布州山和昆仑山应该是山的对应概念,或者说昆仑山和布州山是两个不同民族的祖先记忆。明确地说,布舟山是古代西北族群的祖先记忆;昆仑山是古代西南民族的祖先记忆。

一、“不舟山”的古称

我们来看看布舟山的古代命名:

山海经黄达Xi经说:在西北海的那一边,在大荒野的一角,有一座不协调的山,叫做“坏孩子”,有两只黄色的野兽守护着它。有水,叫冷水。西有湿山,东有帘山。于攻共工山。

《山海经·Xi·山景》:又是西北370里,说是不思山。望着北方的群山。面对岳崇山。向东看那条河。河水也淹没了。它最初的浑浊泡沫。郭注:此山形有所欠缺,市面上也没有,因名云。

据《山海经》记载。野西京”,野一角有一座山,名曰“坏儿”。看来布舟山的名字并不是因为共工发怒而得名,而是因为布舟山本身就有“欠考虑”的特点。

其实有很多山符合山的概念却不是山。古人说“布舟山”已经是共工生气时某座山的名字了。这可能是因为“布舟山”后来被神化了,万能的“布舟山”被神化成了圣山。

二、不在山四周的阴影——共工家和共工的气都摸不到山。

古书记载的共工是炎帝的后代。共工不仅是氏族的名称,也是共工氏族首领或首领的称号,也就是说第一代共工和历代共工都叫共工,所以共工本身就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氏族。

为什么说共工是炎帝后代?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生燕菊,燕菊生节节,节节生戏。戏文生朱融,朱融坠江生工。共工的世系写得很清楚,共工是炎帝的后裔。

共工氏族的图腾是什么?是“人面蛇身朱法”。据宋《鲁集二》所载,《归葬》中记载,所有的工人都面蛇发。

共工的职业是水神。据《左公十七年》记载,共工氏以水纪为氏,故以水师命名。《管子·义都》:共工之王,水第七,地第三,利用自然形势控制丈夫。《淮南子·本·景讯》:舜时,共工撼洪,留下疏空桑。《史记》:颛顼有合作史,为平息洪水。

共工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不能动舟山。《淮南子·天文训》: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帝,一怒之下,触了不遂之山。天破地绝,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动;地不满东南,水在流,尘在归。

谁是颛顼?颛顼是黄帝的后代,被称为颛顼大帝。共工与颛顼之战,其实是黄岩战争的延续。颜地与黄帝的战争以炎黄联盟暂时结束,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黄帝时期,颜地族作为黄帝族的附庸加入黄帝族,黄帝是黄帝族的首领。在少昊庆阳年间,炎帝的后裔共工开始争夺皇位。共工曾夺取九州领导权,占领九州,将少昊青阳及其侄儿颛顼驱逐回东北。颛顼接掌黄帝族领导权后,与占据九州的共工氏争夺皇位。这就是“共工与颛顼争帝”。《礼记》中的一句话,才揭示了“共工称霸九州”的历史。就是颛顼之战失利后,共工之怒不能触及舟山。

但共工氏族并没有从历史上消失,这与中国古代实行的氏族统治和封建制度有关。临高共工氏叛乱首领共工被除,共工氏仍被保留,新共工仍将产生。在尧舜禹时期,我们还能看到共工的影子。大禹追共工、大禹杀相公公大臣刘等传说表明,黄帝子孙与共工氏族的矛盾一直持续到大禹时期,可以看作是黄帝战争的延续,黄帝子孙之间的战争不时爆发,直至共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个事实也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所谓的民族融合。

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的战争,也被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共工与神农(雕玉集与强权)、共工与祝融(史记补黄三列传)、共工与女娲(道史太武纪)的战争。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作为颛顼大帝阵营的一部分,高辛族、神农氏、祝融族、女娲族都参与了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的战争。我以前说过。高辛是帝喾,帝喾因为帮助颛顼打败共工而成为颛顼的接班人,祝融是高辛的火头。当然,他和高辛一起参加了反对共工的战争。神农和女娲是古老的氏族,他们是黄帝族的一部分。当然,他们也会在战争中协助颛顼。这里的高辛、神农、祝融、女娲,都是当时的氏族称谓和氏族首领的称谓。

这个讨论的要点是,卜舟山与炎帝关系密切。共工作为炎帝的后代,战争失败,灭布舟山。原因是什么?共工失败后,大概回到了祖籍,颛顼也追求共工家的祖籍。这个祖居应该是炎帝入主中原之前的最后居所。会有一座山叫无山,是最后一座无山。共工之怒,触不到舟山。共工是在通过灭祖山来昭告天下,誓不与黄帝共存。以后,共工一族一直打下去,直到共工一族彻底从历史上消失。

当共工称霸九州的时候,颛顼和他的叔叔少昊也回到了东北的黄帝部老家。

3.在古代,原始的布舟山是一个通用的地理概念,指的是有沟壑的盆地或山谷。

1.布州山属于盆地或山谷。古人将其命名为步州山。

在古代,人类主要以采集、捕鱼和狩猎为生。在古代,人类形成了两大产业:农业和游牧业;无论游牧还是农耕,渔、猎、采集都是它的补充产业。农业、游牧、捕鱼、狩猎和采集都需要一个有山、有水、有平原和安全屏障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其实就是群山环绕的盆地或山谷。

盆地或山谷是群山环绕的地方,中间是平原,平原上有河流和湖泊;在这样的地方,先民不仅可以捕鱼狩猎,还可以耕种采集;这些大大小小的盆地或山谷,也有与外界隔绝、自成一体的优势。他们可以享受大山的保护,减少其他人的侵扰。我国许多盆地或山谷冬季也有暖温环境,属于亚热带季风盆地气候。由于地形的影响,冬季冷空气被阻挡在盆地外缘,导致冬季气温相对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夏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区,气流下沉,气温持续偏高。气流被高山阻隔,沉积在盆地内,容易形成高温闷热天气。典型例子:四川盆地。这样的盆地或山谷有利于人畜在此越冬。

但是绝对封闭是不行的,因为人与人之间还是要交流的,尤其是人类的繁衍,需要和外界建立联系。所以,山周围的盆地或山谷也应该有一条与外界相连的冲沟。当然,这个与外界相连的沟壑是可控的,可以随时开闭。有沟壑的盆地或山谷是“没有和谐的山”。“山不谐”,古称“不围山”。

2.中国的盆地数不胜数,既有大盆地,也有无数中小河谷。

由于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峦纵横交错,在网格状的山峦之间形成了许多盆地或山谷。中国面积超过65438万平方公里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四大盆地是四面环山,中间低洼的盆地状地形,全部分布在我国西部。

第四,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记忆:布州山和昆仑山。

现代人起源于早期现代智人,现代智人脱胎于猿(智人),猿起源于猿(直立人)。

早期现代智人起源于30万年前的中国西南地区,也就是昆仑徐(我之前说的泛云贵地区)。直到7万年前,现代智人完全脱离了猿人的特征,成为一个全新的种族。

现代人离开昆仑(我之前说的泛云贵地区)主要有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7万年到6万年前,第二个时间段是654.38+0.8万年前到654.38+0.3万年前。主要方向是北方和东方。

?1,不是舟山记忆

?七六万年前,一个向北迁移的分支形成了北方的固安人(我给他们起名叫华年人),一个向东迁移的分支形成了中东部的古胡人(胡尼人)。他们的总来源是形成于泛云贵地区的花胡原始群体,统称为花妮人(也简称尼人)。

昆仑阙是花湖原始群的起源,但此时正处于第四纪第三次冰期和第四次冰期之间的一个暖期。新形成的现代智人没有冰河时期的记忆,没有经历过昆仑决对人类在冰河时期的重大意义,所以昆仑决在现代智人面前没有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没有形成难忘的记忆。所以泛云贵地区北移、东移、左移的支脉中,并没有昆仑的虚拟记忆。

但是有没有不围山的地理概念?是的。因为多山的泛云贵地区,有无数独立的盆地或山谷,而泛云贵地区的这些盆地和山谷,最初被现代智人称为“不围山”。所以现代智人,生活在泛云贵地区时,既有昆仑阙的地理概念,也有不围山的地理概念。

然而,在随后的最后一个冰川期,冰冻的气候对于北移、东移和留守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记忆。

末次冰期,北方人口稀少,人口主要藏身于北方许多温暖的丘陵(盆地或山谷)。例如,大地湾是一个山谷。甘肃和陕西也是一个盆地(现在叫鄂尔多斯盆地),关中也是一个盆地。

“不幸的山”还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名字。“坏账”的解释有很多,但我觉得都是瞎编的,因为解释没能抓住根源。我已经解释了“无思想”的概念。「负子」是什么意思?关键在于对“否定”二字的理解。

负:1。抬抬。如负饭、内疚、负担、解脱、道歉等。,都是“扛着,扛着”的意思;2.充当。承担责任,有担当,有负担(lěi),有罪,负担沉重,责任重大等。,都是“承担”的意思;3.依靠。如顽固抗拒、自负等。,都是“依靠”的意思。三个意思,归结到词源,都是对人类一个原始动作的描述,即“抱孩子”、“抱孩子”,都叫“负”,其实是一种“养育”的感觉:庇护。引申到布舟山对人类的仁慈,就是“坏儿子”。在远古时代,人类在布舟山的庇护下,跨越了最后的冰河时代,人类是布舟山的儿子。

有这种记忆的古人类,就是末次冰期生活在中国北方盆地或山谷的古人类。早期和末次冰期结束后,北方民族也在布州山越冬。所以,山不在身边,就会成为他们的圣山。昆仑虚拟记忆,对于他们来说,记忆是非常遥远和模糊的。

有“山中不见山”记忆的古代族群的代表是隋炀帝的后裔族群。共工家是炎帝的后代。

在我的理论体系中,颜地是隋炀帝的后代。隋炀帝是北方民族华年族的神灵,隋炀帝姓隋。从654.38+08000年前开始,华南族就一直选择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北移,因为他们已经进化成了低温族群。温度上升后,它们的适宜温区移到了高温区。在气温变化的推动下,华南族不断向高纬度的北亚和欧洲迁徙,在欧亚大草原演化为西方历史上的雅利安人。然而,隋炀帝仍然在中国的北部。由于祭祀的需要,隋炀帝的直系民族并没有迁移,而是仍然坚守在中国北方祭祀隋炀帝。在12800年至11500年的降温期,隋炀帝的后裔从中国的北部和西部向东迁移至陕甘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并继续向中原商丘迁移。隋炀帝的最后一代祭祀在河南商丘结束。距今9000-8000年间,北移的花妮人华胥氏族繁衍生息,皇帝崇拜中断。隋炀帝遗民的一部分进入中国西北,演变为蒋氏家族。一个进入东北,演变成玄鸟家族。殷商始祖是玄鸟氏。

炎帝在西北祁连山区游牧。前面说过,祁连山的意思是“祭山”。我的理论体系严格区分了神农和颜地,所以不要混淆他们。

对于“姜”和“羌”,古人也有解释,女为姜,男为羌。我说全羊烤成姜,烤片上的半只羊是羌。帝尧时期,顺帝将三苗迁到西边的三围山,三苗与西边的古姜结合,形成第一羌,但历史上没有记载。羌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殷人把西戎的羌作为祭品,作为祭品使用。作为西部八大民族之一的羌族参加了这场战争。西周时,西域各民族统一为西戎。直到汉代将西域各民族统称为西羌,西羌才正式进入中国史籍。

?2、昆仑虚拟内存

?昆仑的虚拟记忆是花妮人留在泛云贵地区的记忆。花妮人在昆仑渡过了最后一个冰河时代。

65438+80万年前,花妮人陆续向北、向东迁移。北迁的主体是冯氏,其中华胥氏起源于伏羲女娲族。对于东移的花妮人来说,进入大平原后形成的农业集团是过渡性的,农业集团神化的是昆仑山,而不是布州山。

第二批从泛云贵地区迁出的古先民,也在两湖流域这样的非舟山山区生活了几千年。农业进一步发展后,先民对土地的欲望加剧,然后先民继续走出大山,生活在广阔的平原地区。

进入大平原后,布舟山成为农业民族的历史记忆。在农业民族中,无丘之山只是其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过渡。在农业民族的历史记忆中,不可预见的山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模糊的文化符号。农业民族依然视昆仑山为圣山。

农业民族神化昆仑山,而不是布舟山。所以,步州山不是农业团体的圣山。如源于花妮人的伏羲女娲分支、神农分支、黄帝分支,都是昆仑山的记忆。

五、布舟山从一般到特殊的演变

对于北方民族来说,起源是一个广义的地理概念。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方便纪念和祭祀,山会被专门化和神化。神化特殊化后,山不在身边,必须具体。后来,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布州山也演变成了颜地民族的天文台。山上所谓的“天柱”,是观察太阳运行的一个“标准”。

重读《淮南田字训》: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帝,一怒之下,触了不遂之山。天竺断,地绝。天向西北倾,日月星辰动,地不满意东南,水尘归。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山是天柱本身,一个是天柱竖立在山上。我的解释是,天柱已经竖立在山上了,这是颜地部的天文台,当然也是颜地部的圣山。共工因为战败被颛顼的军队追杀,很生气,用头也打不到舟山上的天竺。偏偏这个时候地震了,共工气得不敢碰舟山。天之所以向西北倾斜,地之所以向东南不满。这种巧合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

第六,最后一座山是山西西山(上党盆地)

没有,舟山在哪里?从原点看,到处都没有山丘。然而,就颜地的历史而言,在颜地生活过的所有地区都会有一座名叫“步州山”的山,因为步州山是其祖先之山和神山。

王逸注《离骚》,高州注《淮南子道元训》,都没能证明舟山在昆仑山西北。在此基础上,后人演绎出无数的山丘。

《史记》对卜舟山也有考证。历史记录。《淮南子语录集》说:北有断层。历史记录。正义云:“桀败于福地”,有福地。周浦在哪里?山西永济,原名蒲坂,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在这里变成一个巨大的海湾。《路史》还记载了朱珠的都城蒲坂,传说炎帝烈山氏之子朱珠曾在此建都。在史书中,又叫顺都普班。古竹书编年中提到的“冀都”就在这一带,尧舜、都是在“冀都”登基的。晋南是尧舜禹时期华夏民族的核心地区。我在《尧舜禹时期的中国都城与大禹及夏朝都城变迁》一文中已经讲过了。

对于“姬”,有些人不理解。他们认为古书上说冀在两河之间,就是说古冀州在西黄河和东黄河之间。西黄河是陕西和山西之间的南北黄河,东黄河现在看不到了。它指的是在黄河的尽头向东北流动的一条古老的河流。古兖州位于东河和吉水之间。

有人问,既然冀州叫两河之间,那么古冀州包括陕西和河北。从字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到了帝尧时期,洪水和海水浸泡同时发生,河北平原长期浸泡在海水中。因此,姚舜禹时期的冀州萎缩到只有山西南部一片,姚舜禹的中心集中在山西南部。

《史记》中关于无舟山的记载也表明,无舟山在山西省南部。当然,这座没有舟山的山是颜地系的最后一座没有舟山的山。

颜地系统形成于中国西北,主要牧区在祁连山。在5600年至5300年前的冷却期,颜地向东移动,来到古济洲。与此同时,黄帝派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南迁,也进入了古冀州,炎黄碰撞开始了。炎黄来的时候,河北平原还没有被海水淹没。

中国古籍也明确说明了最后一座山的位置,即山西省长子县西山,但现代考证学者忽略了这一点。

长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经112 88 ',北纬36 12 '。位于上党盆地西侧,属于太行山太岳山脉至上党盆地的过渡带,三面环山,一面是广阔的平原。上党盆地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建功立业者所倚仗。此地向来铁马,流言不断。素有“上有党,下有望中原”之说。

上党盆地长期以来一直有古人类居住。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都起源于此。长子县是中国尧之子丹朱的封地,炎帝靖卫之乡,西延古都。长子王耀的长子丹朱被封于此,故名长子丹朱。相传山西省长子县西山并非舟山山脉。西山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鸠山,精卫就是用鸠山的石头填东海。

《山海经·北山景》云:鸠山多树。有一种鸟,看起来像一只黑色的鸟,有头,有白色的喙,光着脚。叫精卫,唱功自愧不如。颜地的小女儿,名叫女娲,在中国东海游泳,淹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她是精卫,经常拿着西山木石的头衔,以至于被困东海。离开水,向东流向河边。

房山峰是法九山的主峰,比海拔1524米的泰山最高峰高出120米。峰峦叠嶂,怪石嶙峋,云雾缭绕,景色奇特。特别的是,房山山顶是一片平地,面积不大,古人曾在此建庙。

在《颜地·烈山氏》一文中,我说上党盆地是颜地最后的故乡。炎黄合并后,炎帝故里定在上党盆地。

七、伏羲舟山和布舟山。

在《伏羲为夫》一文中,我也讲过伏羲系的舟山、布舟山,这里再讨论一下。

山东半岛中部的胶莱平原将山东丘陵分为鲁东丘陵和鲁中丘陵。鲁中丘陵地带有一座方山,当地称之为“古”,如、抱犊崮等。

这种叫“古”的山就是舟山。在中国古代语言中,有“舟山”的概念。但“周山”和“非周山”是两个文化体系,对“周”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不环山”的“不体贴”就是“山不兼容”,“周”就是被山包围。“舟山”的“周”是“水中之邦”的意思,是水中的平地。

在8000年到6000年前,爆发了洪水和海水浸泡,古代中国东部地区、华北、河南中西部、黄淮、江淮和长江下游被海水吞没,成为海的一部分。山东分为胶东岛和鲁中岛。鹿钟岛分为太乙梦岛和浮山岛。东移的凤凰华胥支在福山岛被洪水和海水浸泡阻断,福山岛是伏羲女娲兄妹传说的传承地。

在中国古代东方语言中,这些海中岛屿被称为“福”;在中国古代的东南语言中,这些海中的岛屿被称为“岛”。这些“岛屿”上生活着许多鸟类,它们是鸟类的栖息地。东部和东南部被洪水和海水浸泡隔绝的遗民就住在这些“岛上”。海浸前是山,海浸退后也是山,但在海浸中,叫“福”。

“古”和“周”是古代汉语东方语言“赋”后期演变的结果。山东境内的丘陵多为平顶,有利于古海各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平顶的山头在海里,这些山头也可以连在一起,就成了“一周”。“周”的外环是海,“周”的内环是湖,是伏羲体系的“舟山”。在这种环境下,人类的食物就是鸟和鱼。所以在东部海岛民族中,鸟兽也统称为“鸟”。《山海经》中的帝君族群,有“使四鸟”的统一特征,其实就是“四兽”。

在伏山形成的女娲伏羲体系,具有“涡”和“鱼”的文化特征,“涡”是“涡纹”,“鱼”是“鱼图”。

6000年前,鲁南发生大地震,“舟山”号被毁,海水倒灌。幸运的是,地震也打开了洪水排入大海的通道,海水浸泡开始消退,伏羲体系回归豫西。

在豫西,与农业民族(古尸-人的农神节)和豫西其他民族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女娲伏羲群体,而这个新群体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分支——神农氏。5600年至5300年前,由于气温下降,这个新女娲伏羲神农族群的一部分南下,形成神农系;一部分继续向西,回到甘南。

实际上,甘南天水的伏羲文化是由西迁的女娲伏羲回归的。而女娲伏羲的一部分人口就像和神农一样在南方的江汉。在神农体系中,女娲伏羲的这部分人口会是诸侯,但仍然保持女娲伏羲的祭祀,但主要是伏羲的祭祀,因为神农时代已经进入大男子主义时代,伏羲的祭祀已经受到重视。这在史记中也可以看到。比如皇甫谧的《皇帝的世纪》说“伏羲葬于南郡,在襄阳”。一些人还把伏羲的埋葬地点进一步南移到田玉娥的幕府福山。如清代张赞昭说“平江田玉娥,即龚宇东陵,其下有御坛,为伏羲葬地”。合理吗?如果把我们的继承者伏羲看作伏羲氏族,而这个伏羲氏族仍然继承伏羲的姓氏,仍然祭祀伏羲,那就好理解了。随神农南迁的伏羲族葬在襄阳,伏羲族葬在幕府山东陵,这是很自然的。然后一个西迁的伏羲家族也保持了伏羲的称号,也是同样的理解。

黄银兵2018 10 10月2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