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主题研究的主题有哪些?
主题学研究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的不同处理,侧重研究对象的外在手段和形式。
一般专题研究侧重于一个点(个别主题的呈现),专题研究侧重于一条线甚至一个面。
以著名文学形象唐璜的研究为例,说明两者的区别。
总的主题研究侧重于分析这一形象的性格和思想。比如断定拜伦的长诗《唐璜》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讽刺。
在比较文学的专题研究中,首先关注的是这个传奇人物的最初来源,然后努力找出所有写过唐璜这个人物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勾勒出这个文学形象的演变轨迹。
G.德·贝沃特博士论文《唐璜的传说:从起源到浪漫时代》(1929)。作者首先考证了第一部塑造唐璜形象的作品是西班牙戏剧家莫利纳1630写的剧本《塞维利亚的诱惑者,或者说是石头客》。然后列出后来描写唐璜的作家的作品:
意大利剧作家贝尔托和契科尼,法国人莫里哀,高乃依和意大利人戈多尼。到了浪漫主义时代,描写唐璜的作家更多了:德国霍夫曼的音乐小说,拜伦的长诗《唐璜》,普希金的悲剧《石头人》(1830),大仲马的奇幻剧《马兰的唐璜》或《天使的坠落》(1837)等等。
此外,缪塞、高蒂和萧伯纳也都写过类似题材的作品。
甚至还有音乐作品——从莫扎特的(1787)到施特劳斯的(1887)。
但Bev的目的并不是为我们编制一个以唐璜为主角的作品书目。他的目的是全面展现这个被称为“唐璜精神”的人物,让读者看到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作家身上被涂上了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了不同的人格。。
有胆小狡猾的诱惑者,有为了打开一条路或掩护退路而杀人的玩世不恭的浪荡子,有什么都不在乎的恋人,有浪漫的梦想家,有虚假理想的追寻者,有在井里寻找金刚钻的矿工,还有非常聪明,勇于诱惑,勇于占有,从不满足于享受的人。
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形象的处理,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各自的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等。
语文学研究主要包括母题、主题、主题、情境、意象和修辞研究。
第二,母题研究
主题学中的母题通常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和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对周围世界的概念,如情感、爱与恨、你将去哪里、时空、海洋和山脉等。
母题与人物类型密切相关。这里有两种类型的字符:
第一种。神话传说中的一些人物成为了一个母题的具体体现,他们的名字也成为了母题的代名词。
比如希腊神话中自愿随父流浪的安提戈涅,就成了爱父母、自我牺牲母题的具体体现。俄狄浦斯成了俄狄浦斯的代表。
中国文学中也有这样的人物,如大禹、龚宇、精卫等。提到他们的名字,所有的人格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一些“公忘私”、“决心意志”、“坚忍不拔”之类的母题。
中国和西方的区别在于:
西方的那些人物往往直接出现在后来欧洲各国的文学作品中,不断被刻画成主角,被不同的作者赋予不同的时代精神、个人品质和特征,从而为主题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研究素材。
中国的这类人物类型,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很少作为主角直接再现。
第二类是从母题中诞生的文学形象。
如源于“贪婪”母题的阿巴贡和葛朗台,源于“嫉妒”母题的奥赛罗。
中国文学中“智慧”母题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和“说媒”母题媒妁也属于这一类型。
模体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具体方面:
1,纯母题研究
这种研究可以局限在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框架内,也可以跨越民族和族群的界限,对传统文学中的各民族神话传说和母题进行清理研究。
我国青年学者王力(辽宁师范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十题》就属于这类研究。作者整理了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归纳出十个基本“主题”。其实这些“主题”大多是母题,比如“生死”、“别离”、“相思”、“恨春”、“悲秋”。(另外还有《中国文学主题》、《中国古代文学复仇主题》等4册。).
例:“母亲与母亲反控诉”母题研究
希伯来传说:约瑟被卖给了埃及家庭,她的情妇向约瑟求情,但遭到拒绝,约瑟因此受到惩罚。
b希腊神话:雅典国王忒修斯的妻子法伊德尔向忒修斯前妻的儿子希波吕托斯求爱,被拒绝后上吊自杀,留下遗书指责希波吕托斯行为不端。忒修斯向波塞冬复仇,摔死了。
Hiporutos
这类故事来源于母系社会的解体和父系社会的形成,表现了男性对女性主妇地位的亵渎和颠覆意识。
法国人拉辛写的悲剧《费德尔》在主题上继承并强化了这种意识。
20世纪俄罗斯著名女诗人法德尔对法德尔的处境表示了充分的同情,并刻意强调了忒修斯的残忍和希波吕托斯的冷漠。
茨维塔耶娃保留了“情妇反诉”母题的原始形态,但借助于费德尔奶妈的视角,渲染了费德尔的苦闷与无奈。
茨维塔耶娃的《费德尔》反映了20世纪父权时代意识的消解。
茨维塔耶娃
2.人物母题研究
中西方文学中有无数的神话传说人物和文学作品,但上升为母题象征的人物并不多。
对这些具有母题性质和象征意义的文学或传奇人物进行比较研究,是母题研究的主要对象。
如西方的美狄亚、普罗米修斯、浮士德、阿巴公、奥赛罗,中国的诸葛亮、包公、愚公、登徒子。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物是明显的母题。比如美狄亚是复仇的母题,诸葛亮是智慧的母题。
对于一些角色来说,母题和主题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如包公,虽然可以归结为“正义”之类的母题,但这个形象已经有了明显的褒贬,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主题的高度,带有主题人物的性质。
第三,主题研究
主题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个作品的主题呈现,而是主题的相互选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重复和演变,以及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
不难发现,许多主题往往出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的文学中,并被不同的作家不断采用。
比如希腊神话传说中俄狄浦斯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命运”这一主题,就是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写。后来,他写道:罗马作家塞内加,法国古典剧作家高乃依,英国诗人德莱顿,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伏尔泰。
为什么这些不同国籍、不同国家、相距遥远的作家对同一个主题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他们的俄狄浦斯“一模一样”吗?如果不是,有哪些区别?有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都为主题学提供了有趣和值得研究的课题。
主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主题数字
比较中西文学中的主题人物,人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区别:
西方文学中的主题人物所表达的主题往往是多变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圣经》中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该隐,在拜伦的作品中却成了值得称颂的英雄。类似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多见。
在中国文学中,一旦某个人物成为某个主题的代表,后来的作品往往会沿着主题人物原有的性格方向发展,加入新的情节,使其性格更加丰富,更少被重新评价。
例如,包公这个人物在任何作品中都反映了同样的主题。
2.研究作者对一些达到一定主题意义的植物、动物、地理题材的再加工。
一些动植物,如松、竹、梅(寒年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豺、虎、豹(四猛兽)、龙凤、麒麟(吉祥动物),一些地理、天文、气候现象,如山海,经过千百年来诗人的吟诵和作家的描绘,上升为一些符号(或意象)。
一方面,这个研究也属于图像研究。比如日本学者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杜鹃花和杜鹃这两个动植物题材进行了深刻的考察。
唐代诗人程有句诗:“杜鹃与鸟,怨与艳有何分别?怀疑是嘴里的血,滴到树枝上的花里。”
杨万里《杜鹃花》:哭哭啼啼的人生是怎样的?准时偏布谷鸟声。布谷鸟能有多少血?恐怕是一滴泪珠。
第四,主题研究
主题研究主要考察一个主题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和演变,或不同文化语境中相似主题的异同。
运用最广泛的主题研究是神话主题研究。
事实充分证明,不同地区的神话惊人的相似。比如“大洪水”这个主题,在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神话体系中都有描述。一、中国,枪和大禹治水。天帝大怒,举枪杀之,于腹中生。舜命禹治水,疏浚淤泥。13年,禹妻化为石,石裂而起(夏朝建)。
鲧与大禹治水
b,希伯来语,耶和华惩罚了世间的罪恶,洪水泛滥大地,并预言诺亚通过建造方舟而得救。
诺亚方舟
c在希腊,宙斯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偷取火种而向人类发出洪水,普罗米修斯的儿子和他哥哥的女儿在身后扔石头重建人类。
普罗米修斯
在这些神话主题中,有一个共同的母题,即生命的诞生和延续。
三大神话在处理同一个主题的过程中,价值取向有很大差异:
在中国神话中,于父子与神是绝对对立的,充满了悲哀和悲剧性。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惩罚只是象征性地将高加索山上的一块石头绑在身上,将石头扔向人增加了故事的游戏色彩。
在希伯来神话中,上帝并不想彻底毁灭人类,故事的整体风格是伦理和理性。
民间故事的主题也是主题研究的重要对象。
民间文学可以说是一切文学之母,文学的基本结构都保存在民间文学中。这种考证就像季羡林的《柳宗元〈钱驴〉考据》等。
动词 (verb的缩写)情境研究
情境是某一时刻人物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具体的情境都向读者展示了人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同时又交织着作家和人物在作品中的看法和感受,制约甚至影响着人物的行动,从而衍生出各种情节。
比如在某个时候,男主角爱上了女主角,女主角却爱上了另一个男人。在这种情境中,三个角色的两条线索(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和女主角对另一个男人的爱)构成了一组隐秘而暴力的冲突。
再比如,男女主人公彼此相爱,彼此发誓,但父母(或一方或双方)阻碍他们结合。这种情况也暗示了一群充满矛盾的人际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情境,其中潜伏着具体而紧张的情境。
这种情况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而加强,直到作品结束才解除——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
情境和主题是相互依存的。每一个特定的情境都必须包含一个主题。
比如《两个女人之间的男人》表现了爱情选择的母题,“女儿爱上了父亲仇人的儿子”。这种情况显示了爱和责任之间冲突的主题。
所以温斯坦说“母题来源于情境”。
和母题一样,基本情境的数量相当有限,甚至少于母题的数量。法国学者乔治·波尔蒂写了一本名为《三十六种戏剧情境》的书,认为戏剧的所有情境都已经包含在里面了。
基本情况可以多种方式组合,数量无限。
人学研究的是有限的基本情况如何从一个国家(民族)传播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作家的笔下传播到另一个作家的笔下,然后不断创新,成为无数具有鲜明时代、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作品的过程。
情境研究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研究文学中常见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作家对基本情况的不同处理。
比如爱情与义务、道德与伦理、三角恋、鬼鬼等等的冲突。这些基本情况在很多爱情小说里都能看到。
从学科学的角度研究这些作品中的各种情境处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别出心裁。
正如梵高所说,“这种比较研究往往能阐明不同诗人的天才和艺术。”
2.情境母题研究。
这类研究旨在挖掘传统文学中带有母题的情境,并进行整理,如三角恋;丈夫(因战争、生意等)出去了。)很久没有消息,但妻子再婚后突然回来;不熟悉的父子大战等。
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落子得一等奖,私订后花园终身”也是典型的戏剧情境。历代戏曲家围绕这一具体情况演变出许多剧本,经久不衰,其中奥秘值得探究。
不及物动词形象与修辞研究
1,图像研究
意象是人们以审美理想看待事物时在意识中呈现的形象,即“头脑中的形象”(充满主观感受的东西)。
形象有很多层次,主要是文化形象和个人形象。
文化意象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比如中国的龙凤鹤,体现权威、喜庆、长寿,而西方没有。
个人形象。每个作家在创作中都有独特的个人形象,往往形成个人形象体系,像光谱一样出现在作品中(水的形象)。
水的道德行为是无所不包的,它从不排斥任何以不同方式侵入生命的奇怪事物,但也从不受其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易屈服。其实弱中有强,如稍有定力,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是无敌的。——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