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欧美道德教育历史转型的几个阶段。
第一,“宗教冲动”时期。伦理与宗教教育相结合一直是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特点,西方传统的宗教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解构,宗教作为主导中世纪的精神武器,逐渐沦为资本主义的奴隶。虽然洛克、裴斯泰洛齐、史迪威的民主教育理论和斯潘塞的实用主义理论对宗教教育影响很大。比如丹尼尔?正如贝尔所指出的,“禁欲主义”的“宗教冲动”和“贪婪攫取”的“经济冲动”是同构的,构成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两大精神支柱。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这两种原始冲动的交织和混合形成了现代理性概念。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产生了一种道德约束,导致了早期征服中严厉压制奢侈的传统。”
第二,道德教育的休克期。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是西方资产阶级从争取统治到维护统治、从进步到保守、从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模式到垄断发展模式的重大转折时期。道德教育理论开始从理性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从传统经验主义到形式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特点是反对宗教教育,提倡道德教育的世俗化。随着资本主义前期革命性和进步性的丧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凸显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耗尽了宗教冲动。经济冲动成为社会进步的唯一主宰后,发展成了一切,世界上的一切都被剥去了神圣的色彩。”
第三,道德教育的荒凉期。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并加剧,两次世界大战接踵而至,经济危机肆虐。“感情主义的思想已经被社会隐性地接受,道德陷入了无序,道德成了不可通约的存在。自20世纪初以来,普遍道德变得不可解释,道德相对主义取代了传统的绝对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思潮。这使得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20世纪初和五六十年代陷入了“荒凉时代”。在这一时期,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从不同的学科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对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从对传统的直接道德课程的反叛开始的,但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传统的直接德育课程被取消或轻视,德育主要以间接渗透的方式进行;二是传统的直接德育课程所倡导的价值观被忽视,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开始兴起。"
第四,道德教育的复兴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和社会的趋势。面对“垮掉的一代”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的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从而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我们应该构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道德规范,从源头上培养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道德人”。还有一些国家采用道德立法的方式,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一些道德标准和要求,让道德标准在国家强制的保障下,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