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的故事如何评价段玉裁?

段玉裁是清代训诂大师。他一生清贫,潜心治学,留下了《说文解字注》、《六书表》、《净韵楼集》等著作,对中国的音韵学、训诂学和校勘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段玉裁出生在江苏一个非常普通的农耕读书家庭。因为家里世代读书,父亲是教师,段玉裁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虽然家境贫寒,但段家自古就有“不耕不乐,不养不养”的祖训。所以段玉裁的个人品质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位训诂学家。

段玉裁落榜后在北京生活,曾师从著名经学大师戴震。段玉裁本人出身贫寒。虽然科举失利后被介绍到京都教书,但生活依然清贫,有时甚至衣食无着难以生存。段玉裁生活艰辛,却始终不忘学习,甚至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这让他的老师戴震非常感动。

戴震感动之余,也想为辛苦的弟子做点事,于是把自己半年的酬劳借给段玉裁维持生计。段玉裁对老师的好意心存感激。这份感激一直持续到他八十多岁。只要提到戴震的名字,他还是毕恭毕敬地站着。每隔15天,我还会把戴震的信拿出来再读一遍。

从乾隆三十五年,段玉裁开始做官。虽然他的官职不高,但他是一名地方官员。政治和官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很黑暗。贪官污吏自古有之。清朝乾隆时期,虽然是盛世,但贪官肯定不少。在为官期间,段玉裁一直坚持清正廉洁、为民公正的原则,从不触碰底线。

任四川富顺刺史期间,沱江有个土豪富绅叫赵,人称赵财主。有一天,他派人送了两个箱子给段玉裁。这个盒子自然不是普通的盒子。一箱装520两银子,另一箱装30尺上等绸缎。这是明目张胆的行贿。目的是希望段玉裁为其500亩耕地和800亩山林减免税收。赵彩珠原本以为很简单。毕竟他给了很多钱,没几个人不动心的。可惜他遇到了段玉裁,段玉裁当即拒绝,不留余地。故事流传开来,从此,段玉裁“铁骨扶贫”的名声有口皆碑。

民间有个说法,叫“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见官场之黑暗。很多地方官上任的时候很穷,但是十年后辞职的时候往往很有钱,往往用十几头黄牛和四轮马车来拉。

段玉裁在乾隆盛世为官,辞官时随身带了72个重箱子。很多人看在眼里,贪在心里。普通人贪了会看,脑袋绑在裤子上的劫匪不会只看。

在段玉裁回家的路上,十几个劫匪趁着黑夜和大风把段玉裁的箱子全部抢走,洗劫一空。这没什么不寻常的。不同寻常的是,劫匪第二天就原封不动地把箱子还了回来。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强盗抢了箱子,兴冲冲地回村了。当他打开盒子时,他看到的不是金银首饰,而是一箱箱沉甸甸的书。这些强盗都被段玉裁干净的手感动了,所以才把原来的东西还回来。

这件事虽然只是民间流传,不确定是否真的发生过,但段玉裁穷了一辈子是真的。他在江苏安度晚年,生活贫困。他致力于写训诂笔记,最后因病致贫而死。

通过这些故事,段玉裁在大家眼中应该有一个更真实具体的形象。不仅老百姓对段玉裁评价很高,同时很多学者也表达了对段玉裁的尊重和敬仰。

讲学二王的王念孙对段玉裁评价很高,说:“七千年也没这样过。”“假死,天下无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