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阳五景:历史与文化
早在800万年到400万年前的混乱年代,这片水土就已经是人类祖先还在进化的家园。最迟在七八年前的人类童年时期,保山的先民们就作为后来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一支原始分支在这里生活和奋斗,创造了耀眼而独特的史前人类文明“汤子沟文化”——至今所见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
翻开古籍,保山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周浩王统治时期——这里是曾经繁荣的哀牢古国的发祥地和立国之地,其开国之君是中国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话之一《九龙神话》中沙溢“触重木”而诞生的“龙的传人”九龙。
在哀牢古国数百年的历史中,保山先民不仅有效地开发了“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三江”流域,还创造了辉煌独特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疆拓土,在宝山坝东北金鸡乡设县官,迁入中原文化望族鲁的后裔。
这是中原王朝在澜沧江以西立足的最初据点,也是中华文化善于被化解、吸收并最终以反客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开端。
“韩德光,开门不是客。
越南金兰杜波南。
穿越澜沧,对于其他人来说。
“这首经典的诗,云南历史上最早的诗,是两种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
到公元69年,哀牢王刘茂归其家族,历史名县永昌县宣告建立,中原文化再次西传。
三国初期,诸葛亮要“攻心为上”,当然要双管齐下:既要“兴武”,又要“兴文”。
汉文化是“随军南下”。
此时的保山,有相当多的人才在“修齐治平”。
当然,这还是古保山主流文化的“萌芽”时期,其成熟或黄金时代应该出现在明代。
成化至正年间(15年底),保山诞生了“布衣奇人”杨远。他饱读诗书,甘于清贫,开办学校,养育了一批顶尖人才。
然后,举世闻名的新都状元杨慎,搬到了群星高照,文气炽烈的保山。
此后,保山的《立志当官的人多》和大量作品相继问世。
突出的是“千年押韵”的张父子,三传中被誉为“千古半朝”的王洪卓...特别是与张寒、杨胜安等诗人相得益彰,其诗作和“猎汉魏,学杜丽”的诗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藏书,这在云南也是有名的。
在近代多事之秋,动荡的政局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辛亥革命永昌起义组织者杨振宏、爱国华侨领袖梁金山...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源远流长的哀牢-永昌-保山文化,经历了千百年的洗涤和打磨,如今已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如珠链般耀眼夺目。以其突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即将拉开序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区域建设酝酿了无比丰富的人文底蕴。
一.历史和文化的宝库
保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边疆地区,是中国发展极早的地区。
战国中期,这里建立了统一繁荣的奴隶国——哀牢国。公元69年哀牢附汉,东汉在保山设永昌郡,为东汉第二大郡。保山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保山地处“八通九关”的雄伟位置和“三公布六安抚”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保山市毗邻缅甸,边境线167.78公里。南方丝绸之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都经过这里。是国家边境贸易口岸和中国西部重要的国际通道,也是中国面向南亚、向西进入中东的重要桥头堡。
保山发生了哀牢归汉、永昌建郡、邓子龙容边、滇西抗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里有李咏、徐霞客、徐悲鸿和凯尔·波罗的足迹。这里孕育了九龙传人刘茂、蜀汉著名学者陆凯、回民领袖王洪卓、杜文秀等名人。
悠久历史雕刻的岁月铬印,交通便利的多彩风情,重大事件留下的厚重沉淀,杰出人物播种的智慧结晶,让保山成为文化的聚宝盆。
在这里,从哀牢文化、永昌文化、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抗战文化到边疆文化、异域文化、华侨文化、兰花文化、玉石文化...多元融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保山文化。
二、中国南方丝绸之路
古道,通称“蜀毒道”(蜀:四种;身毒:今印度),西南地区活跃着蜀、楚、粤商人。没有人带走了体内的毒素。"
据史料记载,“蜀中毒道”不仅早于南海“丝路”,而且比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的南北“丝路”还要早两个多世纪。
“中国和印度之间经济交流的开启始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之前”。其具体路线为:l、从北部的成都出发,经南部的宜宾、昭通、昆明到达大理洱海地区,史称“武赤路”;2.从成都西南到西昌旅游,过金沙江到大理洱海地区,史称灵官路。
两路在洱海地区汇合后,向西穿越澜沧江至保山。
从保山西到缅甸,可分为三路:一路是从保山西跨过怒江经龙陵、芒市出缅甸;另一条是从保山过怒江,经腾冲出缅甸;还有一条是从保山南部,经过遥观、镇康,出缅甸。
在这三条道路中,出缅甸的商务旅行是最频繁的。
这三条路都经过缅甸到达印度。
史书称大理以西为“永昌路”,全长约2000公里。
南起丝绸之路永昌路,西过金兰桥,经平坡、水寨、天井铺、牛角关、官坡、板桥,分两路出境。
北路走瓦房店、希亚、灯会坡亮子经北寨公房到达腾冲界头,或经青杠坝、刘阳、怒江双虹桥、百花岭经南寨公房到达腾冲曲石。
穿过芒宽南寨、北寨公房的古驿道,都是马浜通道。
南寨公所古道从古道之巅的南寨公所到双虹桥,一路有:一碗水、门楼树、断鸣崖、懒人板凳、鬼器、大饭场、老底塘望乡台、黄竹河、、大丰堡、老街、大塘子(玉堂渡)、大尖山、大坪子、双虹桥。
其中,大饭场、方刚、老街、大塘子和双虹桥街是为方便客人而设计的驿站。
昔日繁华的古道,已成为永恒的无声历史。
如今游览古道,走在长满青苔的石板上。揉脚的是漂流了千年的落叶。青苔和落叶掩盖了古道的传说。
偶尔能看到嵌在石板里的半圆形马蹄印或者能捡起来的锈迹斑斑的马蹄铁,仿佛能触摸到古道厚重历史的一页。
古道上尽是山、草、石,常常让人心生幻想。
古道上的门楼树(也叫门楼)是两棵巨大的古树,中间只能走一个人。
老树的枝干上长满了100多种寄生植物,五颜六色,奇形怪状。
寄生植物被风吹动,在蒙蒙的薄雾中若隐若现,让人浮想联翩。
失去了繁华喧闹的古道,给人一种“古道稀稀”的苍凉感。
好在参天大树,散落的野花,鸟儿的鸣叫,让古道添了几分生气。
逛古道集探险、猎奇、游幽、胜和健身于一体,让你在历史的氛围中品味古道。
三、伟大的滇西抗战史诗
1942年2月至1945年2月、1年6月,20世纪40年代初,我国西南的保山、德宏、怒江、临沧等地,为保卫滇缅国际通道,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爆发了抗日爱国战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滇西抗战。
这场血战始于日军对中国西南海上通道缅甸和滇西的进攻,持续了三年左右。
战争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2年2月至5月初,日军进攻。
这一时期,日军从东南亚一路向北入侵缅甸,中国政府为了保卫滇缅国际通道和西南大后方的安全,派出65438+万远征军出国抗日。
但由于盟军各方指挥协调不当,缅英军不战而逃,导致日军先发制人,切断了我军远征的后路。我654.38+万将士决心杀敌,无力回天。对缅巨额援助以失败告终,缅甸全境和滇西德宏、龙陵、腾冲等大片土地相继沦陷。从1942的5月中旬到1944的5月上旬,是敌我双方的僵持状态。
这一时期,滇西守军为遏制日军入侵,及时炸毁滇缅公路汇通桥,阻击怒江以西之敌,同时派兵进入腾冲、龙陵,组织占领区民众在敌后展开声势浩大的游击战,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1944年5月中旬到1945年10月底,是中美联军大反攻时期。
这一时期,为打破日军封锁,重开中缅国际运输线,以魏将军为首的整编后的20万中国远征军乘国际抗法西战争的转折之机,在美国盟军和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适时强渡怒江,对滇西数万日寇展开了全面反攻。经过八个多月的浴血奋战,超过265,438+0,000人丧生。
滇西抗战是中国八年抗战中最早对日本侵略者发动的战略反攻,也是二战亚洲抗日战场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之一。
这场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人对中国实施东西突击,最终称霸亚太地区的梦想。
在这场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负的战略决战中,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国、爱国华侨和滇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战,以20多万军民的牺牲,谱写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伟大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