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料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不断的战乱,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尤其受到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盛以及波斯和希腊文化的传入。从魏到隋的360多年间,在30多个朝代的更替中,由于上述许多新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渗透,儒学的发展以及孔子在这一时期的形象和历史地位变得复杂起来。

汉魏时期,曹操在北方崛起,他的思想和政治措施都是建立在法治和道德的基础上,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意识形态理论中,体现道与法结合的刑名研究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时期,道法结合逐渐瓦解,以道教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前期的名法观念,转而批判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与道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形而上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向极端化发展。至此,玄学所倡导的自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摧毁和瓦解了封建政权,引起了玄学内部和儒生的不满,从而掀起了一股反道、反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尤其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道教和玄学的思想、语言和方法,于是出现了玄学和佛教合流的趋势。因此,这一时期的儒生不仅继续批判道家和玄学,还以儒家入世和人文传统批判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试图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体系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与两晋不同的新局面。玄学思潮沉寂,佛道继续发展。佛教翻译了大量经文,广为流传,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佛教的迅速扩张,儒释道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儒生在思想文化上批判的重点从老庄玄学转向佛教,涌现出一大批反佛思想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趋于复杂,但儒家思想并没有中断,相反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孔子的立场和学说,经过玄学、佛道的激烈冲击,褪去了汉代造神运动所增添的神秘元素和神学外衣,开始显示出更多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而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对儒学进行改革、发展和补充的愿望。他们不满足于儒家思想的固化、教条化、神学化,于是提出了存在、实践、本源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崇尚玄学,但实际上在他们的玄学之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顺乎自然。这一时期虽有儒释道之争,但由于儒教与政治权力的结合,儒教并不总是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不得不认同儒教的宗法伦理,逐渐形成了以儒教为核心的三教融合的趋势。

所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朝代名称的合成词。虽然只有五个字,却可以包含几十个朝代或者国家。

我们不妨从“魏晋南北朝”这个词说起。魏指三国时的曹魏,金主要指司马家所建立的西晋和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包括南方的宋齐梁陈,北方的北魏陈。

除了魏晋南北朝这个词,还有“六朝”的用法来指代这个时期。六朝是指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些朝代与魏晋南北朝基本相同。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是在江东地区建立的,各国都在建康(或建邺、建邺,即今天的南京)。

三国包括魏、蜀、吴,分别由曹操父子、刘备、孙权创建。

曹魏时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覆盖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中游江北以及甘肃、陕西、辽宁大部分地区。公元265年卒,五帝四十六年。

蜀汉是刘备建立的国家。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统治区域包括所有的四个州,云南和贵州以及陕西的一部分。263年被曹魏灭,历时43年。

孙吴是孙权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被称为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在历史上,他被称为孙武或吴栋。统治区域为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公元280年,为金朝所灭,历时四帝59年。

金朝分为西晋和东晋。公元265年,代魏称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全国统一。秦汉以来的分裂重新统一了。统治疆域东、南延伸至大海,西至青脊,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然而,晋武帝死后不久,各皇族之间爆发了“八王之乱”,自曹魏以来迁入要塞的游牧民族也趁机揭竿而起,称帝,全国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了汉政权(后改称赵,史称)。公元316年,刘渊之子刘曜攻陷长安,俘获金帝伊,灭亡西晋,历时四帝五十二年。从此,北方进入了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金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了金朝,占据了今天的长江、珠江、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历时十一帝,104年。晋朝有十五个皇帝,156年。

从公元304年刘渊统治时期,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王国,到公元439年鲜卑拓跋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共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包括云、

匈奴、鲜卑、氐、羌、桀;这些王国的统治地区分布在北方和四川,包括程汉(的李)、夏(匈奴的赫连)、(匈奴的刘)、后赵(栾族的史)、前秦(氏族的傅)、后秦(羌族的姚)、秦(鲜卑的齐傅)、(颜倩)。而汉族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的西燕,北魏的前身代国不算在内,历史上称为“五壳十六国”时代。

这时,这些国家正在互相交战。只是在建安以前,北方曾经统一过,但时间不长。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是刘裕在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建立的。国名叫宋,都城是建康。因为皇族姓刘,所以历史上称为。

鼎盛时期统治黄河以南地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南朝最大。后来河南、淮北逐渐被北魏夺取。公元479年,被萧道成篡夺,历时八帝60年。

公元479年,萧道成建立了齐国,建康为都城。北朝时为了与北齐相区别,史称南齐,又因姓萧而称。

统治区域包括长江和珠江流域省份,东部混乱,公元502年被萧炎篡夺,历时7帝24年。

梁,公元502年所建,称梁,都城建康,皇族为萧,故称。当时的梁武帝国力相当强盛,统治区域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所有地方,两淮和汉中也一度被收购。它在557年被陈霸先占领,持续了八个皇帝和56年。

陈,公元557年,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统治区域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省份,这是南朝时期的一个较小的区域。589年被隋朝所灭,历时33年。

北朝主要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和隋朝。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它的前身是十六国时期的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名为魏,史称北魏,或、拓跋珪、魏源。

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399年改称帝,逐渐吞并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三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东疆,东北至辽西。南大延伸淮河、秦岭为界,南与刘崧对峙。

北魏相当繁荣,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了一系列汉化运动。但由于种种因素,汉化和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导致了“六镇之乱”和北魏的解体。

公元534年,东魏和西魏被黄河分割统治。东魏以后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从拓跋珪建立魏国到公元557年西魏灭亡,历时17帝,171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中立国。

东魏时期,公元534年,北魏的小吴经常被强大的将领高欢吓倒,逃往关中。

高欢立元为孝景帝,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包括洛阳以东的地区,即前北魏的领土。公元550年,被高阳(高)取代,东魏延续了17年。

西魏时,北魏孝武帝于534年入关,大将军宇文泰迎接。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居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包括洛阳以西的地区,原北魏的疆域,益州,襄阳等地。公元557年,被宇文珏(子文泰)取代,西魏延续了三帝24年。

北齐时,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定都邺州。为了与南朝的小琪相区别,历史上称其为北齐,又因皇室高姓而称其为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的疆域。公元557年被北周所灭,历时八帝二十八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珏夺取西魏政权,称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日期在长安,史称北周。因皇族姓宇文,故又称宇文周。

公元557年,北齐灭亡,中国北方统一,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展到长江北岸。581年被隋朝取代,历时五帝25年。

隋朝,581年,北周大臣隋文帝篡夺帝位,国号隋。583年,在大兴(今陕西省Xi市)建都,589年,南陈被灭,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统一了全国。

统治疆域东、南延伸至大海,西至新疆以东,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沙漠,东至辽河。618年,杨迪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杀,隋朝灭亡,历时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