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发展历程

在一个工科、医、理都比较强的高等院校,确立人文学科的学科门类,确立明确可行的学科建设方向是关键。因此,历史学院在本科之初,就在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的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中国文化史,形成学校历史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指导思想。历史学科围绕本学科的建设方向,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三年来,在相关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热情关心、支持和大力支持下,历史学科积极引进相关高级专业人才,关注名校名门弟子,德才兼备,注重不同学术风格,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引进的人才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毕业或工作。他们大多年富力强,学术成就斐然,富有学术创新精神,给本学科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活力。罗家祥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已故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邓光明教授。在宋代政治史、学术文化史等学术领域有独到的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杰出青年学者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雷家鸿教授,在民间史、地方史、家族制度史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李传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国内外著名学者屈教授,在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他们都成为了该校历史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此外,武汉大学的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的金博士、正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李琼,都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理论素养,在未来的学科发展中将会展现出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实力。预计未来三年,历史学院将根据本学科发展需要,引进3-5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高级专业人才,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资源,使学校历史学科拥有一支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学术实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的历史学科以专史(中国文化史)为重点,取得了显著可喜的成绩。

在专业史专业上,已经形成了三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

学术带头人李传银教授。李传印教授承担或参与了中国大典、史典与史子典、魏晋南北朝、古安徽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及其现代启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成果等重要课题的研究。《南北朝历史与政治》和《北朝家谱与政治》是他的优秀作品。

宋代学术文化史

学术带头人罗家祥教授。罗家祥教授在完成宋代政治史相关研究后,转向宋代学术史研究,先后承担了《王新学与宋代社会》、《从新学到理论——20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初宋学主流的演变》、《宋代学术演变与政治变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还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的1研究项目,其《北宋党争研究》、《王新学在北宋的兴衰及其理论价值》、《王新学的历史命运及其内在原因》等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好评。

中国民间文化史

雷家鸿教授,学术带头人。雷家鸿教授对宋辽金学术文化史、中国古代社会史、民间文化史、地方史等有深入研究。作为史学家,他还参与了湖北省和武汉市的一些重要的区域经济建设活动,出谋划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上述三个学术发展方向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历史学科建设,扩大了影响力。预计未来三年,历史学科将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科发展特点加大建设力度,会有较大的提高。其基本目标是在历史学科的八个二级学科中建设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硕士学位点,争取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计划2007年启动专史博士学位点申报工作。学科成立后,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并把这作为学科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大事,积极组织并大力鼓励科学研究,大力鼓励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申报。

取得的成果

截至目前,该所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1项(罗家祥教授,《宋代学术沿革与政治变迁》);2人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申报并获批准(罗家祥教授、雷家宏教授);1人次参与国务院重大研究项目1项(李传银教授《中国大典·史典·魏晋南北朝》);1人次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研究工作(李传银教授《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研究》),1人次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李传银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成果》);1人参与教育部组织的优秀教材编写(罗家祥教授)、武汉市资助的科研项目1、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1。科研方面,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3篇。这些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取得的成果显示了我校自身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极大地扩大了我校历史学科的影响。然而,在这样一所以理工科著称的高等学府,我们充分认识到,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彰显其人文价值,仅仅在本学科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致力于各种教学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工作,实现历史学科人文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历史的教学现在分两个层次,即历史的硕士教学和我校各系的本科教学。

就本科教学而言

历史学科自成立以来,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致力于本科教学,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罗家祥教授在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21世纪中国国学大师选介”、“中国通史”等课程。雷家鸿教授先后开设了“中国历史与文化”、“家族制度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史专题”等课程。讲师夏增民先后开设了《中国政治史》、《中国人文传统》、《中国历史专题》等课程。讲师李琼先后开设了《中国与抗日战争史》、《20世纪中国政治权力比较》等课程。这些课程具有历史特色,受到学校有关部门和广大师生的欢迎。2003年引进的三位博士(包括一位教授)也已投身于学校的本科教学。如李传银教授不仅承担着历史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还为本科生开设了“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理想与实践”等新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此外,金博士和博士还开设了具有历史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此外,其他一些历史课程也正在组织和建设中。截至目前,历史学院已为全校各系本科生开设了16门公共选修课。极大地丰富了该校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学科将根据现有教师的专业方向,不断调整、丰富和提供具有历史特色、适应学校特点的优质课程,为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在研究生的教学中

历史学科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组织建设了中国古代思想史、学术思想史研究方法、宋代史料学、宋代政治史、宋代学术文化史、史学理论与方法、魏晋南北朝史料学、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中国民间文化文献学等专题。现有的师资队伍完全可以满足历史专业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在2003年如期招收研究生的基础上,2004年该学科的研究生人数将大幅增加。一些历史老师还积极参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的人文讲座和学校各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讲座。如2003年4月,罗家祥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邀请,作了“胡适与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的学术演讲;2003年6月5日至2月,罗家祥教授应华中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邀请,作了“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学术讲座。2003年6月5438日至10月,应学校历史文化学会邀请,雷家鸿教授作了“家族制度与中国文化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座。这些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三年来,为了确立学校历史学科的学术地位,扩大影响,历史研究所积极组织各种方式的学术交流,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国外学术界,历史研究所与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国外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如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波特兰州立大学历史系的部分著名专家学者建立了学术交流渠道,为学校历史和历史学科走上国际学术舞台奠定了一定基础。今年3月,刘金华博士将代表大学历史学科赴港进行学术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历史研究所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重要的学术会议和活动,努力提高这一新兴学科的影响力。争取对外学术交流。近两年来,我院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研讨会5人次,邀请历史学专业专家学者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作学术讲座4次,与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建立了多种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此外,罗家祥教授还代表学校历史学科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国史系负责人联席会议,大力宣传学校举办文科的宏伟构想和学校历史学科建设的设想。2008年是中国学术交流频繁的一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在武汉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历史研究所的张岂之教授和罗家祥教授参加。5月,雷家鸿教授应邀参加由楚天金报和东湖管理局举办的“东西湖对话”研讨会。9月,配合校庆,历史研究所举办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系列学术报告会;5438年6月+10月,大学历史与历史研究所罗家祥教授、雷家鸿教授参加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东湖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为地方经济建设献计献策;5438年6月+10月,李传银教授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新中国历史成就与中外历史交流国际研讨会”。165438+10月,夏增民先生应邀参加“广州发现的南越国遗物”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广州南越王墓所见文物透视岭南文化变迁》。6月5438+065438+10月,雷家鸿教授应邀参加楚天金报、东湖管理局、湖北省旅游协会举办的“东湖十景”评审会;65438年2月,历史研究所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瑞明教授作学术报告。65438+2月,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部门的3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在学校历史研究所召开的历史学科建设与发展座谈会。本学科全体教师同心同德,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和活动,为我校及其历史学科赢得了荣誉,也为我校校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