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允炆、朱迪与明史

朱允炆,朱元璋之孙,明太祖,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想到了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朱迪,因为朱迪在许多地方与自己非常相似。但是,大臣刘三武在向大臣们请教时提出,如果建立皇帝的第四个儿子,那么第二个、第三个儿子又该建立在哪里呢?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诸王,皇帝的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秦、晋、燕三太子。这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全副武装。一旦因为争夺存储而发生内讧,后果会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不得不让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做皇帝的曾孙(朱标的长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国号为文健。从题目中不难看出,一个文健皇帝和一个洪武皇帝性格迥异,而朱元璋之所以不愿意立一个皇帝的孙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和他的父亲一样,太软弱,太善良,受儒家思想影响太严重,恐怕以后也管不了他的大臣们。

朱允炆即位后,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文人,反叛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讲究德存刑,立志以文化治国,崇尚伦理道德。因此,惩罚部门的囚犯人数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同时选派二十四名朝臣为记者,巡行天下,体察风俗,兴办利民之事。其次,都是免税的。历年减免租金与世界地租。鉴于江浙重税,文健皇帝特诏“江浙重税,宜学宜减,不应有亩产之争。”制约佛道势力大多占据良田的局面。在朝廷中,文健对宦官的惩戒非常严格,同时,他还向地方官员发布诏书。一旦发现宦官有暴力倾向,就把他们抓起来,送到京城严惩。这也引起了非法宦官的不满,他们或投靠燕王朱迪,或在日后的荆南之战中充当内仆。

文健还对官员进行了改革,重新定义了官员制度,大大精简了机构,消除了多余的工作人员。在文健统治的四年中,废除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和大量多余的官员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可以说,文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他以仁、礼、乐治国的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诸多弊端,为社会带来了一股清风。它为民众和官方创造了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一段时间政府和谐,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严霜”的美誉。

当文健推行新政的时候,明朝陷入了困境。原因是文健登基后,由于各地藩王(即其叔侄)“全副武装,无法无天”的局面,担心会导致西汉七国之乱,于是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卿大臣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割据天下。但是朱允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犯了严重的错误。他没有先斩最强大的太子朱迪,而是从其他俘虏入手,先后废了周王朱肃、齐王朱复等五个王为庶人,使俘虏们岌岌可危,惊恐万分,使得太子加紧准备。当朱允炆决定给朱迪做手术时,已经太晚了。

燕王朱迪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洪武十三年,朱迪成为北平(今属京)的诸侯,随着朱迪在对蒙战争中的不断壮大,他已成为皇权的最大威胁。1399年7月,朱迪在做好充分准备后,以“杀黄帝、清君侧”为名,打着“恢复祖先旧制度”的旗号,南下争夺皇位。史称“靖南之战”。

文健皇帝部署军队镇压叛乱。初战,皇军占据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将军指挥不当,明军屡战屡败。虽然燕军咄咄逼人,并已占领了城市,但它失去了旋转。所以经过三年的战斗,燕军只以北平、保定、永平为据点,战事僵持不下。这一时期,明军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对朱迪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此时,一些受到文健惩罚的非法宦官向朱迪透露了首都空虚的信息,并表示愿意担任燕军的内勤。朱迪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只要文健皇帝在位一天,地方部队就会反抗一天,他们自己也会反抗国王。但如果南京被攻占,成为一国之君,我相信反对的人不多,因为大家都在观望。于是朱迪改变了以往攻城夺地的策略,率军来到南京。

文健第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严俊渡过长江,兵临城下。这时,文健朝廷已经乱作一团,许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齐泰、黄子澄以招兵为由,离京前往广德、苏州。左都督徐增寿作为内线与朱迪密谋私通,被朱允炆发现,亲手将他砍死。镇守金川门的谷王朱燧和大将李景龙私自打开城门,让燕军入城。朱允炆闻报含泪说:“我从未亏待过朱穗、李景隆等人,他们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了我。”忠于文健的御史顾问连赢假意向朱迪投降,但在接近马行刺时没有被朱迪杀死。听了这话,朱允炆叹了口气,“我太忠诚是我的错,但我不重视它。后悔也来不及了。我还不如为国捐躯。”说完拔刀就要自杀,被死命抵抗,朱允炆无奈,又见报警迭起,下令放火烧了皇宫,朱迪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在询问了管家之后,他们不知道朱允炆是生是死,只知道他下令纵火然后消失了。马皇后和他的大部分妃嫔被烧死。侍从们害怕朱迪不相信,所以他们发现了一个残骸,并说这是他的皇帝的骨头。朱迪命令人们将残骸从灰烬中分离出来。他已经浑身焦糊,四肢残缺,分不清男女。他不得不安排一个仪式来埋葬他。

这时,朱迪的靖南之战宣告胜利,他自己也以永乐皇帝的头衔登上了王位。正如朱迪所料,当地几乎没有反对意见。然而,在朝廷里,情况就不同了。只有24名公务员投降,而数以千计的其他人逃离或自杀。永乐朝廷几乎没有可用之人,可见他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相当高。

文健皇帝的皇帝之旅在四年后结束。作为一个皇帝,他太仁慈,有时优柔寡断。如果让他做了臣子,我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和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是和血缘分不开的,他要排斥异己。他想建立皇权,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皇帝最终会被历史淘汰,而文健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关于文健皇帝的生与死有一种说法。皇帝下令纵火后,他和几个随从逃出地道,乘船来到云南,剪去头发,换上僧服,自称文,浪迹天涯。听到这个消息后,朱迪一直怀疑文健皇帝还活着,可能在海外生存,这将成为一个后患。他命令宦官郑和率领庞大舰队下西洋一探究竟,同时宣扬国威,与各国交流。结果,还是找不到他。

朱允炆在历史上被称为文健皇帝,在南明弘治年间被尊为惠宗的让皇帝。清朝乾隆年间,他被追封为恭民会皇帝,因此文健皇帝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明惠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