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处理历史吗?

尊重历史

有句话叫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没有现实是编不出来的。如何理解艺术高于生活?多高,到什么程度和程度?网上有一种解释:是指艺术一层一层地剥离生活,发现生活的真相或本质并表达出来。艺术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不是生活的抽象,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而不死板;艺术不是复制生活,而是有深度和意义的。

没有生活原型或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发生过的所有小事或事情,都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型。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处理、简洁的语言描写、有序的故事安排、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描写,使一部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以上都是事实,但我们不能忽略一点,那就是反映现实的艺术要尊重和体现历史的真实,否则捏造出来就会成为笑柄。这个说法前人说过,今天由最近的两部影视作品引发。

第一,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平凡的岁月》。该剧的第一个情节是,在一家棉纺厂的技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未婚青年工人李大宝爱上了来厂里表演的未婚舞蹈演员张朵朵。李大宝忍不住在女更衣室拉开窗帘,被误认为是流氓行为。听到李大宝的抱怨后,厂长建议你在一周内结婚,以证明你没有耍流氓。在和同事商量并得到张多多的理解和支持后,李大宝决定假结婚。厂长作为证婚人,说了一大堆吉利的话来庆祝和祝福他们的婚礼,但就是不提和出示能证明这段最重要最关键的婚姻的结婚证。当说这不是厂长的粗心或健忘,而是剧本是这样编的。这个情节不得不说是导演刻意忽略,无法回避的硬伤。80年代初,且不说一个上千人的工厂的厂长有没有可能为一个青年工人做证婚人,更重要的是,按照当时的情况,怎么可能会有婚礼上不展示的结婚证呢?哪个厂长这么粗心,竟然忘了这次吵架?此外,李大宝涉嫌流氓罪,急于“结婚”。整件事就像戏弄你,愚弄傻瓜一样,是一件无法造假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今天,五六十岁的人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年。婚礼上有可能不看结婚证吗?只能说是该剧的编剧和导演为剧情编造的,让人摇头。

第二,前阵子上映的电影《战狼2》中中国护照的封底上写着:“中国人民和公民:当你在海外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自豪地阅读它,我感到无比兴奋。祖国是我们的靠山!影片一上映,就有观众提出质疑。现在的护照背面没有这个。后来,更多的人证实了这一点。几天后网上新闻说北京边检表示随意涂抹破损护照无效。看来这又是一个编剧或者导演为了剧情需要而成功编造的。动机是善意的,为的是鼓励国人欣赏国家,但终究不是真的。严格来说,是一种擅自涂改护照的行为。是否涉嫌违法不得而知,至少如果是,护照已经过期。

这两件小事在银屏上公开播出,可能会有误导观众的效果,让观众误以为当时婚姻就是那样,不需要结婚证。今天,这句话印在中国公民护照的封底。真的吗?应该说不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加工、提炼或夸张,也不是导演的无知或疏忽,而是为了剧情需要而胡乱编造。

艺术高于生活,但法律再高,也不能脱离历史基本真理的背景,随意编造吧?有的可以提炼、夸张、塑造、渲染,有的不能,就像历史真实一样。比如人类发明电灯之前,你要说当时有人在电灯下研究,飞机发明之前,有人坐飞机旅行,二战结束是1945,不是前一年,互联网是近几十年,不是自古以来的悠久历史,等等。这体现了一种因果的逻辑关系,而忽略了这一点,即无论剧情多么生动、醒目、动人、煽情,都是无用的。原因很简单,假的就是假的,只有娱乐不能当真。如果一部反映现实的剧有不可忽视的情节,那就是硬伤,有可能成为一个神话,或者一个陌生工作室的陌生故事的新版本。另一方面也说明,任何背离历史真实的艺术作品都是没有生命的,哗众取宠也是昙花一现,以后很少有人会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