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价值论包括什么?

哲学史上的价值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明确的价值概念,也没有系统的价值理论。然而,哲学家在讨论人生理想和人类行为的评价标准时,围绕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之间关系的争论都与价值问题密切相关,它们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价值。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在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如孟子、董仲舒、朱等人,都是重义轻利、扬理轻欲、轻视物质价值、重视精神价值,主张以封建礼教为基本内容的价值观。一方面,荀子主张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表现出重视精神价值的倾向;但另一方面,也不排斥人的物质欲望或对物质价值的追求。他肯定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对人类有用的”,认为人们通过裁剪万物,可以使之“完美,使之有用”,从而获得美好的、有用的价值。后来,陈亮、叶适提倡道义与功利相统一的价值观,王夫之也倾向于义利、理欲不可偏废的价值观。反对儒家的墨子,主张“贵义”。他说的义,是指对国家人民有利。墨子把造福国家人民的义作为最高的道德价值,并以此作为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正义的依据。这种道德价值是建立在功利价值基础上的。墨子在其认识论中也将这种价值观付诸实践。他曾提出判断理论的三个标准,即“三种形态”,其中之一是“以国家人民利益为刑”。这就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评价理论的价值标准。另外,在中国的哲学史上,也有把我看得比物更重要,把养生贯穿一生,把享乐作为人生最高价值的人。西方哲学史上的价值观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就对人生价值进行了探讨。苏格拉底把追求善和美德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认为善和美德与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他提出了一种与特殊相分离的、先于特殊并与特殊相分离的普遍的善或美德。柏拉图从他的唯心主义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他认为只有观念的永恒世界才是真实的,只有理性才具有绝对的价值,才是善的;人的灵魂是理性的部分,而肉体是灵魂的枷锁。灵魂离开肉体,沉思于观念的善美世界,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把美德看作是一个人良好的人格和好的工作,这与一件艺术品的美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目的,而目的总是倾向于最好的。这样,最好的就成了一切的最高价值。这种价值在人身上的实现,也是善或美德的形成。伊壁鸠鲁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的幸福和目的是肉体上没有痛苦,灵魂上没有干扰的幸福,幸福是至善。斯多葛派认为快乐不是绝对的好,它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美德才能使人快乐;另一方面,美德来自良好的意愿,这需要摆脱所有快乐、痛苦、欲望和节制的激情。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神学断言,上帝是一个永恒的、先验的存在,是全知的、全善的。所以,上帝具有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只有上帝想要的才是有价值的。神学只承认宗教信仰和灵魂不朽的价值,却忽视了现实的人及其世俗生活和科学知识的价值。文艺复兴以后,资产阶级思想家批判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宗教价值观,提出了尊重理性和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提高了人的地位和价值。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人类价值观。文艺复兴以来的许多进步思想家都坚信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价值。例如,培根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肯定科学知识在促进人类福利方面的价值。b斯宾诺莎强调一切科学、道德哲学和教育学达到最高的“生命完美状态”的价值,把一切不能促进人的目标的东西都斥为无用。资产阶级思想家也对经济、道德、美学、知识乃至宗教的价值进行了考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19世纪欧洲大陆的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如德国的R.H .洛策(1817 ~ 1881)、F.W .尼采、K.R.E .冯·哈特曼(65438+)。现代资产阶级的价值哲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先,法国哲学家P·拉皮尔(1869 ~ 1927)和德国哲学家哈特曼、德国文德尔·班、H·李克特、奥地利c·冯·艾伦·费斯(1859 ~ 1932)和A·美浓明确地采用了价值哲学这个术语。美国人J·杜威、W·M·厄本(1873 ~ 1952)、R·B·佩里(1876 ~ 1957)、C·I·刘易斯等个人主义者和新托马斯主义者都很努力。他们相信欲望、目的、功利、善良、正义、美德、道德判断、审美判断、美、真理等东西。都与价值或其应然有关,所以可以建立一个广义的价值理论,包括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美学、认识论乃至神学领域的价值观。他们称这种一般价值理论为价值哲学。现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都研究价值哲学。价值哲学讨论的问题首先是关于价值的本质,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观点。比如主张自由意志主义的艾伦·费思,认为价值就是欲望的满足;享乐主义者认为,价值就是幸福;主张价值兴趣论的佩里认为,价值是任何引起兴趣的对象;倡导情感价值理论的刘易斯认为,价值是可以享受或以某种方式享受的品质;罗伊斯认为价值是纯粹理性的意志;尼采认为,价值是任何有助于改善生活的体验;g .桑塔亚那认为价值是对第三本质(一种难以定义的自然性质,是人所渴望或享受的对象)的理解;人格主义者B.P .鲍文认为,价值是人格统一的比较经验;工具主义者杜威认为,价值是作为手段的事物与实际达到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等等。价值哲学的研究者也对价值的分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佩里把价值分为八个领域:道德、宗教、艺术、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和习惯。刘易斯把价值分为五种形式:①为了某种目的的效用或有用性;(2)外在的或作为价值手段的;③内在价值,如一件作品或艺术品的审美价值;(4)内在价值,即无论作为目的还是本身都是好的,这种价值是建立在外在价值或作为手段的价值和内在价值之上的;⑤参与的价值,即整体对一部分有好处。冯·赖特区分了工具性善、技术性善、功利性善、愉悦性善和福利性善。杜威不赞成目的和手段的区分,强调整体性的价值。他认为很多实际的东西,比如健康、知识、美德,手段和目的都是好的。研究者对价值标准也有不同的看法。享乐主义者主张在他们获得的快乐份额中寻求价值标准。布伦塔诺等直觉主义者寻求对爱好和选择的根本洞察。文德尔阶级认为价值标准是一个理性的、规范的体系,b .包桑魁?认为价值标准是理性的总体性和一致性。杜威把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和适应作为价值标准。神学家通过神的启示建立价值标准。科学所研究的价值与事实的关系,人的价值经验与独立于人的现实的关系,即所谓价值的形而上学性质,也是价值哲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对此一般有三种观点:①主观观点。认为价值完全取决于或只与人的经验有关。享乐主义者、工具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都持这种观点。②逻辑客观主义的观点。认为价值不依赖于认知逻辑的存在或本质,实际上它没有物理存在的状态和作用。③形而上学的客观主义观点。如有神论者、绝对论者和一些自然主义者,认为价值是完整的、客观的、积极的形而上学现实的本质(神学家认为它是上帝意志存在的本质)。虽然现代资产阶级的价值哲学流派很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价值观。他们要么否认价值是以对象的某些属性为基础的,要么把价值视为某种超现实的、先验的规范或本质。同时,他们也否认价值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各种价值现象,认为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和满足其需要的物的属性之间的关系。价值与人的需求有关,但不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价值有其客观基础,是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内在属性。而价值不仅是这一属性的反映,而且标志着这一属性对个人、阶级和社会的积极意义,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成为人的利益和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能满足人的不同需求,有不同的价值。就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而言,价值可分为物质、经济、科学、道德、审美、法律、政治、文化和历史价值等。虽然价值的客观价值不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但没有人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就不可能做出价值判断。虽然价值不单纯是对象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对对象属性的评价和应用;没有客体属性,价值就失去了客观基础和源泉。价值本身就是人的某种需求和满足这种需求的对象属性的某一特定方面的交集。人不仅有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有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以作为价值关系的对象,它相应地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而这些精神现象作为价值关系的对象,只能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书籍、绘画、雕塑以及人的各种感性行为。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价值都有其客观基础和来源,都是客观的。价值的基础客观事物的内在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对人有用。但是这些有用的属性往往不会自动暴露,也不会自动让人满意。即使这些属性直接呈现给人们的感受,人们也未能意识到它们对自己有用;或者即使意识到了它们的用处,却未能掌握它们的用途,那么它们就不作为人们所追求的价值对象而存在。人与物的价值关系是在人与物的实际互动中,即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人们才能发现客观事物的现实意义及其对自身的属性,并自觉地与客观事物建立现实的价值关系。同时,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人们才能真正发现和掌握利用客观事物属性的方式,从而使客观事物的那些方面对人有益,认为人所需要的形式被人所占有,即使其价值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科学的实践观被认为是理解各种价值现象的关键。价值的社会历史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与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人的需要、利益、兴趣和愿望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阶级社会,人们的价值标准或价值观是受其阶级地位所规范或影响的。不同阶层的需求、利益、兴趣和愿望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所以,不同的阶层往往对利益、是非、善恶、美丑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总的来说,一定时代人们的价值标准总是根植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总是带有相应时代的历史印记。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和发展,人们的价值标准和所追求的价值观及其构成迟早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根本不存在永恒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在价值问题上的任何历史观点,认为对任何社会现象的评价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否有利于当时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衡量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对于* * *实业家来说,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也就是* * *生产主义,是他们一切社会活动所追求的最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