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在文坛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艺术的成熟,在艺术上,她不仅可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诗词歌赋中最辉煌的作品相媲美,而且值得与世界文学中一流的小说并列。以下是边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简介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和《红艳斋对石头记的再评价》。这本书有两个版本:120“成本”和80“胖本”。新版《通书》前八十回按《肥书》收,后四十回按《程书》收,署名“曹雪芹、佚名、程维元、整理”。《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人间小说,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事、闺阁的闲情为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婚恋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以贾宝玉、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恋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庭悲剧、女儿悲剧和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了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出版以来,同时代人早已发出“传神文笔足千年”的赞叹;对于脂砚斋的这部小说的艺术创新和独特性,有许多有价值的评论。齐在为其作序时,作出了“一个声音两首歌,一手两封信”“注意是他写的这个,手一挥”等评语,深刻地揭示了小说艺术技巧的奇妙。鲁迅在总结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时,甚至说“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传统的思维和写作方法都被打破了”,他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红楼梦确实是艺术宝库,气象万千,景色壮丽。无论是她的整体,还是细节,都能引人入胜,给人启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探索这部杰作的艺术经验,总结其艺术成就,成为《红楼梦》研究中经久不衰的热点,大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总的来说,《红楼梦》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它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复杂、自然。

《红楼梦》是根据作家个人生活经历写成的小说,但不是作家的自传性记录。从生活到艺术,经历了极大的提炼、转化、增删、虚构。所谓“十年辛苦不一般”。小说虽然讲的是“闺房故事”,写的是孩子的真情实感,却展开了极其广阔丰富的人生画卷。从贵族家庭、帝王宫殿、官庙、街头闲散人员甚至乡村村民,作家们都要花很大的功夫去组合拼接生活场景!《红楼梦》的“百科全书”之誉,只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赞美描写生活的丰富性和微妙性;事实上,艺术创作有其特殊的艰辛。一切都得靠作家的感情去铸造,靠灵魂去滋养。所谓“字字如血”。小说中呈现的各种社会人文景观,无不饱含着作家的血泪和人生体验。然而,就是这样一本凝结着血泪,苦心经营的书。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毫不费力,感觉不到人造斧的痕迹。好像一切都是这样的。作者只是拿起它并记录下来。难怪有些人看了小说,想去旧址看看,调查一下事实,就当成作者的自我叙述,或者是对历史上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影射,以至于考证不绝于耳。这种文学史上罕见的现象,既与读者自身的原因有关,也与《红楼梦》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包括她别出心裁、不露人意的艺术特色。

看似平淡醇厚,“若精则优,若真”,可以说是《红楼梦》艺术品格的基本特征,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境界和大家风范。在这里,真与假、虚与实、平和与陌生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假中有真、庸中有怪、真中有真,难以分辨。

第二,联系上述一般特征,《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和叙事视点也是巧妙融合的。

小说在结构上最大的特点是整体性和有机性。“一座美丽的花园的结构是自然的”,人们把这种赞美转移到大观园作小说是完全恰当的。大观园是一座人工园林,管理巧妙,自然灵动。作家崇尚自然,但不排斥匠心。小说本身就像是一个精心构建的、自然的社会大观园。

1.《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艺术结构中的特殊意义。前五章不仅是全书故事发展的一个引子,也是整个悲剧的一个缩影。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在这里种下了种子,形成了胚胎。它既是书的一部分,又相对独立。前五章的事件对全书有概括和提示作用,也很有衔接性和概括性。如补天女神在第一次开始时留下石头入世的神话,隐喻“世界末日”的背景和“顽石”的性格,通过石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朱江和申英在天国有甘露的好处,这为在人间获得眼泪的回报铺平了道路。第二次冷子兴做了一个关于郭蓉赋的演讲,“让读者心中有一个傅蓉”(胖评)。再比如第五回的《梦中梦》,新奇惊喜,寓意深刻,押韵十足。《审判》和《文曲》勾勒了主要人物的性格,预示了他们的命运。总之,前五章是序曲,所有人物的主题和旋律都已经奏响,只待后面的乐章去充实、确认和完成。我明白了前五次的玄机,仿佛掌握了开启这座艺术殿堂的万能钥匙。

2.全书结构框架一般认为是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婚恋悲剧和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由于王熙凤的重要地位和饱满的个性,一些研究者把她作为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小说的官方故事应该是写到第六回,来自千里之外的一个小家庭,然后就进入了“刘姥姥进了郭蓉府”的正面描写。从第六周期开始,有的研究者把书分成四段,有的分成五段。不管怎么分,一般都是遵循贾由盛到衰的趋势,以几个大事件为标志,根据情节的起伏分为几个单元。可以看出,作家的笔法首先集中在包括宝玉、黛玉、宝钗、凤姐、柯青等一批主要人物,以及荣宁贰负、大观园等环境描写上;其次,重点论述了宝黛之间日益浓重复杂的感情历程以及鱼宝与贾政叛逆的儿子严父之间的冲突及其激化;然后,对大观园内外的众多女儿,包括湘云、妙玉、晴雯、平儿、鸳鸯、香菱、尤尔、贾府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描述。从第五十五章开始,书风大变,贾家道大衰。七十章之后,越来越伤感,越来越悲哀,越来越腐朽。书虽未写完,三春大势已去,香消玉殒,树倒猢狲散。因为作家心中有大局,这本书虽然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但却是一部完整的艺术品。

3、“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是人们认同的一个观点。小说的每一个情节甚至细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比如刘姥姥进了郭蓉府,就陷入了“两进”和“三进”。Xi春出场的第一句话就是“剃光头去当尼姑”,照顾到了这个最终“孤卧古佛旁”的“侯门绣娘”的最终归宿。贾宝玉不爱读书,不爱和异教徒厮混,不爱和女演员交朋友,结果结下了“背黑锅”的果实。但被打后本性不改,祖母庇护他在园中游荡,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自由人格,成为他不道德的原因。可以说,从书中摘录的任何一段,都有断血的危险。而每一个生活场景,都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观察,得到很多意义。比如一月归省,既是花团锦簇的喜事,也是骨肉分离的大悲剧。再比如,用几朵宫花作为引线,把所有的房间串起来,几乎把十二个女人都抽出来了;为了找一个茶杯,把场景从全家赏月的土碧山庄搬到了只有两副对联的凹晶溪亭的水边。插值如此巧妙,变换如此自然,让人不自觉地跟着作者走。小说就这样用黑暗之笔和以树代花的文字将人物和事件融为一体。

4.与以往的古典小说不同,《红楼梦》的叙事视点兼具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优点,既能增强个人经历的真实感,又能无限制地描写世界。作者假装这本书是“石头”写的,有时让它代替“我”这个角色出现在书中。石头的第一人称叙述,说明读者是故事的见证者,更多时候是因为石头在主人公身上变成了通灵宝玉,可以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开始第三人称的自由叙述。有时以书中某个人物的观点叙述,必要时也不排除“作者无所不知”。总之,叙事角度灵活多变。与此相关,小说设计了赋和甄伪两个宝,调和“真与假”,意在既追查到真实的故事,又以“假言”回避。小说主体部分是隐藏真实故事的虚构,重点如南巡、抄家等都是被“真”事件唤醒的。可以看出,以石头为叙述者,将石头与主人公的微妙关系虚构化,通过真的虚实两条线索,写出了一个经历了梦境的“真实故事”,既体现了艺术创作的典型概括,也是作者为避免写作的麻烦而创造的独特结构形式和叙事方式。

第三,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直到今天,也很难举出任何一部作品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这不仅仅是指数字,《红楼梦》塑造了几十个、几百个人物,而且是一个长长的人物画廊,或者说是整个形象体系。就艺术魅力而言,书中各类人物的艺术生命力是旺盛的,历久弥新的。

1,首先是主角的学习。贾宝玉是一个很新颖很独特的人物,很善良很懂事。他既有突破性的小说观念,又有世俗精神。在贾宝玉的性格中,有很多独特之处:他爱红色;看到女儿令人耳目一新,但看到男人却令人反感。作为贵族家庭的精神囚徒,他被囚禁在高墙深园里。生活的狭隘激起了自由思想的翅膀。他既要咀嚼身边的点点滴滴的喜怒哀乐,又要为自己捉摸不透的爱情担忧,挣扎着去追寻各种难以解开的人生奥秘,承受着常人还意识不到的痛苦和不幸。他像个扰乱封建秩序的傻子,痛斥汉奸卢伟,大胆执着地追求纯洁的爱情;有时呼唤自然,向往回归自然,冥想开悟。作家把这种矛盾运动的复杂过程,有分寸地、生动地展现出来,使每一方都有自己的主体和时间,时而隐时而现,对立面相得益彰,从而产生强大的人格合力。贾宝玉就是这样一个取之不尽的审美对象。

2.主角身边的女性形象也是研究者经常关注的话题。它的第一个序列是《金陵十二钗》,不仅是主卷,在补卷和补卷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些女性形象还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和丰富深刻的人格内涵。首先,写大观园内外一群年龄、生活环境相似,性格鲜明,色彩各异的年轻女性,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其实都是“有钱的闲人”,闺房里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不过是“小才略善”罢了。但是,人们绝不会把它们混淆。总的来说,薛宝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冷”,黛玉“悲”,湘云“奢”,凤姐“辣”,探春“敏”,迎春“怯”,袁春“贵”,妙玉“洁”,香菱“苦”,金桂“韧”。但就每一个人物而言,他的人物世界是非常复杂和丰富的。

薛宝钗是有名的“冷美人”。冷美人的“冷”是冷艳飘逸;它冷静而理性;有时候又冷又冷。从外表到内心,从克己到处处为人,体现了很高的修养。她衣着淡雅,妆容淡雅,生活简朴,沉默端庄,表现出端庄封闭的个性。她吃的“寒香丸”意味深长,用寒来控热,说明她对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所克制和压抑。她的纯真被世界吞噬,她的爱情被贵族的伦理道德所掩盖。有时候,这种冷静达到了冷漠、麻木、失去同情心的地步。冷香和寒冷,最终导致雪埋金钗。冷美人始终没有赢得“傻逼”的童心,只能在无爱的婚姻和孤独的生活中怀恨终生。这个以“冷”为特征的人物,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

被称为“病中之美”的林黛玉整天愁眉苦脸。“这两个弯是不是像皱眉头?我抽眉毛”,姿势的病和心态的悲叠加成一个,无尽的泪是灵魂的喷泉,是由前世喝下的“饮鸩止渴之海”转化而来的。人们看到她生病了,想家了,担心落花落柳,而她自己的孤独和爱情前景的黯淡,使她陷入了无法逃避的焦虑的深渊。在这个敏感而悲凉的少女精神世界里,伴随着愁闷的是反世俗的自尊和无尘的孤独,还有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爱情的热烈向往,这是比《红楼梦》中其他女性更清醒的自我意识和人格要求。所谓“林黛玉型”,既要关注她多愁善感的外在印象,更要看到这个人物丰富的文化内涵,观察她超越人群成为《红楼梦》第一女主角的人格特质。

祥云之壮丽,令人神往。她心胸开阔,说话麻利,烧鹿,大嚼大睡?p比较出名。然而笼罩在整个家庭和社会的阴影也跟着她,乐观豁达的云姑娘也有自己的烦恼和担忧。最后只有服从命运的安排。柴、戴、项可以说是书中最重要的女性形象。一个深沉,一个孤独,一个豪放。三个都很美,但是很不一样。

辣应该是凤姐形象给人的整体感觉。而“冯辣椒”的辣味,仔细分析也是非常复杂的,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效果,很难用某个逻辑概念来规范。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比如战争决心的威严,穿透力的洞察,不留后路的决心,出奇制胜的戏谑等等。有时辣得可怕,令人毛骨悚然;有时候热到让人惊艳滴。西凤无论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或者是混事,都摆脱不了麻辣的特性,总给人一种新鲜感和动感。凤姐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特别突出的时候,真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为荣;当它的器官衰竭时,践踏他人,尤其是身为女性的人的人格尊严,甚至生命权,令人不寒而栗。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女性性格的一个具有辛辣特色的奇观。凤姐的形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戏曲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往往被极大地夸大,甚至化身为某种品质,如忠诚、奸诈、聪明、鲁莽。《红楼梦》展现的不是单一的规范人格,而是多肉的现实人格。鲁迅说“红楼梦里写的人物都是真实的”,“和以前的小说里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这是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高度评价。

3.《红楼梦》中的人物系统充满了辩证的因素,在形象的相互联系和对比中极大地拓展了生活的容量。几乎各种人物都可以有多种排列组合方式,可以作为序列或对比来衬托,在变化中见统一,在对比中显个性。比如贾府的《四季春》,红楼梦的两个尤,戴与柴,宝玉与贾环,薛蟠与宝钗,探春与贾环,赵姨娘与周姨娘,王夫人与邢夫人,凤姐与李纨,贾夫人与刘奶奶,与赖大,张道士与王逸,不胜枚举。只要选择某个视角,就能发现它的可比性。艺术形象的多样性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中隐藏着一种节奏。同时,对比和反差是多方向存在的。当然柴和戴是一种对比,但是宝钗和她哥哥薛蟠也是一种对比,一个是讲道理,一个是任性。宝钗和她的嫂子夏金桂是另一个对比。金桂的傲慢,更是燃烧着小姑的平和与自尊。贾环和滩纯是一母所生,一俗一雅;宝玉和贾环是兄弟,一个对不深情的事有感情,一个对深情的人没感情。高贵的祖师爷和刘姥姥,发了财的赖大,背不好的焦大,都在不同的对比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至于“风和日丽,犹如攻簪”,既是对比,也是整体对应。

意象系统的构成是小说的重要美学问题,《红楼梦》在这方面的成就也标志着小说艺术的成熟。

人物研究可以说是《红楼梦》研究中最成功的方面之一。小说中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论述,尤其是重要人物都有透彻的分析。大多数评论者采取客观求实的态度和辩证比较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研究水平。

第四,《红楼梦》开创了遥遥领先于前代,至今仍是典范的一流文学语言。

《红楼梦》语言既平实质朴,文采横溢,或曰“文虽浅,意却深”,有含蓄之美。语言的艺术特色也关系到书的整体特色。

1.《红楼梦》的语言之美,在于整体,而不在于某一个小节。很难举出某个地方来说明它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最好的办法是通读全书。而且它的表现力不是呈现在文字的表面,而是蕴含在其中。它让宝黛的爱情无比迷人,却始终找不到华丽的词藻和纹饰。编剧只用普通简单的口语来写,却把“孩子的真情实感”表达得一波三折。很多宏大热闹的场景和人物,都不是华丽的词藻堆砌出来的。脂砚斋在评论中常常称赞《红楼梦》在这方面不落俗套,没有前人过度使用的写法。而且经常用来让人理解,调动读者的想象力来弥补。当然,小说中也有很多用词清晰、句子优美的地方,也有一些精雕细琢的词句,符合特定场合的需要,非常精炼。

2.《红楼梦》是一部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古典白话小说,但比以往著名的白话小说更具有生活化、文学性和民族性。《红楼梦》中的语言基本是白话文,偶尔有浅显的文言文,但并不觉得生硬呆板,也很少套打官腔,灵活流畅。文的时候文艺,白的时候白,和谐。《红楼梦》在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的本质方面是非常宏伟的。生活中的俗语、方言词、社会成语、成语、歇后语都可以被驯化,成为文学词语。有些词甚至是作家原创的。很多精妙的警句,如“意淫”、“颜路”、四大谚语的口碑保护符号、歌曲歌词等,既不是家喻户晓,也不是俗语,而是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成为家喻户晓的新经典、新谚语。《红楼梦》也不是没有方言和方言,评论界对吴语的北京话也有过争论。因为作者的选择,提炼,运用得当,中国的读者无论南北都能看懂看懂,领略到它的魅力,这恰恰说明作者学会了方言,成了一家人。总之,红楼梦的语言比以前的小说更生动,更文学。作为一种标准的文学语言,它一直被各种权威的汉语词典引为典范。

3.特别要提到《红楼梦》在人物语言和对话艺术上的成就。一般往往归结为语言的个性,所谓“闻其声如见其人”。《红楼梦》写了几百个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写“百人发言”。书中人物后勤复杂,性格各异。编剧要设身处地,观察细节,描述上百个当地人的“背书”。多好的技能啊!更何况,就每一个角色而言,一个作家不可能靠一个节目或者一个腔调来实现角色语言的个性。同一个人的语言因为时间、场合、心态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小说的对话技巧中还有一个人与人对话的场合,这不是DC式的舌战和儒家思想的交替,而是许多人错综复杂的交流方式。《红楼梦》在整体反映上可以照顾到所有人,很难区分身份相近、风格相近的人。传说曹雪芹“善谈,游戏雅趣,触境生春,终日听其奇谈不知疲倦,因其书精彩精辟”(清?余睿《枣窗闲笔》)。除了艰苦的训练之外,这位作家的语言天赋令人惊叹。

第五,阐述《红楼梦》中的诗意和哲理。

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看,《红楼梦》写的故事平淡无奇,近乎琐碎,却是如此的可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家丰富的生活感受融入其中,诗意和哲理隐藏在小说的深层。

打开《红楼梦》的许多篇章,如读谱、葬花、扑蝶、画花、睡醉、乞梅、画晴天,甚至落扇、光栅头、观赛、斗草等。,会使人感染一种诗意的感觉。多少诗人画家从中汲取灵感和主题。这也是文学史上罕见的现象。《红楼梦》中的诗词并不局限于数量可观的诗词韵文,也不局限于一些可歌可画的片段。它不仅指诗歌思想和技巧在小说创作中的应用,还指作家的诗歌气质对小说艺术品质的影响和渗透。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生命的春夏秋冬,阴晴雨雪,似乎都有一种精神和魅力。作家的喜、怒、哀、乐、悲与悲、苦与悲总是汹涌澎湃。小说虽然不是抒情诗,但可以充满抒情性。曹雪芹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修养在《红楼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中国历史悠久的抒情文学滋养了《红楼梦》的小说艺术。

光有真情实感是不够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唯一达到哲学深度的。传统小说艺术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露骨的说教。即使是一些包含优秀现实内容的作品,也从未超出道德伦理思考的层面,上升到对人生价值和目的的哲学思考的高度。只有《红楼梦》以其对现实合理性的怀疑,对人生归宿的冷静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将作品的思想升华到哲学层面。这种思考和探索通过人物的心灵历程自然渗透到作品的艺术整体中,而不是生硬地拼凑外在的观念和生活意象。这种渗透当然体现在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一些警示上,甚至在书中的意境、情节安排和细节描写上,几乎无处不在。书中对盛与衰、热与冷、喜与悲、动与静、聚与散的处理,都贯穿着盛衰、极乐极悲、静思等哲学内涵,有时还伴有热中之寒、乐中之隐愁。《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耐读性与深层肌理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

仍有不少论者探讨《红楼梦》对象征和隐喻的广泛而巧妙的运用,指出其原因不仅在于伤天害理不方便说,还与小说的悬疑性和诗歌的隐喻性有关。一般来说,神话的背景和幻想的经历具有隐蔽和预示的作用;总之,吃冷香丸,吃柚子换佛手,都与人物性格和命运有关。大量的诗词、谜语、酒单、花名等。,都是每个人性格和归宿的形象写照,既贴切又含蓄。就连人物名字都很讲究,谐音,寓意,因果,看似随意,实则有很多寄托。

六、文多人备,艺融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