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幽河镇的历史

一、历史上清幽河的“典故”

五代以前,清幽河原名“柳林河”,因街外河畔十里柳林而得名。五代末期,宋朝开国元勋郑子明曾在此居住,以卖油为生。因为他做的油以清香爽口著称,人们就把柳林河改名为“清油河”。郑子明:姓郑,名恩,小名明,乳名黑娃;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就去世了,我十几岁的时候一个人来到这里,靠卖油为生。他在这里遇到了赵光胤,成了拜把子,他和陶三春不打不成交,定了终身;许多活生生的故事流传下来:

——郑子明和《倒挂的油》和《普鱼河口》。尽管郑子明的脸像油漆一样黑,但他高大、强壮、大方。为人善良,直爽,有闯劲。他在清油河抽油的时候,运气不好。虽然他生产的油又香又亮,质量极好,但他在生意上却遭遇了许多厄运。他起初是卖油的,总是顺着清油河往洛南县的‘黄家村市场’送。他来回走了300多里路,用一根铁竿挑着两个200多斤的大油筐,每两天走一趟。有一次,他在运油到姚庄小花茶的石墩时,遇到了从黄家村调来的伙伴,告诉他油价大跌了。他很不高兴,生气地把油倒在石墩上,油从斜筐里溢出来,流了一地。当大家急忙去帮他提油筐时,却奇迹般地发现,油筐深深地陷在岩石里,拔不出来;郑子明自己也很惊讶。当他自己拔出油筐时,在这块坚硬完整的岩石上留下了深深的“油筐坑印”和“流动的油印”。他在这里休息了一会儿,然后沮丧地背起油担,和大家一起往回走。此后,人们称之为“倒挂油”;‘油筐坑’和‘油印’从此不变,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和观赏性的古迹。

从那以后,郑子明又顺流而下,把油运到了位于茅河口下的丹江码头,从那里装船运往襄樊和武汉。一艘船正在装货时,突然,刮起了大风,江浪汹涌,差点把船掀翻,导致篮子里的香油溢出,流到一个港口。此后,人们称这个码头为“漏油码头”;时间久了,就被误传成了今天的“蒲峪口”。

——《滚子岭》《油楼沟》《油罐宝石》。有一次,郑子明往龙居村运油,在山顶休息时,身后的一个油筐因为不稳滚下了山。他找来一块重100公斤的圆扁石,用一根铁竿在中间戳一个洞,形状像石磨,用绳子绑在竿的一端,用剩下的篮子扛着走。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为“滚子岭”;山脊下的山沟叫“油筐沟”。

除了这些地名,郑子明只有“油罐”和“压舱石”。“油罐”为全石材,长2.80米,宽1.23米,厚33厘米。四周边缘高6厘米,宽18厘米;凹槽略向油嘴末端倾斜,油嘴从槽头中部向外突出,像龟头;“油石”也是由整块石头凿成,长0.8m,高0.56m,宽0.56m,略呈长方体,只有少数人能举起,但郑子明当年用它来榨油,只有一个人用双手在一端举起。油压载和油舱是一样的花岗岩石,非常坚硬。千百年来,它被视为清幽河的“镇街之宝”。民国八年,清幽街被洪水冲走了一半,但油罐石依然完好无损。1998的“7.9”“8.25”洪水,百年不遇,连续十年袭击清油河。现在被列为“历史文物”,清幽人也以此为荣;凡是来清幽河的人,都要好奇地看一看,摸一摸。

——在清幽河畔,郑子明与赵匡胤、柴荣结拜。

赵匡胤在京都大闹汴梁后逃亡避难,先到随州投靠父亲的好友董宗本。董已经去关西的时候,他舅舅正好在关西上班,就从做生意的随州去了关西。在去“武关古道”的路上,他遇到了在关中卖伞的柴荣,两人成了结拜的同事。途经斗灵关时,被‘山大王’董龙、董虎劫持,两厢厮杀。董氏兄弟边打边退,把匡胤诱入‘九眼寨’和‘杨娇寨’下的曲折中,匡胤被伏口围困。在危机时刻,是时候在郑恩在河清洗石油篮子了。不经意间,油筐被水冲走了。郑恩脱了衣服,只走了一趟,下水追油篓,追到‘月亮湾’;然而,当他看到九歌十八盘里尘土飞扬,又听到杀声震天,于是顺手从河里拔起一棵枣树,直掠重围,打败了土匪,救出了匡胤。然后他们去窦陵关看柴荣,当时柴荣推着伞车回黄土坡躲着休息;他们三个见面很高兴,外挂联盟结拜为‘八兄弟’。那时候,柴荣二十岁,匡胤十九岁,郑恩十八岁。这就流传了‘二龙一虎,荣辱与共’的故事。

——《瓜园》,郑恩三《惜春的婚姻》。

清幽河街下不远处,有一个大湾盖。曲盖前有孤石山,状如卧狮,名曰‘青狮’。青狮后是一座极其美丽幽静的山,有一个陶家庄在里面;店主的名字是洪涛。他原是著名的关西三军总教练。他因厌倦乱世,淡泊名利而隐居故乡。膝下有独生女,名陶三春;三春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兵法,学会骑射,掌握十八般武艺,善用一副“梅绮棍”。没有人能打败他。一天,当她的父亲去拜访朋友时,她正和女仆以及她的家人一起守卫着村庄。突然,她听到报纸上说有个黑贼在偷瓜!三春急忙看见一个黑脸大汉,不付钱买瓜就骂他。他们两个就打起来了,没用多少时间。三春把那黑衣人捆了起来,抬回庄。这个黑人原来是郑子明!

原来,郑子明与赵匡胤、柴荣结义后,一同去了清幽河街,住在驿馆里。郑恩去月亮湾拿油篮,然后洗了个澡。当我上岸时,我感到非常口渴。突然我看到狮子山前的瓜园里有一个大西瓜躺在地上。他渴了,所以他走进花园,摘了一个大西瓜。他一拳打开,放进嘴里。他只觉得满是口水,浑身冰凉。狼吞虎咽,很快第二个瓜就吃完了;我想:多带几个回家给二哥他们吃不是更好吗?就在我准备再去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女人尖叫:“住手!偷瓜贼在哪里?”郑恩厚着脸皮笑着说:“Fun(自称口语)吃了你几个瓜,那能算偷吗?”三春误以为郑恩是“老子”,生气地说:“你这个偷瓜的黑贼,还骂人?找打啊!”虽然郑恩有强大的力量,但他如何用拳头和拳头赢得这场战斗呢?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没提防挨了三春几下铁拳。打了几个回合,我被三春推倒在地,嘴里不服,身体却动不了。然后三春让丫环拿来绳子,把的手脚捆在一起,用一根粗棍子把他抬回庄,直到爹回来。

却说赵匡胤在客栈等候多时,见郑恩回来,有些担心,便出来寻找;在磨沟口,我遇到了从武关访友回来的洪涛。这两个人彼此都很熟悉。现在,他们一见如故,洪涛就邀请匡胤到你家做客,设宴款待他们。郑恩听到那个声音喊着“二哥,救命!”匡胤看到这一幕很惊讶,问三哥怎么会在这里。郑恩讲述了这个故事,并抱怨;洪涛见两人是兄弟,便命三春出来解开自己,赔礼道歉,重新入席,好自为之。匡胤心想:三哥这么勇敢,竟然被一个女人降服了,可见三春有多精彩!老话说,不战则屈人之兵。如果两个人能结婚,一个会得到女人,一个会被控制。岂不是两全其美?所以他向洪涛提出了做媒人的愿望。洪涛非常高兴。他问他的女儿。三春自然很满意。他回答说:“但这要由爸爸决定,只等三年就能加冕为王了。”柴荣即位后,做了周朝皇帝,封匡胤为南宋王,封郑恩为汝南王,然后娶了郑恩和三春。后来陶三春坐镇指挥,接受了刘三定,打破了南唐,解决了寿州的困难,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幽河和三马。

清幽河以东,依次为“试马村”、“赶马沟”、“当马店”三镇。“三马”这个地名也是由郑子明和赵匡胤的故事流传下来的。

由于赵匡胤在宴会上介绍了媒体,洪涛答应了三春和郑恩的婚事,他们就住在别墅里。几天后,郑恩得到了一辆黑色雕刻的宝马,教他们在这里学习骑马。一天,当郑恩牵着观音骑着马走到双庙岭黄土坡上的下一个村子时,赵匡胤试着骑了骑。没想到,宝马挣脱缰绳,沿路向东跑去。他们能在哪里赶上?马跑到老虎坡顶时,恰逢店家的迎亲队伍,身着红衣,敲锣打鼓,抬着轿子。那匹马被拦住后,掉头跑了回来。当它跑到老君山脚下时,恰好遇到了赶来追赶的两位主人。郑恩和匡胤抓住了马,高兴地把它牵回家。从此,人们就把宋太祖试马的村子叫做“试马村”,也就是今天的“试马镇”;拦马处的街边小店叫“拦马店”,后来又叫“党马店”,故名现在的党马镇;老君山脚下,捕马处取名“捕马沟”,就是现在的捕马沟街;“三马”这个地名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从来没有改变过。

——《静娘洞》与赵匡胤送静娘千里。

静娘祖籍周浦,住在谢亮县潇湘村。从小就跟着父亲到处行医,用针灸和中草药治疗伤病。有一天,她与父亲失散,从曹操的空树耙来到清幽河边。不幸的是,在路上,她被两个强大的男人俘虏了,一个是满天飞的张广,另一个是在地上打滚的金舟。两个贼都想娶静娘做扎寨的妻子,但又怕伤了她们的安宁。于是他们先把静娘囚禁在河东清幽关庙里的降妖堂。

且说赵匡胤与郑恩、柴荣结义后,从清幽来到关中。他在所到之处张贴“通缉令”,悬赏捉拿赵匡胤。他只好和大家分道扬镳,只在华山上,和陈抟里的老祖赌棋,却一局未赢,输了“华山”。然后由商山来到清幽河畔。当时在清幽河东有一座大庙,名为“清幽观”,他的叔叔赵就是这个观的主人。赵匡胤来这里看望他的叔叔。今天偶尔觉得冷,在庙里养病。突然,我听到一个女人的叫声。我问了叔叔详情后,立即取下神棍,砸碎了妖堂的门窗,把静娘从牢笼中救了出来。那天晚上,他们成了同姓兄妹,躲在黑暗的山洞里。天亮后,他扶晶娘上马,亲自用鞭子抽打,把晶娘送回周浦老家。

当我们过了‘物管’,走到瓜子沟口时,大家都渴了。我们看到路边有一口井,匡胤就去打水,但是没有绳竿和水桶。只见他双手托住井台,压在一边,井身神奇地倾斜了,井水从井口溢出。他喝够了手里的水然后喝了马,然后高高兴兴的走了。从此,人们称之为“敲井”;至今,井还在,名字还在。

后来落地的金舟被赤松林杀死,满天飞的张广被龙驹岗杀死,为报复京娘被劫持而赐名“千里蛟”,为清油的概念扫清了道路,显示了他除了对当地造成巨大伤害之外的英雄本色和精神。所以,静娘从尊重到爱他,不断向他示爱;她先是故意脱下绣花鞋,希望匡胤穿上鞋时能摸到金莲。不料匡胤用鞭子挑起绣花鞋,送给她,让她自己穿上。静娘心里觉得挺失落的。然后,她假装腹痛,匡胤扶她下马。过了一会儿,她同意帮她下马。过了一会儿,她说又疼了,然后扶她下马。这一次又一次,她轻而易举的就和他偷偷上上下下,身体是那么的迷人。晚上住的时候,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还要给她加被子。她的柔香和温润如玉都展现出来了,而匡胤却不动心。眼看再过一两天就要回家了,静娘张不开嘴表达自己的心情,在夜灯下忍不住又哭又叹。匡胤见此,问其缘由,便勇敢地说:“闺房中一妙龄女子遭贼劫,哥哥救了我一命,我不能报答。如果我不嫌弃她,我就和她结婚一辈子。”匡胤断然拒绝:“顶天立地的人,只有心动的心,才不想善待报馆!同姓兄弟姐妹可以乱伦吗?”静娘又道:“我不敢做妻妾,但愿意做奴才。只有能为我的生活服务,我才能安心。”匡胤生气地说:“救人是我的天职,给人治病是我的激情。尚若是自私的,他不同于一匹马。他真的转而虚伪,世人皆笑。”静娘惭愧地说:“妹妹知道哥哥的野心,我很佩服她。这辈子报答不了我的恩情,下辈子我就是一棵草。”

一天后,潇湘村终于被找到了,赵先生外的一家人很幸运地团聚了,并为赵匡胤举行了宴会。酒席上,静娘的父亲和哥哥看到匡胤英俊的外表,认为青年男女远行千里,朝夕相处。他们怎么能无情呢?最好是已婚的;然而一提起此事,匡胤勃然大怒,掀翻了酒桌,拉马出去走了。静娘的梦碎了,觉得自己不仅受了委屈,还毁了匡胤的名声,于是上吊自杀。后来,赵匡胤登上王位,成了宋太祖的皇帝。他想念静娘的哥哥姐姐,派人去看望他。得知这个故事后,他哀叹并封静娘为“一真夫人”,建立了潇湘村。并命攸嗣在清幽河边静娘藏身的山洞里建庙。这就是清幽八景之一的“静娘洞”和“静娘庙”的由来。(注:以上是收集当地广为流传的故事,听“老一代”的历史整理而成。——作者)

2.历史上的清幽河街。

“清幽河”这个名字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清幽河街的历史更为久远,没有记载可考。秦汉时期是“武关古道”上的著名街道,历代都有“驿站”“青云驿”。历史上这里是北接关中、金龙,南接荆襄、豫鄂的要道要塞。地理位置重要,历是兵家必争之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7年),刘邦想“先称王”,却在商贾所在之地周围领兵,屯兵阳城,富水。之后攻武关,破蓝田出古晓关(今牧护关),直取咸阳。他首先征服了关中。五代时期,宋太祖和赵匡胤多次在这里转来转去;明末,闯王李自成率起义军三洗河南,在清幽河打“李满”,留下“万人坑”;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朝廷在此设防,驻扎绿营。民国时期,还有国民警卫队和张兵团。1944年,国民党第一战区部队从豫撤至商南时,总司令唐·将司令部设在清幽河畔的梅斯场。

民国时期,清油河街是商南县永清区镇公所所在地,有一所完整的小学,成为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久负盛名的“单面带”一派繁华景象。据说清幽河原本是一条双面街。民国八年,一场巨大的洪水冲走了东面临河的街道,由此形成了一条一边倒的街道。这条街上有纸坊沟盛家开的茂盛祥油漆店、骡马店,街上有李家的三合魁、三合森杂货铺,街下有孙家的恒丰君商号。还有《长仁燮烧锅》《兴发红染坊》;以及各种杂货铺、油坊、酱醋店、典当行、宾馆、饭店、地摊、门面。农历3、6、9日是清幽河的“聚会”,古历4月15日、10月19日是清幽河的“古庙会”。届时将有为期三天的“斋戒宴”和为期三天的话剧;邻近县的四个乡镇、八个码头的商人和方圆百里的人都聚集在这里。商人云集,有的买卖,交换物资;有的人去寺庙烧香拜佛,有的走亲访友,有的观光,有的观看,等等。仅蒸馒头、煮米汤、油花、炖豆腐、粉条、粘汤、炖狗肉、羊肉、猪肉、牛肉及其杂水的“大排档”就排了好几里;由此可见其繁华与热闹!清幽河街原建在河边,背后是数百亩平地,不仅土壤肥沃,还是“夜潮地”,其中以‘八亩坑’和‘三十亩坑’最为著名,盛产水稻和白菜;这里种的白菜不仅个头大,而且心实,口感嫩脆,所以有句流行的话:清油河的白菜远近闻名!所以清油河的白菜籽远销几个省。

最引人注目和广为人知的是清幽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光是这里密集的寺庙就很迷人了。街的南端有火神庙,街的中间有娘娘楼,街的北面有关帝庙,下面是何家湾的老爷庙,对面是斗灵寺、静娘寺、清幽寺,西面是铁佛寺、四条岭寺,北面依次是马场的三关寺。刘力庙是用琉璃瓦建造的,庙下的村庄“七磨”的名字是以当年在这里建造的七磨命名的,专门用于打磨刘力庙的表面。这显示了寺庙的规模和辉煌。清幽河的自然景观更是自然灵动。第一个是清油八景,即《窦陵旭日》的清风和《静娘庙洞》的千古秀;“金钩挂月”倒映池中,“狮象柄口”立体。大小“火之金铃”柱,“银灯金盆”前后立,“犀牛望月”李甘泉,“青龙过江”摇尾巴。名副其实,生动艺术(另发)。此外,比如下面街上有一个“肥皂拥抱槐树”,就是一棵槐树神奇地长在几根粗壮的槐树树干上,形成了“下面只有一根树干,上面有两根枝叶”的奇观。上街头有个“百宝碑”,就是关帝庙前,原本立在一棵柏树下的石碑,被一棵粗壮的柏树长期包裹成枯体,形成了“百宝碑”景观。街上有镇街之宝——“压石”和“油罐”。这是郑子明在这里抽油时留下的;沿河有"蛇湾"、"二龙戏珠"、"万人坑"、"阎"、"棺材石"、"猴子爬桩"、"刘家花房"、"鸬鹚村"、"雌雄树"、"雌雄石"、"雌石"

3.今日清油河镇的新面貌。

清幽河属于革命老区。1932、11年6月,红军两次进出清幽河。1934年冬,红25军来到这里,创建新的苏区根据地。早在1935年5月19日就成立了“刘家花坞苏区政府”。当年6月5日,郑位三率部在清幽河畔大获全胜,击溃国民党“铁锹队”500余人;当时清幽河边有三四百人加入了红军和红卫兵,几十个清幽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解放以来,清幽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解放初,永清区办事处改为石马寨,以清油河为乡,清油街为乡政府驻地。1956,实行“人民公社”后,清幽乡改为“清幽人民公社”;1958永清区改为“大公社”后,清油公社改为“清油区”,1962恢复永清区和清油人民公社的体制。1984年,公社撤销,仍称清油河乡。1997年,原沙坪乡(姚庄)、两岔河乡与清油乡合并,形成今天的清油河镇。

清油河镇不仅是商南县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全镇现辖11个行政村,124个居住小组,共有3496户,农业人口13130人。有一所中学,11所小学,3所医院,20多个合作医疗室。在文化、教育和卫生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312国道”与“西河铁路”在此交汇,客货两站。通讯塔、电视光缆多,通讯发达,交通便利。

清幽河不仅气候宜人,而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独一无二;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快速增长、持续发展的套路,成为了香菇食用菌基地、花生茶叶基地、药材基地、核桃基地。劳务产业、商贸产业、加工业齐头并进,经济成倍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村通公路,家家户户有工程,到处是楼房,人人出门骑摩托车,家家户户有彩电冰箱,自来水流进锅里。看看今天的清幽河街,真的是天翻地覆,慷慨大方。它完全变了,有了新的外观和新的枪。1998,“7.9”和“8.25”,两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接连袭击清幽河。本来就很破旧的千年老街,经不起冲击和浸泡,在迷茫中坍塌。灾后,县委、政府批准了清油镇“重建新街镇”的方案,并派城建、土管等部门协调规划。那年冬天,组织全县会战,从姚苌沟口到杨桥头修建了十里长的‘堤防组合’工程,旨在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堤内外种植了两排‘防护林’,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后,经过三年的努力,一条十里长的新街建成了,宽敞干净的街道和两旁鳞次栉比的建筑,呈现出现代化的气息。然后,在狮子山前,建起了“新移民村”;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人,聚集了客商,繁荣了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千年古镇清幽河,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