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
会上,中国最初提出的希望废除列强部分特权的7个条件和废除21个不平等条约的要求被无理拒绝。最后,和会实际上把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权益全部转让给了日本。
消息传到中国,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5月4日下午,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十几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民族权利,内惩国贼”、“废二十一条”、“誓死抗争”、“还我青岛”等口号。
游行队伍没有去东交民巷的使馆区请愿,而是去了赵家楼胡同曹儒林的住处。曹儒林、和陆都是亲日派官僚,专门与日本谈判。
当时曹已经吓得躲起来了,愤怒的学生们会在曹宅痛打,并放火烧曹宅。这时大批军警赶到,当场逮捕了32名学生。在学生们针锋相对的斗争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被捕的学生很快被释放,但运动的目的没有实现。
5月19日,北京大中学校25000余人举行大罢工,开展大规模爱国运动。6月3日、4日和5日,更多的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学生被捕入狱,当局甚至将北大校舍作为关押学生的临时监狱。
6月3日骇人听闻的逮捕激起了全国各地更强烈的反抗。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浩然正气,不畏强暴的爱国斗争,从星星之火,逐渐成为燎原之势。据统计,中国有20多个省区,100多个大中城市卷入了这场汹涌的洪流,尤其是上海的六三运动。
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罢工,支持学生反帝爱国斗争。在日商第三、第四、第五棉纺厂工人的领导下,该市6万至7万工人罢工。与此同时,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工。一些地方的工人和商人积极响应,促进了斗争的发展。迅速扩大的斗争形势给反动当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6月7日,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曹、张、陆被免职。然而,在6月17日,北京政府电告中国代表,同意签署和平条约。
为此引发新一轮抗议,拒绝签署和约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七千多封电报从全国各地发往巴黎抗议签字,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和约签字仪式。
历史意义: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学生运动,由群众、市民、商人等中下层参加的示威、请愿、罢工、暴力反政府等形式的爱国运动。
这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带给中国人民,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和巴黎和约的签订,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