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解放前后的变化
大约10或50年前西藏的巨大变化
(1)50年前的旧西藏
50多年前的旧西藏:①是一个社会制度落后,经济剥削极其残酷的社会。西藏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比中世纪的欧洲更加黑暗和落后。占西藏人口5%的三大领主、官方、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占有西藏所有的土地、牧场、森林、山川和大部分牲畜;而占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什么都没有。②是一个等级社会,政治压迫极其残酷。旧西藏流行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把人分为三等九等,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人们社会政治地位的不平等。法典明确规定,上位者的生命价是和身体一样重的黄金,而下位者的生命价只是一根草绳。③是一个政教合一,宗教很重的社会。宗教和寺院在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处于“归教”地位,成为唯一的意识形态和独立的政治经济特权,支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寺院上层僧侣是最大的农奴主之一,尽管他们是西藏的主要政治统治者。西藏原地方政府实行僧侣和世俗官双轨制,僧侣官大于世俗官。④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的社会,人民生活不够。直到20世纪中叶,西藏社会仍处于极其封闭落后的状态,几乎没有现代工商业、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农业生产长期采用原始农耕方式,畜牧业基本采用自然游牧方式。农牧业品种单一退化,劳动工具没有改善,粮食产量低。广大农奴饥寒交迫,生存艰难,无数人因饥寒交迫而死。在拉萨、日喀则、昌都、那曲、山南等城镇,乞丐成群结队,满大街乞讨的老人、妇女、儿童随处可见。
(2)50年后的新西藏。
50年来,伴随着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经过西藏人民的不懈努力,西藏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1)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50年来,西藏的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实现了巨大飞跃。西藏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正在走向现代市场经济。200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1746亿元,比1995翻了一番,比1990翻了两番,相当于和平解放前的30多倍;从无到有,现代工业逐渐成为推动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如西藏地方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了拉萨啤酒、郑起藏药、珠峰摩托车等一批知名民族企业品牌;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和平解放以来,国家投入巨资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以“一江两河”中央盆地综合开发为代表的一大批农牧业基础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农牧民靠天吃饭、养牲畜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历史。(2)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旧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寺庙垄断了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如今,教育已经广泛普及,形成了涵盖普通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到2000年,全区有各类学校956所,在校学生38.110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85.8%,文盲率下降到32.5%。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5438±0.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前列。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立了25个科研院所,拥有专业科技人员3.5万人,涵盖历史、经济、人口、语言、宗教、畜牧、林业、生态、藏医等几十个学科。其中,藏学、高原生态学、藏医学等学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产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在旧西藏,除了封建贵族和寺院垄断的传统藏医药外,人民极其缺医少药,既没钱也没地方看病治病。目前,到2000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已发展到1237个,床位6348张,专业卫生人员8948人。每千人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000年,西藏人民基本摆脱贫困,实现了温饱,部分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渐富裕和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各种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许多富裕的农牧民建起了新房,有些人还买了车。广播、电视、通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与全国乃至世界同步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地区的人民可以通过收听和收看广播电视了解当天全国和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可以通过电话、电报、传真或互联网等方式获取信息,从而立即与全国和世界各地取得联系,传递信息。本文以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甲竹林镇为例,进一步说明农牧民生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