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的衣食住行

江南水乡六大古镇:江苏的周庄、交趾、同里,浙江的西塘、乌镇、南浔。

江南水乡美食:红焖羊肉、酱爆田螺、马兰头菜、清蒸白水鱼、羊肉面、三白酒、雕花、鲫鱼蒸蛋。

江南水乡民居的特点: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继承了所有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贵人、地主、富商、文人墨客纷纷选择此地,到处建造房屋、别墅、亭台楼阁,各具特色。江南的建筑因为人口多,土地珍贵,极其节省空间,在高度上下功夫,所以他们的建筑艺术多了精致,少了典雅。但经过能工巧匠的手,置于流水中的房屋依然引人入胜。

与“周庄”等深宅相比,临水而建的普通住宅在江南更为常见,最能代表江南民居的特点。由于江南河网密布,大部分人依靠水路运输,房子都建在河边。由于人多地少,地面变得局促,形成了水乡特有的小开间、长进深、高楼层的住宅形态。紧密排列的建筑沿着河道蜿蜒,形成江南独特的河道。江南水乡所在的长三角和太湖水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依赖于水。这种自然环境和功能需求,塑造了极具魅力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格和特色。

江南水乡,民居多为木质一层二层厅堂式。为了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民居的布局多为厅堂、天井、庭院。结构为瓦顶、斗墙、观音斗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白墙深院的建筑群风格。水乡的多河环境中出现了水巷、小桥、护岸、踏板、码头、石板路、水墙门、街巷建筑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形成了一整套水乡生活环境。

由于江南水乡一直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才济济,水乡居民多传世诗文书籍。由于物产丰富,工商业繁荣,这些城镇一直是官员退隐、富豪别墅、光棍星罗棋布的地方。当然,有文化的人精心盖房子;而有些富绅富商附庸风雅,他们租了一个饱学之地来规划,所以在很多水乡留下了很多漂亮的院落。其次,这些水乡民居大多建于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儒家传统、风水习俗都直接影响了这些民居的管理布局和房屋布置。如主次堂,前后顺序,主客之分,主仆之分,男女之别等。,都有独特的设计手法,是江南水乡人文因素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根据民居的规模,可分为大屋、中屋、小屋三类:

豪宅多为富商、官僚的豪宅,纵向称重,横向称重。豪宅多为九进,最少四进,最多七进,最少一进。比如周庄的神亭就是七个入口。有些豪宅与园林巧妙结合,既创造了住宅建筑的产品——私家园林,又增加了住宅本身的吸引力。比如同里镇的静修园,就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园林。

在豪宅的平面布局中,通常有一条严格的轴线,正门朝南或朝东,房屋方正有序。

大宅的正门一般有五个入口,依次由厅堂(有的沿街有商店或楼房)、轿子厅(供停放轿子)、正厅(接待主要客人和举行婚丧仪式)、内堂(会见亲友和家事)和女厅(也称楼房,常用作居住用房)组成。主楼四周有厢房或院墙,形成庭院。一般不独立开门,一般由一个花房组成(会见熟客,举办宴会等。)、一间自习室(读书)、一个花园、一间里屋(居住)和一间厨房(沿后巷开门,不受干扰,但没有家庭专用的浴室或厕所)。房子的入口临街或临河,方便人员进出和货物运输。两层之间往往有一条后巷,既分隔了主仆的交通路线,又大大增强了里屋的私密性,有利于隔音、防火、防盗。

中华大宅在形式上与大宅相似,不同的是中华大宅的条目数较少,一般少于四个,一般无止境。内部空间的组合没有大宅里那么优雅,但相比之下更加灵活。中等收入家庭大多属于这种房子。

小房子,也就是老百姓的房子,规模不大,大多只有一两个入口,有的沿街,有的沿河,平面布局比较随意,是水乡特有的弄堂、水巷景观。

普通小房子占地面积小,没有严格的轴线。一般来说,他们有两个入口,宽度为一至三个房间。它们形式自由,因地制宜,空间利用合理但私密性差。沿河的普通小房子往往具有商业性质,都是河流,都有通往水面的踩水口。当水镇住宅在它们的大厅中组装时,一些有特色的部件被创造出来,这些部件不仅丰富了水镇住宅的内容,而且具有强烈的特色。庭院是住宅建筑中用于照明和通风的特征构件。一般的四合院,其深度相当于其高度,宽度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正房宽度为三间,以开间宽度为准。或五开间较大,则以明开间和次开间的宽度为准。在豪宅中,天井多为长方形,两个楔子的进深减少,或者用廊代替厢房。天井是横长方形,东西长,通风好,夏天可以减少太阳的曝晒。永久性前后天井用于通风,后天深度一般较小,并种植落叶乔木遮阳。

前后腰门上做砖雕门楼,纯属装饰性特征。明代的门楼比较简单,清代的雕刻比较复杂。这些门楼刻有匾额。

有围墙的水乡民居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因此墙体具有重要的防火功能。一般来说,山墙比屋顶高,做成阶梯状或平头的高墙,称为“垒墙”或“女儿墙”。墙体可分为实心砖和空斗两种,或实心砖和空底混合式。墙基经常用石头和石灰粉刷。当它作为装饰墙时,面对的是清水磨砖,简约,彰显主人的富贵。

四合院里的空地(如天井)是用石板条、石块、有裂缝的石头或鹅卵石铺成的,也有用砖铺成的。室内地面都是砖砌的。江南多雨,地下水位浅,室内容易淋湿。一般要先用石灰夯实,上面铺沙子防潮,房间里用木地板。

轩是室内天花,实际上是在屋顶加了一层空气保温层。大屋和中屋的一些亭子,装饰精美,木雕精良,还有天篷亭、鹤顶亭、花篮亭等各种做法。

屋顶和山墙屋顶铺青瓦,整个坡屋顶是略呈弧形的屋顶,有利于屋顶排水。屋脊的做法有很多。普通小户型的房子只用瓷砖竖着建,两端简单装修。大中型房屋的正厅屋脊上装饰着龙和鸡。普通山墙为硬山式,大厅等重要建筑的山墙采用带屋顶的影壁。随着房屋的深浅,一山、三山、五山的影壁也有区别。

江南水乡的总体特征是:错落有致的平房和各种山墙,形成了那种弄堂、水巷驳岸上起伏错落的景观。建筑造型清淡简洁,写实典雅,色彩淡雅,因地制宜,临河贴水,空间轮廓柔和优美。因此,常被称为“粉黛瓦”、“流水小桥”。

江南水乡服饰:居住在苏州东部吴县的焦枝、胜浦、唯亭和慕辰的农村妇女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民间服饰。他们一直穿着以梳头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头戴头巾,缝衫、西裤、柬裙、裹臂、绣花鞋,颇具江南水乡特色,故有“苏州少数民族”之称。

水乡女子非常重视梳头和修饰头部。他们以乌黑的头发、巨大的发丝和众多的饰物,辅以精致的包头内饰和服饰,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尊严和美丽。其服饰的地方特色很强,传承稳定,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异、礼仪的需要,又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在春秋两季,春秋服饰的特点尤为突出。春秋服装以拼接衫为主,面料多以印花布、土布、暗薄石林布为主。色彩对比鲜明,清新而不鲜亮,明快而不庸俗。它们通常由几种颜色的织物拼接而成,剪裁适宜,缝制精细,装饰性强。其特点也体现在宋代服装的装饰工艺上:拼接、滚边、新攀、带饰、刺绣等。裤子多采用蓝白印花布或白蓝印花布,裤子用蓝色或黑色石林布拼接而成。起初,由于布料宽度的限制和节省材料,这些服装是拼接的。在拼接时,他们从实际需要的拼接发展到主观意识的拼接,都讲究整齐、平衡、对称的形式美。腰部的裙子也很有特色,长度及膝,裙子极薄。架子和裙子上有不同工艺的碎花装饰,裙子外面系一个小蛮腰,是和裙子关联的辅助部分。腰上缝着一个大口袋,腰间和腰带周围绣着各种图案,是服装中的重要点缀。裙子的设计很实用。工作的时候得到一条倔强的裙子,这样后背就不容易受凉,站着也能增加腰部力量。下摆较大,不影响行动,有利于水田作业,方便田地遮盖,实用美观。但是水乡鞋的特色也很强。鞋子的形式颇似一只小船,不分左右,所以又叫船形绣花鞋。鞋面由两个执行者组成,鞋面以绣花为主,颜色鲜艳,图案丰富多彩。船鞋精细耐穿,结实实惠,是水乡女子的传统礼仪鞋。

水乡妇女的服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不同的要求。年轻女性以花俏的服饰为主,巧妙地利用衣服上有限的空间,巧妙运用色彩对比、烘托、交错等方法,达到引人注目、花俏的艺术效果,恰到好处地突出了水乡女性的身体美和装饰美,给人一种轻盈自由的感觉。

而中老年女性则以暗色调为主,衣着庄重稳重,弹力要求较宽,因此给人一种简约稳重的感觉。

水乡女装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多年来,经过劳动人民的筛选,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水乡特色的民间服饰。适用于水乡妇女,尤其适用于水乡生产劳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些服饰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变化更新,形成了水乡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审美观念,证明了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美化自己的。至今,交趾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的传统民间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