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有声读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有声读物在中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具产业规模。但与欧美相比,市场机制和配套体系远未成熟。从宏观上看,主要是“三虚”,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目前有声读物的制作可以用“混乱”来形容。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资格审查,这种混乱仍然无法解决。对此,可以采用实名制登记、内容备案、跟踪抽查等方式进行约束。行业和社会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习俗。
有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才能有效遏制不良有声读物的蔓延;只有健康的文化时尚,不良音频对象才能失去市场。同时,针对有声书的版权,建立和完善网络版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我国政府非常支持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并将数字图书馆项目列入了“863计划”,这充分说明有声读物的互联网传播具有很强的政策优势。为了保证有声书网络传播的合规性,网站在传播的同时要对上传的有声书进行严格检查,对存在问题的网站进行严厉处罚。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声书的分发转向了手机应用,在App Store和各大安卓市场都可以下载到免费的有声书/听书,竞争趋向于白天。但能成功发展忠实用户,并从发行中获得收益的人却少之又少。最近比较流行的只有喜马拉雅,听书,懒人。有声读物的运营服务商也从中小网站发展到媒体巨头,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杨光之声。内容质量和版权问题将日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