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镇遗址盐业史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管仲建议齐桓公“煮海为盐”,发展盐业,以鱼盐之利称霸天下。黄骅地处齐北部,盐业起步。秦始皇时期,因盛产鱼盐而建刘闲县(杨二庄东南十余里,即今海丰镇附近)。西汉元丰元年(公元前110),桑弘羊是掌管粟的校尉。请任命37名农业部的官员,派驻全国产盐量高的县市。全国只设立了38名盐务官员来管理盐务。渤海县彰武县(黄骅市古贤村北)是最早设置盐官的县。目前海丰镇盐民已小规模煮盐,运盐主要靠水路。王莽时期(公元14-23),渤海西岸发生海浸。“天上下着雨,东北风,海水过度,出西南,睡了几百里,九江之地已渐被海铺。”九河流域包括今天的天津、宁河和黄骅带。海水淹没了大约100年,盐业和农业遭到破坏。东汉末年,渤海郡藁城东北一百里,北漂(今黄骅市海丰镇附近),东临巨海。人们用盐煮海水,并以盐为生。到了1800年前的东汉,出现了“炊海尽烟”的盛况,生产出来的原盐送到了当时的首都长安。

东晋建兴元年(公元318年),后赵皇帝派王澍在焦飞城(城原所在刘县,即今海丰镇村)烹盐,烹盐范围相当于今天黄骅沿海盐场和今天海兴县境内(《水镜注》记载)。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在苍、英、清、尤“海边煮盐”,以沧州为最盛,炉数多达1484个(如《燕山山新志》4884个),沧州的炉多在今黄骅市海丰镇附近。当时运盐的主要水路是六合(丰镇,北临海)。飞越弯道飞至城内(今海丰镇),西南经杨二庄,西至彰武县治所(今黄骅市古贤村),再经藁城县治北(今燕山故城赵村),西至漳州界底,经路畅(今沧州市),接漳水、横二水。陆路从杨二庄经沧州与颍州(河间)汇合为转运点,西行运销各地。唐、宋、辽、金是海丰镇盐业的繁荣时期。唐朝以前,海丰镇盐民为一个厨房或几个厨房煮盐,政府派官员监督收税。盐铁在唐中期恢复垄断;我们设立盐铁转运使,由金融专家柳岩整顿盐法,顺利转运,广开财源。高宗重开无棣河时,内河航运重现,海丰镇盐运繁忙,做生意的船只经常堵塞河道。当时,它被命名为“尚同镇”。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写下“晚潮满地,帆满地落”的诗句,描写了盐田林立,商贾云集,一江白浪,帆织的盐业盛况。辽金之际,沧州公司设9盐场,到16州才呈现,得益于河中烹盐,于是塞北诸州皆吃沧州盐。据《燕山山新志》记载,仓山盐在五店辽开始兴盛,南田盐仍偏北泉州(海丰场属南田时)。到了金代,海丰镇的盐业更加繁荣。《晋史氏货殖史》已出版四十九年:“益都,原滨州盐业公司,成立于大定十三年(1173)四月,成为山东盐业公司。二十一年,沧州、山东增羡,禁盐,思虑良久或立法,后并为海丰盐使。.....只是山东的七家盐业公司,仓、宝坻、莒、街、京、西京。”金大定二十二年(1181),沧州、山东盐使合并为海丰盐使。海丰镇盐场已成为沧州和山东的主要产盐区。元代至明初,盐业大发展,路畅盐运司所辖南、北司有12。北十二场由青州分局管理,主管称之为运判;南12车场由沧州分公司管理,主管叫运通。海丰场隶属沧州支局(当时沧州支局设在黄骅市杨二庄乡海丰镇),其范围东临大海,与深圳迎海老场(盐山县苏集)相连,西北跨孟洼至无棣台,与李国昌(今黄骅市)相连。盐人户籍是河北沧州、盐山、黄骅、青县,山东乐陵、庆云,历史上是鼎盛时期。

元代惠民河的开凿,横切并淤塞了六合河,堵塞了海丰镇的咸水输送管道。此后废水改道,内河航运被陆路运输取代,其盐业一度衰落,逐渐变废为宝走向市场。明太祖洪武时期(1368-1398),盐业由衰落走向繁荣。海丰农场主任改称盐师大使,工厂设在黄骅市杨二庄。据《燕山山新志》记载,明初沧州支运至杨二庄东街,辖南十二师。靖南之战,盐囚在阻止燕军南下时被杀,南寺田地全部荒废,盐业大衰,导致豫北地区“民不聊生”。明朝永乐初(1403-1424),山西、山东、北京、浙江等地的移民陆续迁入,田地重建恢复,以海丰田为最大,产量最高。李留喜迁居山西洪洞县西部后,观看了海丰农场制盐的盛况,撰写了《杨二铁锅(炒锅:古代制盐的大锅)》一书,详细记述了海丰农场制盐的规模、过程和数量。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盐民转战洪洞、福建、南靖,在海丰场传授晒盐技术,海丰场率先易煮进行滩晒,开路畅盐区之先河。据《路畅盐记》记载,明代嘉靖元年,在河北黄骅、海兴两县,“有大口河,发源于海,分五溪,列海丰与深州迎海之间,河穿东南而去。一个福建人来传,说这个水可以用来晒盐,让厨主高淳等于在河边挑了一个池子修起来,分大中小三段,然后在那段浇上水,晒干。早上(也就是十二天),水干盐冻。未来海丰农场的厨房户,海拔高,普及率高。看到这种方法比刮土炸更简单,他们就选择了河边方便的沙滩,还建了池塘晒盐。总共占用了12公顷和80英亩的官方土地,并建立了427个海滩。盐被烧了,或者卖给纳丁盐官,或者卖给商人加袋。”路畅运盐使者刘思贤询问晒盐的好处,曾减少盐程以示鼓励。可惜这一招没有得到明朝的重视,改革缓慢。但在清初全面推行,为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燕山山脉新志》记载,炒锅产量比例仅在浏河潮道落潮、浏河北田、河南李家桥。明朝南田未并时,海丰为敌,西北接严阵田,伸入沧州二百余里。其实海丰场滩是分南北的。南滩在杨二庄东南20公里处,有20对滩,各有L路入潮沟。北滩位于杨二庄东北17.5km处,有18滩,6条潮汐通道,年产盐5-6千包(每包293.5kg)。石海峰市场部就在今天的杨二庄西街。嘉靖后期,沉重的盐税导致盐民逃亡,出现了“无灶无灶”的局面。在每个厨房海滩,草秋千大多被有权有势的人占据。路畅盐区的田地萧条,海丰田几乎荒废。明穆居隆庆三年(1569),海福昌并入海丰昌。按当时的规模,汇丰田是路畅盐区的死田,其产盐量居各田之首。1945年,黄骅县解放。县衙组织大规模晒盐,在原海丰场左庄、新立造等地开辟了200多处滩地。1947期间,黄骅开井277口,开滩387个。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成立后,由于缺乏系统化管理,加上滩田形状、规模不一,生产工艺落后,产能低,产品质量差,劳动生产率低,产量低且不稳定,年均产量约5000吨,只能供应当地人。1952年,黄骅县根据产大于销、运输困难的现状,对全县盐业进行了调整,在原海丰场保留了两个盐田,有152套滩地。1957年全国原盐紧缺,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盐场恢复、扩建、建设的指示》。经国家计委136号文批准,沧县丁局在黄骅县杨二庄乡齐庄村东兴建了黄骅盐场(《路畅盐志》记载,该地是古今著名的产盐地。元代设置海丰田,产量为河北之冠。原设计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20公里,总面积75万多亩。所有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期工程于6月开工,1958,投资1360万元。1960年春建成投产,开滩,占地1288亩,分一、二分田。建厂后,由于运输困难,原盐积压,国民经济失衡。1961年,路畅黄骅盐厂开始陆续裁员。1962全部停产,只留下300名员工维护生产设备和处理储盐。1965在原有两个厂的基础上恢复生产,并逐渐形成规模。那是轻工业部部长鲁盐局直属的一家中型制盐企业。1966年正式生产,恢复滩田20.6对,总面积29013亩,产盐7506吨。在随后的40年间,路畅黄骅盐场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滩地面积,盐产量逐年快速增长。

2006年,路畅黄骅盐场原盐总产量达到96万吨,创历史新高,总产量在全国同行中排名第三。海盐运输从传统的水陆运输发展到海运、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等现代运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