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纪事(三):五宝山背后的春游理念

春游,古称踏青,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文化体育活动,通常在古代清明节上巳节举行。

春天,乡村绿意盎然,绿草如茵,百鸟争鸣,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能让人开阔思路,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所以春游有特殊的保健功能。

少年时期,春天我们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当地长寿县的五宝山。

据《长寿县志》记载,自唐代以来,五宝山上就建有寺庙和神社。先后建了三座寺庙:涪陵下辖的玉皇庙建在山顶,左右是长寿下辖的大雄宝殿和纯阳殿。

由于历史久远,寺庙被停用,后于清道光二十九年重建大雄宝殿。至清同治九年、光绪14年,雷尔山等彝族人“屡耕”。

雷尔山写《五宝堂(堡)碑》说:“吴凤岭老庙荒废已久,山中僧人开悟,欲撼宗风。当时,谭跃了解到他的诚意,向美国捐款。

山右侧有纯阳观,顶上有玉帝观。数百里之外,岷山从山西而来,宛如一条玉带,群山罗列,蔚为大观...道光二十九年,大雄宝殿重修。旋在同治九年的武庚和光绪十四年的伍子胥,反复训练。至今寺观已遭破坏,仅存部分建筑。

五宝山有760多种植物,还有珍贵的楠木、银杏、水杉、林栗、万亩竹海等。它被称为天然植物博物馆,已成为我县的自然生态“景点”,也是我们中学春游的首选。

记得我一年级的时候,妈妈是学校老师。我和妈妈住在范坨中学。有一天,班主任周建告诉我们的同学,我们将有一个五宝山春游。得知这个消息,我们都很兴奋。

同一天,我和我的同学罗永胜、焦胜、周和平、夏组成了一个小组。我们分工合作,带了油、盐、米或面、酱油、锅铲、铁锅、饭碗和筷子...还去了五宝山野餐。

想到明天的春游,我激动得怕耽误明天的行程。在妈妈的安排下,我早早就睡了。到了晚上,不知不觉就醒了。我以为时候不早了,就起来做面条。当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后,我妈妈醒了。这么早起来,我很惊讶的看了一下钟,叫我回去睡觉,但是我睡不着。

第二天,我和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背着炊具和食材,徒步从范坨中学出发,经过蒋家祠堂,来到五宝山。全程20公里左右,基本上是爬山锻炼。

清晨,春光明媚,我们一路唱着红歌,看到了新绿的树,鲜绿的蒲公英,绿色的蔬菜,雪白的梨花,紫色的桃花,黄色的油菜花,细细的柳树,一簇簇的花,一簇簇的杂草。

爬五宝山要费点力气,因为山比较陡,上山的路都是羊肠小道,路两边都是树枝,走路不方便。

到达五宝山顶后,老师安排我们放下炊具休息一个小时,为的是让我们看看山顶的风景。

雷达岭是五宝山的最高峰,海拔864米。是观赏和抒发情怀的终极景区。站在山顶,让人感受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小”的大气和豪气。。

五宝山山顶平台上有一块界碑,是长寿、涪陵、巴南的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郡,望万里,听涛声”之称。

野炊开始的时候,一般都是十二点,于是同学们又合作了,煮炉子,放锅,烧水,做饭...他们都很忙。

做野炊,同学们都在野外,这是考验我们有没有做饭能力的时候,因为我们小时候吃惯了妈妈做的饭,很多同学做的都是生米;忘记给蔬菜加盐了;或者多加点醋和酱油,我们都不奇怪。

吃好饭一般都是两点多,老师开始组织我们做游戏。

在老师的安排下,所有的学生蹲在地上,围成一个圈。以传包裹的形式,谁拿到大红花,谁就站起来回答问题,背诗。

如果学生没有正确回答问题,他们必须独自表演一个节目,如翻跟头,跳舞和唱歌。

下午四点以后,老师会组织学生回家。

现在在异国他乡,想去小时候的五宝山看一次,见证五宝山的变迁,体验一下当时学生春游的感觉。

现在,作为一个异地的游子,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正因如此,我个人对长寿县政府的旅游产业提出一个不成熟的建议,无论是利用政府还是民间财力建设五宝山景区。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发展五宝山的配套旅游。支持项目如下:

1.聘请策划人员设计景点,布置景点。旅游路线:王家坝人工湖-煤沟原址-煤沟人工水库-五宝山-感应洞-王叶寺。

2.从五宝山脚下到山顶铺一条标准的石头路面,打造山地运动、森林养生、林地穿越等。

3.接通电路,修建古亭,恢复山顶炮台原貌。不如利用宝斋建个植物博物馆,在山顶上办个武术学院。

4.保护山上的古树,培育连片的树、果、草、花、竹,建设摄影、写生、影视、露营、休闲基地。

5.借助浙江千岛湖的经验,在水的问题上做文章,在王家坝黄角口修建水闸,打造人工湖。

6.利用诱导隧道或煤沟的水资源建设矿泉水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