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程妮砚的故乡在哪里?

程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始于唐代,发源于泽州(今山西晋城)、江州(今山西新疆)、周国(今山西平陆、河南灵宝交界处)。唐代至五代曾一度流行,清代失传。

现在普遍认为,陕西的新疆是程妮砚的故乡。

历史:程妮砚创建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顶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端砚、佘艳、闫涛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程妮砚是唯一一种用人工精制的泥料制成的陶瓷砚,也是唯一一种不以产地命名的砚。它风韵高雅,窑变奇特,工艺精巧,雅俗共赏。历代学者视之为案中之宝,苏东坡、米芾、朱元璋等都有所注。清朝乾隆皇帝对内务府收藏的浑砚进行打磨和检验后,对其印象深刻,称赞其“触如石,生津”。他还说:这是千百年沉淀下来的水渍泥制成的清泥砚。它不透墨水,而且显影很快。它可以去除墨水中的松节油,以一种微妙的方式书写。

制作:由沉淀的黄河泥烧制而成。经过取土制浆、滤泥、制泥、烘坯、打磨、雕刻、烧制、煮蜡、抛光等十余道工序。

特点:形似碧玉,闪闪发光;像孩子的肌肉一样爱抚,光滑顺滑;有石叩之声,悦耳;用了会腻而不滑,发墨不亏;储水不燥,冰不冷;有橙红、玫紫、鳗黄、蟹壳绿、墨玉、斑鸠灰等。

用途:程妮砚集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体。

程妮砚与端砚、佘艳、陶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程妮砚属于陶器,它的前身是古陶砚。也许古人受秦汉之际砖瓦制作的启发,结合陶砚精心制作,再升华为程妮砚。砚的形成时间约在晋唐之间,略早于段和佘。

唐宋时期,端砚和何穗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把程妮砚称为“第一砚”。宋代李治延《阎圃》载:程妮砚细腻坚实,造型优美,能作墨而不掉毛。它可以滋润和赢得水以及一个很好的石砚。

清代《砚简史》说:“浑泥之顶为鳝黄,黄名鳝带黑印。色黄似鳝背,又名鳝腹黄,较细腻,作墨。用一勺水,十几天也不会干,一孔墨水也不会干。

其次是绿砂,又名茶粉,蟹壳呈绿色,坚硬。

又是玫瑰紫,日本人少叫它“红虾头”。程妮砚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烧制的温度不同。关于砚台的制作方法,宋代《贾氏谈录》和《书房四书》中说,大致取河床下的泥,洗净,装入绢袋中,再用系绳抛入河中,用水洗净。两三年后,丝袋里的泥越来越细,再在窑里烧成砚砖,再刻成砚台。

在众多砚台中,专家们一直认为新建的砚台最为著名,或称“绛砚”。

唐代大书法家刘公权在一篇《论砚台》中写道:“青州为储砚之首,其次为江州,再开始集中于端、墨水瓶、临洮”。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的“四大名墨”:“程妮墨最早诞生于山西江州”。根据古玩指南,“程妮砚是陕西信江县(江州)出产的最有名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