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儿河流域概况

清朝以前,整个洮儿河流域除了偶尔有游牧部落外,主要是大面积湿地的草原,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清代整个洮儿河流域都属于蒙古诸侯的游牧牧场,通过清政府建立的盟旗制度进行综合管理。洮儿河流域主要属于科尔沁右翼哲里木盟的扎萨克图旗。清朝初期,蒙古旗是重点封地,除了少数游牧地,都是水草丰美的荒地。据清代档案记载。“萨格勒布萨克图县是王琦的边界,南北长一千多英里,东西宽一百二十至三十英里。.....丘陵、平原、河流丰富,水草极其丰富,最适宜放牧动物。”清朝中期以后,蒙古王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主动将土地出租给汉人,而且租赁条件优惠。“乾隆五十六年(1791),郭尔罗斯扎萨克贡格拉布坦把草场让给流民耕种。当时只是讲当下的利益,而在一亩三分地走绳索的政治中并没有提到。难民交的房租少了,因为他们占的地多了。”山海关的汉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奔走相告,私入蒙古开荒租种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加强对蒙古汉人的管理,清政府于1800年在郭尔罗斯旗设立了长春堂。于是,其他部委也进入了招兵买马的培养状态。由于纬度偏北,气候略冷,威陶尔河流域的移民很少在这里落脚。《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相继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关内汉人为了减轻生存压力,摆脱苛捐杂税的羁绊,掀起了向东北未开垦地区移民的浪潮。同时,为了减少财政赤字,转移矛盾焦点,清政府还鼓励汉人向边境迁徙。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开始实行“移民实边”的新政,彻底放开了征田的禁令。光绪二十八年(1902),吉林省西部全面开放。1903年,科尔沁右翼前旗开始设局放生,先后将巴彦召以北至金纳河、通讯河的蒙古土地62.5万块放生。1904年,科尔沁右翼后旗成立并发布,发布洮儿河以南1864.7年耕地,造成222991年干旱。由此,洮儿河流域的蒙古灾荒进入大规模扩展阶段。这标志着东北蒙古土地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即从“举蒙古旗养地”、“流民私垦”向“官放”转变,从被动禁止官放土地向主动开放转变。流域虽已废弃,但实际垦荒人数有限,村落发展缓慢。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将沙克图王琦放在省前的情况下,缺了19370天,地点在靖安县。按15年折扣,短缺2900天,交由靖安县招聘。到今年为止,只放出了1300天的荒地,真正短缺的还有1600多天。剩下的大部分荒地是因为山海关的汉人不愿意移民到吉林省西部。由于气候寒冷,偶尔发生洪水,山海关的许多移民不愿意探索洮儿河流域。比如现在镇赉人少。镇赉虽然“有农林渔业优势,但北纬气候较冷,流域有洪水,很可惜。”其次,蒙古诸侯国分散的移民政策使得山海关内的移民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居住区,给独居的个人造成了诸多不便。《奉天陶安县志》记载“在这一疆域发布之前,所有蒙古人都居住在这一疆域的南部和西北部的洮儿河边,继承人都被蒙古人招募,所以分为一村一族,并不是一个村。释放土地后,他们迁到自治荒地,建造房屋,即以姓氏为窝棚,分散居住。有几十个大村子。”由于汉族新移民数量少、分布散,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十分有限。再者,蒙古王公与汉人;艺人之间因为耕地和交租的问题经常发生冲突,甚至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导致很多定居的汉人为了避难而二次移民。据记载,宣彤三年内蒙古五台叛乱期间,仅靖安县就有约1828名汉族移民逃亡,仅剩6967户。随着洮儿河流域中心地区难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蒙古新移民事务日趋复杂。为实现有效治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朝廷特邀在洮儿河中轴线设立双流镇,管辖刘娇河和中国第二大河流洮儿河流域,双流镇由此两条河流得名。原为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扎沙克图郡王的游牧之地,早在明初就形成了聚落,后发展为军事要塞,城墙周长十余里。清朝末年,汉人在一个半农半牧区自发形成了一个中心市场,也被戏称为“萨查盖莫特”。朝廷允许赵尔勋出战,政府成立于1905。后因府位于洮儿河南岸,改称洮南府,导致开二郡(今通榆县)、靖安郡(今白城市陶安县),次年又增设安广郡为谢家窝堡。建一堵周长五英里有四个门的墙。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辽东半岛成为主战场。辽南灾民为躲避战乱向北逃亡,每天有数万难民来到洮儿河流域。洮南知府以“赈济灾民,防御倭寇侵扰”为由,给奉天总督赐银建城。奉天总督拨出数万两银子,建城设防,让逃离战乱的流民得以安居。在洮南知府的主持下,洮儿河以北的荒地于1908和1910被放出,并于1910划入查干董贤县。进入民国后,洮南府于1914年改为县,陶畅路和昌图均属陶畅路管辖,归奉天管辖。在奉天的统一管理下,洮儿河流域的蒙古土地逐渐被开垦和殖民,以洮南为中心的吉林西部日益繁荣,洮儿河流域的原始草原逐渐成为农耕区。由于洮儿河下游滩地众多,雨季村庄往往处于泽国状态。比如陶安县,“孟家窝堡到五家子之间二十多里全是湿地,交通困难。”经济发展受到落后交通的制约。这时,吉林省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为了加强对当地资源的掠夺和运输,南满铁路有限公司决定将铁路线延伸到洮南。1913 10为了取得日本人对复辟帝制的支持,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满蒙五路换文》,同意将满洲南满铁路以四平为轴心延伸至满蒙腹地,修建满蒙五路。日本满铁在东北和西部修建的最长的一段铁路是平(四平)-齐(齐齐哈尔)铁路的三段,即四正(四平-郑家屯)铁路、郑涛(郑家屯-洮南)铁路和洮南(洮南-昂)铁路。第一条是四正铁路,1917年4月开工,1918年10月竣工。随后,郑涛铁路开始修建。郑涛铁路总长224公里。1922年4月开工,1923年竣工,次年通车。8月,1925,陶昂铁路紧随其后,10月27日开至镇赉,11926,同年7月4日开至泰来。由于昂昂溪是中东铁路线上的一站,标志着吉林省西部的省会城市洮南成为中东铁路网向蒙古国西部延伸的重要支点,洮儿河流域也因为铁路的修建而与整个东北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34、1年4月,满铁在洮南成立洮南铁路局,主管郑涛、洮阳、洮索铁路(洮南至索伦,始建于1929)。洮南在东北和西部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铁路层面的重要枢纽。截至1945后8月,原四桃、桃昂、齐昂路全部“满铁”,合并为一条平线(全长571.4km);桃索路延伸至都乐,改为杜梓线(377.1公里,1945年7月,日军拆毁伊尔根至都乐间22.9公里线,即现在的白阿线)。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对洮儿河流域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是铁路沿线新移民迅速增加,铁路沿线各站都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城镇。铁路沿线的草原被迅速开垦,村庄的数量增加了。人口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逐年增加。平齐线建成后,涌现出一批新兴城镇。主要有:开通:距四平252.6公里。原为蒙古扎沙克图县王琦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放给汉族人居住,人数逐渐增多。1905年,清政府在此设县衙,修筑了南北长3华里、东西长2华里的夯土城墙和南北长街,当时称为七井子。到1935,人口是14000。洮南:由于这里是郑家屯、陶安、大来、开通、博顿(扶余)、长岭的交通要冲,商品经济往来频繁,年产粮食15万石(一石500斤),牛马6000匹。常住人口也迅速增加。到1913,全市有15000人,400家商家。路征开埠后,洮南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了东西八条街、南北五条街的城区。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城内“店铺鳞次栉比”、“富丽堂皇”的砖房、宽阔的街道。1922,人口2.7万,全市修建了高速公路,开通了到安广、大朗等县的长途汽车,水路运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继齐齐哈尔、郑家屯之后的东北、西部第三大城市。到1938,城市人口为63000人。白城子:清末民初叫陶安,又称靖安。它位于洮儿河畔,距四平352.4公里。原来是科尔沁右翼旗(民国初年是镇国公)沙克托县扎旺县的旗。20世纪初,由于汉族定居者的大规模迁移,形成了一个大村庄。1904年,洮南所属靖安县在此建立,1907年建城。1913年2月,撤府,设北路观察员。1965438+2004年6月更名为陶畅路。不久,随着国家的恢复,县城的名字被重新命名为陶安(意为洮儿河畔的和平)县。当时人口2000。1920s中期,人口上升到4000。镇东(镇赉):白城子以北38公里,历史上属于科尔沁右翼前旗亲王,古称“南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从一个村落发展成为一个人口450人的小集镇。1914市街是建县后建的。铁路开通后,人口增长加快,城镇经济逐渐发展。1920s末人口2万。泰来:距白城101.8km,现属黑龙江省管辖。最初是蒙古扎赉特王琦的一个游牧部落,俗称泰来西和泰来西。清朝宣彤统治时期,设立了垦荒局,对汉人开放。民国六年(1917),在此设立县政府。桃昂路通车后,成为齐齐哈尔至桃南的“最繁华之地”。街上店铺多,“商户太多,鱼龙混杂”。其出口产品主要是当地特产苏打、中草药和土豆。1920年代期间,这个地区的人口为2万。此外,由于地处嫩江沿岸草原,自然风光优美,1930年代成为北满旅游城市,1937人口为45000人。此外,后期陶索支线建成后还出现了一些遗址城镇,如平安镇、葛根寺、怀远镇(乌兰浩特)、索伦等。到1930时,辽宁省政府已下令各县调查可容纳填海的人数,以便安置鲁豫难民。据悉,洮南县可容纳2万人,镇东县可容纳2500人,安广县可容纳2000人……’其他县据说都没地。由此可见,当时的洮儿河流域是关中移民的主要迁徙地,村镇容量迅速增加。二是铁路沿线城镇的商业繁荣,促进了区域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铁路开通后的13至17 (1924-1928)时期,是洮南市商埠的鼎盛时期。当时洮南市有商号1700多家,年商业总产值1000万元。工业以制造皮革和靴子而闻名。当时洮南是北满、西门的农副产品集散地,“附近的高粱、大豆、牲畜由此输出”,洮南以外的生活用品遍布全国,购销两旺。当时洮南是北满、西门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商品交易十分繁荣。每年有654.38+10万头牛、6万匹马、654.38+10万头猪、5万只羊被运往国外。运往国外的粮食是高粱654.38+10万石,大豆6万石,玉米654.38+10万石。运往国外的毛皮包括0.7万匹马,654.38+10万张驴皮,1万张黄鼠狼皮。铁路的修建聚集了大量难民参与其中。为满足筑路工人的生产生活需要,山海关当地原住民和移民改变了原有的农牧业生活方式,从事餐饮、零售、床上用品等个体经营,导致铁路沿线出现了小集贸市场和商业聚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随着铁路运输的繁荣,当地农民传统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满足商业需求的经济作物种植取代了传统的粮食作物。同时,地方产品的增加也促进了地方产业的发展,油坊、面粉厂等基础产业丰富了经济运行方式。另一方面,畜牧业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逐渐繁荣起来,城市皮革业和肉类加工业也发展起来。同时,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大量外来文化被带入,为城镇的扩容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指导。虽然这一时期洮儿河流域人口不断增加,商业日益繁荣,但从清末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洮儿河流域的水资源和环境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破坏,铁路线外的大面积草地仍处于原始状态,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草地单位面积生物量达5倍以上。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第一,洮儿河流域开垦的荒地是旱地,由于年降水量丰富,没有修建灌溉设施,农业对地表水的利用非常有限。缺乏水田种植经验的新移民,看到原有的“各蒙古旗荒地极其肥沃”,土地辽阔,所以多数人选择田间易于管理、可以大面积播种的旱田;其次,蒙古人一直是以水草为生的游牧民族。他们视水为神,从不吃鱼和龟。即使他们把土地租给汉族人,他们也从不出租泡泡池塘,禁止捕鱼。三是人工修建的防洪工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洮儿河洪水频发。这一时期,洮儿河流域不仅年降雨量充沛,水土保持良好,雨季到来时还经常发生大规模洪水,洮儿河周边居民常年遭受洪涝灾害。洪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夏秋两季,降雨频繁。洪水的成因大多是由于强降雨导致洮儿河上游水位暴涨,下游泄洪不畅,积水倒灌袭击洮南府治及周边村庄。据《洮南县志》记载:“洮河环绕县城东北,沟通河也贯穿县城中部,下游达嫩江。夏秋之交,如果河水不涨,虽然适合下雨天,但上游流量无害,危害还是小的。比如河水暴涨,向下的水流就难以承受,就会逆转。经常阳光明媚,温暖如春,桃角河和桃角河会加几尺水。100多尺高的河堤,没几天就被十字架砸了,沿河的良田被这个病人幸免于难。二十五年来我已为此苦了九次。”早在洮南未治不久,当地受水灾影响的民众就开始在官绅主导下修筑河堤,并由民间集资。但由于人力物力有限,河堤都是为保护耕地而修建的临时小坝,堤线弯曲,过于靠近河床,难以抵御大洪水的入侵。比如1928年,陶焦河泛滥,河水涌入洮南县城,水深8尺,农田全毁。民国时期,仅洮南一地,25年就发生了9次大洪水。可以看出,当时洮儿河的流入量是非常丰富的,正是洪水和恶劣的地形,使得洮儿河流域下游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仅白城就有3986.03 hm(2)的湿地。正常年份,洮儿河平均水深可达五六尺。丰富的河流和丰富的湿地有效地维护了洮儿河流域整体良好的水资源环境,为当地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流域的区域经济发生了多次变化。到20世纪初,大部分地区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和吉林省白城市。兴安盟是新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诞生地,也是中国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地方。拥有“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地”、“民族解放纪念馆”等多处革命遗址。少数民族人口占47%,其中蒙古族人口占42.1%,是我国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1980年,兴安盟恢复建制,现辖两个市(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三个旗(科尔沁右前旗、扎赉特旗)和一个县(突泉县)。其中,阿尔山市和科右前旗为边境旗市,乌兰浩特市为盟委行署所在地。

境内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为95-145天,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天。年平均降水量400-450毫米,雨热同期,适合一季作物生长。大部分地区日照在2800-3100小时之间,中南部地区10℃以上积温在2200-3100℃之间。自北向南,气温、积温、光照和无霜期增加,而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减少。水资源丰富。河流200多条,水库25座,总库容654.38+0.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50亿立方米,居自治区第二位。是东北地区的“龙头”,具有水煤结合、发展新型煤化工和新能源的独特优势。地处嫩江源头、松花江流域、科尔沁沙地,是大兴安岭美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面积3900万亩,森林2400万亩,沙化土地2000万亩,生态服务价值和碳汇功能潜力巨大,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服务区。各级自然保护区10个,总面积10多万亩。特别是阿尔山地区是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温泉、湿地、火山、冰雪、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是典型的生态文明体验区。农牧业发展条件良好。年平均降水量400-450毫米,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是世界公认的“玉米黄金种植带”和“最好的养牛带”。耕地面积12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50亿斤以上,牲畜820万头。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核心区,以有色金属资源为主,地下资源有铅、锌、铜、镁、铁等。在经济运输半径内,周边蒙古与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通辽等地形成煤炭资源富集圈。

白城市位于大兴安岭东麓的平原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除盛夏受海洋季风短期影响外,全年大部分时间降水系统来自西风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日照充足、降水变率大、旱涝少”的气候特点。白城自然资源丰富。耕地、草地、宜林地、水面、芦苇人均面积居全省第一。白城市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矿泉水、建筑用砂、石、粘土等七种。白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是林业、畜牧业、水稻、绿豆、向日葵、蓖麻、花椒、奶牛、肉牛和肉禽业。初步形成了以湿地、草原为主的林木加工、种苗生产、林木培育、特色旅游和水产养殖,以林下经济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以灌木、水果为主的经济林产业。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规模持续增加。白城市地处半农半牧区。畜牧业是我市重要的传统民生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更高层次上支撑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市水稻种植面积654.38+0.9万亩。随着土地整理工程的推进和“三灌区”工程的实施,面积将达到300万亩,全市将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水稻产业。白城生态环境好,饲草品质优,所以牛奶品质极高。全市奶牛饲养总量185万头,年产鲜奶35万吨,分别占全国和全省年产量的0.99%和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