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需要知道悲伤的滋味——读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虽然不是一部规范语境下严谨客观的中国美学入门书,但对于美学初学者来说,已经是一本合格的、有启发性的入门书。诚然,我们常常关注美的成就——眼花缭乱的唐诗宋词,却容易忽略分娩前的难产——文化的诞生。黎明前的痛苦比黎明后的光芒更发人深省。

乘坐《美丽的历程》这本书的沉重列车,从浩瀚神秘的远古走来,我们一路进行着“美丽之旅”。从远古的图腾意识到夏商的青铜艺术,思考“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从先秦到楚汉,我们思考的是“浪漫主义的分支”;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思考“人与文学的发展”;从初唐到宋以后,我们思考的是“佛的世界”...一路走来,美丽的思考无处不在,让我这个美学探索者,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贪婪而不满足地吮吸着养分。

其中,李泽厚先生关于三国魏晋“人”的觉醒的论述最为详尽。“人类从动物开始。为了摆脱动物状态,人类最初使用了野蛮的、近乎动物的手段,这是历史的真相。历史从来没有在温情脉脉的人道主义牧歌中前进过。相反,它常常无情地践踏成千上万的尸体。”为了摆脱动物性,人类进化的过程无疑是残酷的,文化的早期发展是艰辛而漫长的。好在魏晋时期,文化上有了质的飞跃。

魏晋,乱魏晋。汉代繁琐、迂腐、荒诞的儒家经典,终于被新的观念体系所取代。一个阶级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建构文化,贵族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后世对魏晋玄学关注甚少,在思辨哲学的纯洁性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就像西方把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视为西方艺术史上的大变革一样,魏晋终于把目光转向了人,建安三杰打破了以往文化发展停滞的黏腻感。对生死的重视,对生命短暂的悲伤、感慨和叹息出现在大量诗歌中,文坛上掀起一股怀疑主义浪潮。从表面上看,这些文化是颓废的、悲观的、消极的。其实隐藏的恰恰是它的对立面,是对生命、对生活、对命运、对人生的强烈渴望和留恋。短暂的人生总是充满了太多的悲伤和不幸。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抓住生命,珍惜眼前人呢?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昼短夜长,何不烛光旅行”;“不如饮了酒,披上万、苏”;“我们为什么不雄心勃勃呢?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些主张。正是出于对生死的悲叹和思考,才能促使有意识的人觉醒。人才会重新发现、思考、把握和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命运。

所以,不要一味地批判“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而被迫说愁。”青少年可以把目光转向自己,而不是被外在的成绩、荣誉、头衔所束缚,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自我永远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命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夸大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氛围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们无法反思回报爱他们的人,但是痛苦已经开始了。客观地说,情绪化的人总是容易伤春悲秋,我们可能不会称他们为不爱抱怨的“诗人”。只有你去思考,去关注,你以后才会有内在的智慧。

美的历程无声地告诉我们,美指向未来。对青少年的教育反思也告诉我们,青少年指向未来,未来需要思考,需要时间。

林彪?厦门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