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社会在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如何?

我就知道这么多,内容冗长,楼主凑合吧~

中世纪一词,在西方文明史中,指的是大约公元500年到1500年的欧洲历史。中世纪的开始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欧的古代史走到了尽头。中世纪的结束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开始(“欧洲的重生”)。有几个重大事件可以标志中世纪的结束,包括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6年印刷机的首次使用,1492年欧洲人发现新大陆,1517年马丁路德领导的新教改革,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繁荣。中世纪结束于古代和现代历史的中间时期。

从罗马灭亡(公元455年)到教皇西尔维斯特二世统治下的西方第一次学术复兴(公元999-1003年),这段时期被称为欧洲的“黑暗时代”,传统上被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相对贫穷的时期。在自然哲学领域确实如此,但在几个世纪里,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技术创新,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优于古希腊罗马的物质基础。条顿蛮族入侵四分五裂的罗马帝国后,带来了许多我们今天仍很熟悉的东西:比如裤子代替了罗马长袍,黄油代替了橄榄油,毯子的制造方法得到了改进,雪橇、木桶和锅的制造也得到改进。更重要的是,这些蛮族传播了黑麦、燕麦、小麦和啤酒花(现在也叫啤酒花)的种植,骑马用的踏板,特别是重型轮犁,为农业三圃制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中世纪地主庄园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古代用的老犁,从青铜器时代开始就基本没变过。只有犁口从公元前十世纪开始普遍用铁代替了木头。由于没有轮子,旧犁在犁地时必须由犁人举到一定高度。这项工作需要相当大的力量,犁出的垄沟既不直也不深。地只划了一次,要犁两次,第二次要和第一次成直角犁。在实行两圃制的地中海地区疏松干旱的土地上,旧犁一年耕种,下一年休息是合理的,但在土壤厚重、湿润、肥沃的北方就不适合了,新犁显示了它的优势。

这种新犁在公元前一世纪被野蛮人使用。它有一个轮子来控制犁耕的深度,使犁耕者省力。新犁有面犁和翻土模板,使犁出的沟深而整齐,使南方采用的十字犁法变得多余。基于以上原因,新犁使人们按照北方的三圃制把土地犁成许多长田,而不是按照阿尔卑斯山脚下和卢瓦尔河流域采用的两圃制把土地犁成方田。公元765年首次提到这一创新时,除了传统的冬季播种方法外,还在春季播种。典型的循环是第一年冬天种一次小麦,第二年春天种一次燕麦、大麦或豆类,第三年让土地休耕。因此,如果土地单位面积产量相同,北方三圃制的产量比南方两圃制多三分之一。

新犁比旧犁重,拉起来很费劲。因此,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通常用马耕地之前,一个村庄的农民用牛合伙耕地。古代很少用马耕地,因为当时已知的马具形式会让马浪费一半的力气。古代骑马的马具是按照赶牛的颈轭制作的,这样马在最需要用力的时候就不能用肩膀拉犁了。骑在马脖子后面,用带子系在前脖子上。这样,只要马使劲往前拖,就会把自己呛死。而且古代人不知道如何一前一后赶马来增加马的拉力,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马蹄铁。结果,马经常在多岩石的田野里伤到蹄子。

到了第九和第十世纪,在北欧用马耕地的方法已经相当有效地使用了。马项圈可能来自亚洲,因为马项圈的条顿语和斯拉夫语,也就是英语单词hames,来自中亚和西亚。还引进了串联马具和马蹄铁,结果马的有效拉力比古代大了三四倍。这时人们用马来语耕种土地,但一般只在欧洲北部三圃制地区使用,因为那里有多余的稻谷喂马。产量相对较差的南方地区,一般用牛,因为牛可以用秸秆养。牛吃得少,马省时省力。

另一个省力的设计是水车,在黑暗时代被广泛用于磨小米。罗马维特鲁威红宝石描述了大约公元前16年的垂直水车,水平水车可能存在的更早。但古代一般是人或牲畜推或拉粮食,水磨只是在黑暗时代才流行起来。到了中世纪,欧洲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有了自己的磨坊。公元1086年的《地理学》列出当时英国大约有5000个磨坊,说明英国几乎每400个人就有一个磨坊。十二世纪,风车出现了。第一次有记载是公元1180年诺曼底的风车。这种风车有水平的驱动轴和垂直的帆,所以它很可能与十世纪有垂直驱动轴的东方风车没有关系,而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

这种创新的结果是,大部分劳动人民在这个时候摆脱了古代所要求的一些体力劳动,可以生产出一些超出养活庄园人口需要的剩余粮食。这些余粮为城镇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11世纪到13世纪那些著名的创举提供了财富,如十字军东征、修建教堂、建立大学等。大城市的工匠和学生用来强身健体的余粮,来自当时交通条件极其困难的地区。建造教堂的工人也是如此。一位美国作者估算,法国人在1170到1270这一百年间修建的80座教堂,人工费和材料费按现值计算等于十亿美元。

黑暗时代引入的技术创新的另一个结果是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北欧,因为很多先进的技术在北欧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在11和13世纪期间,剩余谷物和手工业产品的贸易显著发展,特别是在北欧,通过波罗的海和北海进行的商业交易在数量上可以与地中海竞争。这种发展从1241年商业城市建立的“汉萨同盟”就可以看出来。当时主要的汉萨城市有吕贝克(德国)、科隆(德国)、布雷斯劳(波兰)、但泽(波兰),但这个联盟中也有几个特殊的城市,比如诺夫哥罗德(俄罗斯)、伦敦。

伴随着贸易的扩大,航海技术也有了新的发明,比如船尾舵和牙印。据说这些最早出现在13世纪欧洲汉萨同盟的商船上。古代欧洲人用船尾旁边的桨划船,就像用桨划独木舟一样。在大船上这样行驶效果不好,限制了大船的航行动作,尤其是逆风行驶时。尾舵克服了这一限制,而齿痕则允许主帆的前角和下角被拉下到船头之外,使船可以逆风航行。纵帆装置本身就是黑暗时代的产物,能让船逆风转向。这种纵向帆装置的最早形式,即三角帆,首先在南巴勒斯坦穆斯林教堂的壁画上发现,后来在9世纪的一幅拜占庭绘画上发现。

这种航海发现也有助于节省人力,比如节省被囚禁在船上划船的船奴的劳动力,大大扩大了航运的范围。现在可以建造更大的船,不用像早期那样沿着海岸航行,自由地穿越海洋。13世纪,欧洲出现了磁针罗盘。当一艘船在阴天穿越海洋时,必须用它来确定方向,因为此时既看不到天体,也看不到陆地。在这方面,北方再次领先,因为在地中海很容易眺望。15世纪,佛兰德斯的指南针制造商纠正了北方和真正北方的区别,而热那亚南部的商人却没有。

商业所依赖的手工业也取得了类似的技术进步。在纺织工业中,纺车是在13世纪发展起来的,但不确定织布机是什么时候改进的。大约在同一时期,水利也被用于湿布,这是一种在水中敲打布料使其收缩的操作,使其更厚,更耐用。敲门最早是用手操作的,但在十二世纪下半叶,用水车驱动的桩锤来舐布。此后不久,液压打桩锤被用于粉碎染坊中使用的靛蓝和制革工业中使用的树皮。从那以后,水力建立了许多工业。在13世纪,水力被用来锯木头和推动铁匠的铁匠铺的风箱,在14世纪,它被用来铸造锤子和研磨石头,在15世纪,它被用来抽水采矿。水力利用中最重要的项目,或许就是启动铁匠铺的风箱,利用风力提高冶炼温度,将铁矿石熔化,使其可以浇铸。铸铁或生铁在十三世纪出现在欧洲,但是高炉直到十五世纪才广泛普及。

其他技术创新是由来自中国的穆斯林或蒙古人带到欧洲的。起初是造纸术,1150年穆斯林占领西班牙时发展起来的。没过多少年,公元1189年,基督教国家的第一家造纸厂在法国埃罗尔成立。到公元1276年,造纸术已经传到了意大利的蒙特法诺,公元1391年传到了德国的纽伦堡,而英国的第一家造纸厂是在公元1494年建立的。至于印刷,可能是蒙古人把中国的印刷技术,也许是一些样本带到了欧洲,技术细节是欧洲人自己重新研究的。中世纪印在许多手稿上的复杂的大写字母是1174年在恩格尔堡修道院用木块雕刻出来的。古代的毕萌入侵欧洲,穆斯林对中国印刷术的描述稍早。欧洲雕版印刷的最早记录是公元1289年在拉韦纳进行的。然后很快就改成了活字和金属版印刷。这些印版的样品出现在1381的里摩日,1417的荷兰安特卫普,1435的荷兰哈拉姆。最后,日耳曼领地美因茨的发明者古腾堡于1436年至1450年完成了这部作品,从而完善了早期的现代印刷术。

火药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欧洲。第一个提到火药的人是英国哲学家罗杰·培根。在他于公元1249年写给他朋友的一封信中,他提到了他对这种神奇物质的想法,这种物质可能会在未来成为现实,大约在蒙古人入侵欧洲几年后。火炮最早是在公元1325年被提及,最早是在公元1327年以专业论文的形式被讨论。公元1327描述的火炮,说明早期的火炮是瓶状设计,用箭发射炮弹。也许第一门火炮是用中国人用的“霹雳”造的。这种“霹雳”是由弹射器从装满火药的铁罐中发射出来的。现在铁罐里只装了部分火药,炮弹是从喷口射出的。后来,欧洲的大炮是由许多铁条制成的,但很快就被铸造出来,先是用铜,然后是用铁。

中世纪末期的印刷术和火器对青铜时代末期文字和铸铁的发明有着相似的影响。印刷术和字母的发明一样,提高了人类的文化水平,使历代积累的人类文明记录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地方文献和工艺文献的兴起,工匠在历史上第一次记录了代代相传的宝贵经验。印刷术使人们更容易获得《圣经》,从而按照宗教改革家的建议,根据自己对《圣经》的体验来寻求宗教真理,从而促成了新教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火药和火器终结了盔甲武士及其设防城堡的时代,就像铁器淘汰了青铜时代的武士及其战车和青铜剑一样。但是火器的开始并没有根除人们的好战性,因为大炮破坏了瑞士的方阵,这种方阵直到十六世纪仍然是对付骑士的有效方式。而且当时火药的制造和铸炮的控制权都在诸侯手中,军权都集中在这些人手里。于是,火器的发展促进了十六、十七世纪拥有绝对权力的王朝的崛起。

中世纪不仅有新技术的发展,还有手工业技能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分化。机械钟出现在十三世纪。据记载,1232年至1370年间,制作了39个钟。这些最初制作的机械钟又大又重又粗糙,只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修道院或教堂。然而,制作钟表的技术进步很快。到了十六世纪,纽伦堡已经制造了怀表。同样,在重建中,楼面面积与周围承重墙总截面的比例从中世纪的四比一增加到八比一,表明在节约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方面取得了进步。随着这种技艺的精细化,手工艺的分化就出现了。工程师和工具制造商与车床工和铁匠分开,雕塑家和画家与泥瓦匠和装饰工分开。专业的工匠足够熟练,可以阅读并写下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后来,这些人也从学术传统中吸收了一些知识,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远在公元1250年,我们就有了砖瓦匠维拉尔德·昂纳库尔的笔记。他到处旅行,蒙古入侵后去匈牙利重建教堂,把所见所闻写下来。他画的生物非常真实,而且是基于观察。他特别指出,他的狮子是根据一只活着的狮子画的,但他的狮子图仍然和纹章上看到的一样。另一方面,那些学者画的动植物都是从早期的手稿中抄来的,所以真实性很快就丧失了,生物插图也变得形式主义、公式化。在大约公元550年撰写的《法国植被编年史》中一种看起来像草莓的植物,在没有参考植物本身的情况下反复复制后,在公元1050年撰写的《莱茵植被编年史》中看起来更像黑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