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气象、气候知识点

知识是人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了知识,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下面我就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气象、气候方面的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气象和气候知识点

大气垂直分层和大气热状态

1.大气的垂直分层

(1)层结基础:温度随海拔变化。

(2)对流层特征

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明显,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倒置现象

A.对流层温度随高度每上升1000m,温度下降≤6℃,出现逆温。

B.辐射逆温的产生和消除过程

无逆温→逆温增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

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比较严重。

④雾的形成条件: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水蒸气凝结成水滴;足够的凝聚核;逆温现象,小风。

(3)平流层特征

(1)气温随高度升高,大气以平流为主,天气晴好。

②大气稳定,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3)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的紫外线,升温。

(4)高层大气的特征

①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先降低后升高。这一层有一些电离层,在无线电通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氧原子的分布,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而变暖。

2.大气的热状态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①反射:反射是非选择性的,云层越厚,反射越强。阴天温度低。

②吸收:吸收是选择性的,水蒸气和CO2吸收红外线,O3和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散射既有选择性,也有非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和紫光最容易散射,天空呈现蓝色。空气质量差的时候,可见光容易散射,天空是灰色的。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1)超过一半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由于吸收太阳辐射而变暖。太阳是地面上的直接热源。

(2)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穿过大气层进入空间外,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3)大气加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穿透大气进入空间外,大部分都是射向地面的,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绝缘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晚上阴天温度高。

④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多云,日较差小。

⑤效率低,成本高:与常规能源相比,效率低,成本高。

(3)大气热力条件的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变暖,大气逆辐射增加,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②深秋用烟防霜;晚秋的露、霜、雾经常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4)影响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因素。

纬度因素:纬度低,中午太阳角度大,光线集中,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路径短,地面太阳辐射多。另一方面,夏天白天长,地面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

(2)地形因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不大;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含尘量少,透明度高,更多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恰恰相反,恰恰相反。

(3)天气条件: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小,更多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

④下垫面:地面反射率等。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2

大气环流

1.热循环

(1)最简单的大气环流。

①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高度气压差,进而形成水平气流运动。

②天气条件:A受热,气流上升,容易形成阴雨天气。b降温,空气下沉,容易形成晴天。

③热循环的应用

A.海陆风:由于陆地和海洋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白天容易形成沿海的阴雨天气,晚上容易形成海洋的雨雾天气。

b谷风:白天山坡、山顶易形成阴雨天气,夜间吹易形成雾雨天气,山谷、盆地气流上升易形成雾雨天气。而且山谷、盆地逆温层多,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容易造成空气污染。

C.城市风:由于人口密集,城市排放大量生活、交通、工业余热,使城市形成热岛、雨岛、泥岛。

2.大气的水平运动

(1)近地面风的绘制方法

①风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高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转30°。~45?。

②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转力、摩擦力。

③三种力的特征: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指向高压,是丰度的来源。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快,也影响风向。地转偏转力始终垂直于风向,不影响风速,只影响风向。摩擦力总是与风向相反,降低风速,影响风向。

(2)高空风的绘制(一般在1500米以上)

①风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高压,北(南)半球向右(左)偏转90°。。

②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转力。

3.三圈循环(压力带和风带)

(1)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赤道低压区和极地高压区是热力因素;副热带高压区和副热带低压区是动力因素。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动,冬季向南移动。

(3)气压带和风区对气候的影响。

①受低压控制,气流上升,降水较多。赤道低压带-热带雨林气候。

(2)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较少。亚热带高压区——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冰盖气候。

(3)受西风带控制,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降水较多;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降水较多。温带海洋性气候。

(4)受信风带和极地东风控制,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降水较少;信风-热带沙漠气候;极地东风-苔原气候。

⑤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两季多雨少雨。赤道低压区、信风区——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高压区,西风带-地中海气候。

4.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区和风区的影响

①65438年6月+10月的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留下了海洋上的低压带、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和大西洋-冰岛低压。

(2)7月亚洲(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区,留下海洋上的高压区、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2)季风环流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①65438+10月

②七月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3

气候

1.温度

(1)温度的时间分布

①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下午两点,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南)半球陆地平均最高温度出现在海洋的7月(1)和8月(2)。北(南)半球陆地平均最低温度出现在海洋的1(7月)和2月(8月)。

③温度的日(年)变化:同纬度大陆大于海洋;内陆大于同纬度的沿海;海拔低的地方大于海拔高的地方;纬度较高的面积大于纬度较低的面积;晴天大于阴天。

(2)温度的空间分布

①等温线大致平行于纬度,从低纬度向两极温度降低。

②等温线的北(南)半球是曲折的(直的):5438年6月+10月,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而在海洋中向北突出;七月则相反。

(3)温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辐射):从赤道到两极温度降低;等温线基本平行于纬度。

②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等温线6月份向南凸出,5438+10月份,7月份向北凸出。

③洋流(暖流变暖,寒流变冷):洋流方向与等温线凸起方向一致。

(4)海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等温线几乎平行于等高线;高海拔地区的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低海拔地区的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

⑤坡向(太阳辐射、焚风效应):同一海拔高度,阳坡温度高于阴坡;背风坡的温度高于迎风坡。

⑥阻塞:在同一纬度地区,有地形阻塞的地区冬季温度高于无地形阻塞的地区。

⑦大气环流: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

(8)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工业区)出现闭合等温线。

2.沉淀

(1)降水的形成条件:饱和水汽上升遇冷;足够的凝结核;水滴变得足够大,可以落到地面上。

(2)常见类型:地形降水、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气旋雨。

(3)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极地降水较少;在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较多,内陆降水较少,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海岸降水较多,西海岸和内陆降水较少。

(4)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受低压区控制,降水较多;受高压区控制,降水较少;风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降水较多;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有大量降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很少。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2)海陆位置:内陆深,大陆性强,降水少;地处沿海,受海洋影响,降水丰富。

(3)洋流:暖流湿润,降水较多;寒流除湿,降水少。

(4)地形:迎风坡,降水较多(随着高度的增加,降水呈现少-多-少的变化规律);背风坡,降水较少(随着高度的降低,降水呈现由多到少的变化规律);地势高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地势高,对流减弱,降水少。

⑤水文:水域广,降水多,反之亦然。

⑥植被:植被覆盖率高,降水多,反之亦然。

⑦人类活动:城市气温高,上升气流多,形成雨岛效应;植被破坏,缺乏地面保护,气候干燥;修建水库,增加降水;围湖开垦农田减少了降水。

3.气候影响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区和温度的高低分布。

①热带:最低月平均温度在15℃以上。

②亚热带: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③温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④亚寒带: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⑤寒带:最热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下。

(2)大气环流

(3)陆地和海洋位置

(4)地形地貌:高山地区由于海拔的影响,形成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5)人类活动

4.气候类型判断

(1)根据冷/热月亮确定北半球和南半球

(2)根据气温确定气候带。

(3)根据降水的季节分布确定气候类型(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进入雨季)。

5.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和亚洲的印度尼西亚。

②原因: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强对流,降水2000 mm以上..

③特点:一年四季炎热多雨。

(2)稀树草原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和北回归线之间,如中非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洲和巴西。

②成因:位于赤道低压区和信风区交替控制的区域。

③特点:全年高温,干湿交替明显。5月~ 10为雨季,11 ~次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750 ~ 1000mm。

(3)热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大致在北纬10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海岸,特别是亚洲的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这种气候只存在于亚洲。

②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区的季节移动。

③特点:全年高温,明显分为两个季节:6-9月为雨季,10-次年5月为旱季,降水量超过1600 mm..

(4)热带沙漠气候

①分布:一般位于北回归线和南北纬30度之间的大陆和西海岸,如非洲北部的沙漠地区、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

②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区或信风区控制,年降水量不足125mm。

③特点:常年高温,干旱少雨。日照强,日温差大。

(5)亚热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北回归线至35°之间的大陆东海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南美、澳大利亚东南部等。

②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降水量800 ~ 1600 mm。

(6)地中海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 ~ 40度之间的大陆西海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西海岸、澳大利亚西南角、非洲等。

②原因:处于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区。

③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量300 ~ 1000 mm(北纬30°附近降水较少,北纬40°附近降水较多)。

(7)温带季风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纬35° ~ 5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如华北和东北、俄罗斯远东、日本和朝鲜半岛。这种气候只存在于亚洲。

②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③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400 ~ 800毫米。

(8)温带大陆性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内陆。如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内陆地区。

②原因:生活在内陆,远离大海。

③特点:冬冷夏热,日较差,年变幅大,降水量少,降水量小于400毫米..

(9)温带海洋性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纬40° ~ 60°之间的西欧、北美、南美西海岸的狭长地带。

②原因: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③特点:全年温和多雨,日较差,年较差小,降水量750 mm..

(10)亚热带针叶林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于北纬60° ~ 70°之间的大陆。如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

②原因:常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③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暂,降水偏少。

(11)苔原气候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北极附近的沿海地区。如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②成因: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川气团控制。

③特点:全年寒冷,降水少。

(12)冰原气候

①分布:南北半球极地附近的内陆。比如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②成因: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③特点:极寒、大风、干燥。

(13)高原和高山气候

①分布:高山和高原。比如青藏高原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②成因:地势高,地形起伏大。

③特点:垂直气候变化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6.非地带性气候

(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沿海和中美洲东部、几内亚湾沿岸。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的迎风坡和温暖的沿岸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东非高原在5° N至10° S之间,38 E以东,地势高,对流运动弱,降水比雨林少,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3)南亚热带沙漠气候:塔尔(印度)沙漠,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向下流动,降水少;夏季,西南季风势力无法到达;历史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4)西风带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被山脉阻隔,背风坡降水很少;沿海寒流的降温除湿效应。

(5)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类气候: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类气候的分布范围仅限于沿岸狭长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交替的分布特征。主要原因是由于科迪勒拉山脉系统的限制,气候带不能向东延伸,科迪勒拉山脉系统从北到南,占据了美洲的西侧。

(6)南半球缺少亚寒带的苔原气候和针叶林气候:南半球大部分纬度都是海洋。

高中地理、气象、气候知识相关文章;

★ 2017高中地理气候知识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一:大气、天气、气候。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知识点

★高中地理气候相关知识点

★高中地理和气候类型知识点

★区域地理世界气候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气候分布知识点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