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的未来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历史辉煌,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有数百种戏曲,数万种戏剧,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入群众。

正是因为戏曲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唱、跳、说、唱、表达的戏剧形式,才充满了生命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但近年来,戏剧衰落,戏剧群体萎缩,戏剧已逼近低谷。根本原因是观众的流失。

有客观原因。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多样化,戏曲不再是观众的唯一选择。

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戏曲并没有创作出更多受观众喜爱的剧目。如果戏曲创作与时代脱节,就会失去戏曲赖以生存的基础——观众。

歌剧是给人看的,歌剧的创作和表演应该永远为观众而存在。没有观众,戏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歌剧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受到观众的自觉制约。

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历来重视在舞台上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中国传统戏剧永远不会忘记观众。

以往戏剧编剧在选材时,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记、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为素材,以引起观众的兴趣。

导演也是一样,总是提醒演员不要忘记观众。

演员要唱好、演好、跳好、演好,才能赢得观众的欣赏和肯定。

总之,戏曲的创作和表演要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欣赏需求为目标,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也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

纵观历来在戏曲舞台上产生的大量优秀剧目,正是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发挥戏曲特有的表现手段,才会深深打动群众,深受观众欢迎。

戏曲表演一定要明确:一定要被观众理解,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如果观众根本看不懂这部剧,或者看得懂,但这部剧有高有低,或者反映的是观众不关心的东西,那么即使编剧文笔娴熟,导演手法高明,演员演技完美,对观众来说也是无动于衷的。

戏曲打动不了观众,也就失去了生命。

这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教训。

比如昆曲,历史悠久,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成为皇家宫廷剧后,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逐渐脱离群众。

戏曲艺术的观众本位原则可以概括为思想性、娱乐性和群众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它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表演要朴实,娱乐性强;既注重娱乐性,又要求表演声情并茂,能歌善舞,唱好、做好、读好、演好;还要注重大众性,做到雅俗共赏,平易近人,让观众在剧场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中享受美。

福州福建剧院新编历史剧《兰花赋》在创作之初就立足市场,确定了既能参与演出,又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让观众爱看。

基于观众审美趣味的创作思维,福建话剧院几经改稿,几经修改排练,精心创作。最后,《兰辞》被编排成了一部精彩的剧目,故事情节惊心动魄,歌舞场面清新典雅,声乐设计优美。

兰花傅自2001成功参加中国第七届戏剧节以来,一直活跃在城乡演出市场。观众普遍反映该剧编得好,导演好,演员演得好。结构精巧,人物形象生动,唱腔优美,场面生动,新颖独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这部剧的成功表明,这部剧只有拍得生动感人,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近年来,该剧一直不景气。除了客观因素,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没有创作出吸引观众的好作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国剧的创作没能满足观众的迫切需求,想观众的所想,创作与时代脱节,戏剧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兰花傅》讲述了一个反腐的故事,是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创作和排练的过程中,我们重视观众的参与。

仅仅为观众服务是不够的。

其实有时候歌剧创作需要把观众作为参与的对象,把观众当成歌剧创作的一员。

如果说编导和表演只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创作,那么第二阶段的歌剧创作,只能认为是通过观众的观看(共同创作)和观众的最终判断,完成了歌剧的最终创作。

所以要时刻想办法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观众的创作热情,不断完善剧目。

比如《兰辞》的演出,从最初的新编曲到最后的演出,经历了十几次的修改,是一个不断听取观众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的过程。

观众的积极参与和宝贵建议是《兰花赋》成功的法宝之一。

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戏剧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些国剧团为了参加演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排练演出节目。舞台艺术不遵循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创作原则,一味追求大制作、大奢华,往往花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去拿奖。看似很美好,却忽略了观众最基本的原则,忽略了观众的需求。

观众拒绝看这样的戏,结果演出结束后就放弃了,把来之不易的戏束之高阁。

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人们的钱,也毁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未来。这种只为表演而排练的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歌剧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的艺术。它是为观众而存在的。歌剧表演依赖于观众,歌剧创作最终是在观众的参与下完成的。

我们应该把观众的需求作为戏曲创作和表演的出发点。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戏剧才能真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