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史
相传王羲之七岁开始练字,从此痴迷。为了练好书法,他常常废寝忘食。当然,他用了很多笔和砚台,特别是他经常去他家后面的池塘清洗,这经常引起邻居的不满。清澈透明的池塘里的水一天天变黑,邻居们渐渐不敢去池塘洗菜洗衣服了。池塘里的鱼虾也相继死去,水中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久而久之,池塘被人叫去洗笔、洗砚,使之充满污水,成为一潭无用的死水。王羲之以这种污染为代价,在书法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个少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刮目相看。史书上也有记载。
如果王羲之只是污染了这一池水,那么他的书法只能停留在普通书法爱好者的水平。王二十三岁时,任江西临川太守。他不到半年前来到这里,把他家门前的池塘染成了黑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著名文学作品《洗墨池》中有这样的记载:“临川之东,有一片隐地,但高,故近溪,名新城。新城之上,有潭,有洼,但边长,如王羲之的《墨池》,荀波子的《临川记》。西河之味慕张芝,学书于临池,池水黑,是其旧事……”
“临池雪树,池水黑。”可见,王羲之从来不会把笔砚放在任何地方,所以他所到之处都给当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当然,他的书法水平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不难看出,他的书法成就是以池塘水为代价的,走到哪里都会有污染;千百年来,人们只记得他广为人知的《兰亭序》,却很少提及他对当时环境的污染。如果用现代思维来评判他,他会被认为是最早污染环境的历史人物。
笔者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在一千多年前,在没有工业的年代,很多地方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尤其是池塘。那时候人和动物可以一起喝酒,洗衣服洗菜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因为王羲之的爱好,他把清澈的池塘变成了污浊的黑水,导致大家和他一起遭受环境污染。当然,王羲之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最终使他登上了巅峰,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和珍贵的书法遗产,值得我们骄傲。
但是,如果用现代的环保理念和意识形态来分析今天,回头看看王羲之曾经污染过的池塘,是否说明他没有污染当地的环境?毫不夸张地说,他牺牲了墨池或其他池塘,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师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