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的春节习俗

福建三明有以下春节习俗:

一、大田卧龙

大田板凳龙(又名板灯笼龙)每年元宵节[正月十五]在乡村或街头跳舞,俗称迎龙。它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都是用竹子、轻板、龙纸等材料,分段捆扎后再缝合而成。大田板凳龙——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曹杨卧龙

板凳龙,又名梅竹灯,是汉族的一种舞龙,相传起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次大旱,东海的一个水龙卷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因为违背了教条,被斩成碎片,散落人间。人们把龙的身体放在长凳上,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卧龙”),人们昼夜不停地奔跑,互相告诉它可以存活,于是就有了跳“卧龙”的习俗。

舞龙也可分为“干龙”和“湿龙”。“干龙”多为娱乐,“湿龙”为求雨。“龙族”所到之处,民众会泼水欢呼,舞蹈者会被淋得湿透。

三、梅烈璧Xi卧龙

一排灯笼在前面带路,后面是一座蜡烛桥,像一条长龙。从村头开始,他们一路游到了村子周围。各家各户的老人们早已摆好了桌子,摆好了供品,准备好了香烛在家门口等候。当蜡烛桥到达时,他们点燃香烛,燃放鞭炮来欢迎他们。

四、尤溪梅县迎板凳龙

三明尤溪梅仙镇的龙灯和其他地区的不一样。它们被称为卧龙,是手工制作的。它是一块木板,长约2米,宽约20厘米。它是用竹签,糊上白纸,做成灶头形状的龙身,绘上彩色云纹图案,点上蜡烛。

第五,松阳欢迎火炬

松阳村有自己独特的灯笼方式——“蜡烛桥”。有的户一板,有的户一板。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将长约2.5米的厚木板两端钻成叉形板,板内插上香烛,制作木制提杠(中间钻一圆孔)和木叉轴。表演时,桥板成对连接,形成蜡烛桥,提杠必须固定在桥板的连接处。

传说松阳村的前主人南朝公爵打败外族入侵凯旋回村时,得知进村时天已黑。为了迎接他,村民们早早地在桥板上点上蜡烛,串联起来,小心翼翼地用油柴火包好干竹片,做成三四米长的大火棍,在萧声·古乐的陪同下,出门迎接他。迎亲烛桥灯已经流传了600多年。

六、沙县运城村火龙渡

穿越火龙是流行于凤岗街道办间核村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晚上,在地面上用燃烧的炭火铺一条宽约1.5米、长约10米的火路,表演者赤脚从火路的一端跑到另一端,以驱除臭味,获得来年的幸福。

同时将砖放在附近的火中烧红,用手取出,表示“抱砖”致富的愿望。据说演过龙的,捧过金砖的,需要斋戒七天,否则会烫手脚。这种民俗可能来源于祖先对火的崇拜。

七、夏茂鱼灯

跳舞鱼俗称跳舞鱼。相传是500年前江西民间艺人来下茆打工时所传,在下茆一带流传已久。每年春节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各村推出鱼舞队,手持用竹子扎成、用彩纸糊成的鱼灯笼,在锣鼓声中走街串巷,滚动穿梭,鱼水花四溅,表示祈福,象征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