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桃花扇》,说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在明朝灭亡后,孔第一个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历史教训。作品揭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腐败,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与其军事领袖的尖锐矛盾,刻画了马士英、阮大铖迫害清王朝和无辜百姓的狰狞面目,鞭挞了他们在国家危急时刻的投降主义本质。在正面人物的表现上,孔描写了史可法抗击清兵的决心,表现了“国易”后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作者赞扬了李关心国家命运、抵制恶势力的可贵气节,肯定了不惜代价挽救国家危亡的民间艺人刘敬亭、苏昆生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以及他们和其他妓女、艺术家、书商等下层民众反对强权强奸、关心国家大事、拒绝顺从人民的正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在正反人物的强烈对比中,人们可以看到“明朝三百年的传承,向谁,向什么,向哪一年,向哪里?”(桃花扇简介)这场国破家亡的历史悲剧和“地图手稿交换”激发了当代人对祖国的感情,唤醒了潜在的民族意识。
作品以和李的爱情故事为基础,反映了晚明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借离情写兴亡”。这是全剧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的意境。这说明作者所说的兴亡,不仅仅是南明的短命命运,而是试图指出明朝根基为何三百年不倒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
首先,从《桃花扇》中展现的故事,可以看出明朝三百年基业崩塌的原因。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清兵乘机入关之际,马士英、阮大铖等燕党宦官勾结四镇迎接斧王。他们忘了,中原尚未收复,敌人就在眼前。买妾者买妾,优中选优,这完全是一种腐败现象。为了私人派系的利益,他们不但没有想到与敌人同仇敌忾,反而假公济私,自相残杀。最后他们甚至从黄、刘两镇调兵拦截左良玉,让清兵乘虚南下。刚刚成立一年的南明王朝也紧随其后。、阮大铖没有想到在黄河三镇截住留守士兵和刘的后果。因为他们“宁敲北兵之马,不试南贼之刀”(《拜坛》),认定与其屈服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派,不如投降北兵,于是厚颜无耻地采取了这一招。作品中的大量描写清晰地揭示了南明崩溃的历史教训,确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使我们从一系列的舞台艺术形象中清晰地看到,当时南明统治集团中最腐朽最黑暗的势力是如何把国家和民族从生活贫困和腐败中一步步推向毁灭的道路的。如何从政治控制权力和排斥异己中一步步向敌人投降?
其次,作品还通过侯方域的活动展示了当时统治阶级中另一部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复社著名文人领袖在继承党的事业、反对阎党残余的斗争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进步。但当危机深重的内外之际,他沉醉于歌楼酒馆,这就决定了他在政治上摇摆不定的态度,无法承担起拯救南明危亡的历史重任。“暗想,那些莺儿疯了,忽起忽落。”在侯方域的第一次出场中,作者讽刺地演唱了《爱芳春》。后来写他沉迷酒色,差点被阮大铖收买。最后他通过张道士的棍棒指出了自己的错误: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是因为这段恋情才一直和他断交吗?“骨青灰,萧艾长,桃花扇底寄南朝;不是因为重做兴亡梦,哪里来的儿女亲情?”作者以兴亡之恨批判孩子的感情。
最后,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另外两类人的精神面貌。一种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作者怀着极大的同情,写下了史可法如何激励将士保卫扬州,最后溺死于江中而殉国:“当你走在河边,你会怨恨谁?”。泪吹在脸上,孤城一片,希望能拯救我的眼睛。打一场残兵败将的血战,跳出重围,故国亲人,宋却留下一场空宴。长江一线,五头楚圩路三千,属于另一个姓氏。雨转云,寒潮东卷,万物空空。精神明显,大招远海。”——《古伦泰》然而,在那个腐朽的南明王朝,史可法是完全被孤立的。他的名字是内阁部和总司令。其实只有三千残兵和一座孤城。结果只剩下一个悲壮的民族英雄形象。
另一位是李、刘敬亭和苏昆生。李曾经是秦淮的艺妓,被压迫被侮辱的身份让她对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产生了警惕。当她得知阮大铖出资购买侯方域的阴谋后,严厉指责侯方域的优柔寡断:“你在说什么?阮大铖痴迷权贵汉奸,彻底受辱;女人女人被唾骂。别人攻击,官方就救。官职是什么?”并毅然辞去阮大铖暗中为她安排的嫁妆,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侯方域:“为官之意,只因他帮我置办嫁妆,便会自私自利,枉为公;然后我就知道这些发夹裙是放不进我眼里的!脱下裙子衬衫,你还不如穷;布京人以其名。”这是多么忠实的性格啊。如果说她之前只有清醒的政治头脑,那么她已经被卷入了南明政治斗争的漩涡,从此成为了处于矛盾风口浪尖的人物。激烈的斗争磨炼了她,促进了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她坚决拒绝再婚,无论是利诱还是威胁,她都毫不动摇,并公开声称“奴隶是富博人,不要入朱门”。在斗争中,她性格中光辉的一面再次发展,最终她拒绝了权力强奸的羞辱。进一步了解马、阮统治集团的狰狞面目和丑恶本质,以及他们给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夜宴图》一出,她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大骂马士英和阮大铖:“我希望你华丽一点,因为你在一个公众的位置上。出生在一个珍贵的家庭,为了创业选择了音量,加了好几种后院花。把我当傻子,陪我唱雪海的寒风和冰山。”——< <五支> >“林东是平等的,我的青楼懂得尊重。养子重用,魏家绝不会栽。冰肌雪肠同,铁心石腥冻。不能把血吐得满胸都是,也不能把血吐得满胸都是。”——《玉十字枝》
这些描写使李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最耀眼的女性形象之一。刘敬亭和苏昆生曾经是阮大铖的门客。当他们看到傅舍的《出京防发现》,知道阮大铖是魏延的心腹,就刷掉了。后来,左良玉不顾大局,想领兵东进,刘敬亭不厌其烦地劝阻。阮大铖抓复社文人,苏昆生主动去找左良玉求助。明朝以后,他们宁愿退隐打柴,也不愿做顺从的大清子民,他们的强势性格与阮大铖等人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刘敬亭,把他豪放侠义的性格和一个民间艺人的幽默风趣结合起来,表现出了高度的乐观主义。但这些人物由于社会地位和人生道路的原因,只能把国家的希望寄托在爱国将领和文人身上。当复社文人失败,爱国将领战死,他们的希望也就落空了。于是,他们入道,隐退,一个个走上了被动隐居的道路。
从《桃花扇》中的这一系列描写来看,确实表现了、李儿女之情,表现了南明兴亡之恨,使读者或观众痛恨汉奸错国,痛恨汉奸投降,惋惜社会上文人之瘾,同情城内下层汉奸的斗争,同情宁死不屈的爱国将领。作者从爱国主义角度在作品中表达的爱恨情仇基本清晰。
但视作者封建正统,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始终持敌视态度。剧中他把起义军称为流氓,把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左良玉称赞为史可法那样的爱国军人。左良玉哭着祭奠崇祯时说:“不打算养一个文官,但是一个武将的战场并不激烈。”也就是说他骂文官将领镇压农民起义无能。同时,作者虽然带着对明朝兴亡的愤懑表现出了一些爱国思想,但由于他是清朝的官员,又是清朝的严酷统治,对于当时的民族矛盾,作者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他既赞扬清兵“杀退贼,安民,报明仇”(《闲话》),又讴歌康熙盛超的吉祥;既避免了清兵血洗扬州的悲剧,又在结局上掩盖了侯方域的叛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品的思想成就。
在文学史上,有很多通过男女主角的分离和悲欢离合来上演一代人兴亡的历史故事的传说。而《桃花扇》的出现将这类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将侯、李的离愁别绪与南明的兴亡情怀结合得更加紧密。同时《长生殿》与之前的《浣纱记》《秣陵春天》等作品结合的更好。但《长生殿》是通过沉浮的感觉来突出李阳的爱情,而不是“通过离合的感觉来写沉浮的感觉”。就这样,在接下来的书里,有一些情节离开了真实的情境去歌颂李与杨的千古情缘,而《桃花扇》里侯与李的情缘,却始终与明清之际的历史情境紧密结合。由于侯方域本人参与了复社文人反对严党的斗争,又是史可法幕府的人物,所以通过他的一系列舞台活动可以反映南朝内部的各种矛盾。李是秦淮名妓,而通过她,恰恰反映了南明的谦逊与腐败。
传说中的《梅左》总评说:“前半段结束,全是草根的斗争,后半段开始,全是偷安,灯红酒绿。战则分其忧,宴则为湘军之苦,一旦在世,便是全纲,与南朝之乱有关。”很清楚的解释了作者的意境。
孔任尚在《桃花扇》中说:“国家大事之得失,士子之聚散,都是天时地利之准,根本没有托辞。至于儿女情长,嘉宾嘲讽,虽微染,非虚比。”原著有考证,列举了传说中许多重要史实所依据的文献资料。这种忠于客观史实的精神,在明清传奇中除了青中普,其他人都无法与之相比。不过作者也说:“如果剧名叫《桃花扇》,那么《桃花扇》就像一颗珍珠,《桃花扇》的笔锋就像一条龙。穿云入雾,或直或横,而天珠的非洲爪始终离不开佛珠。”这说明作者不仅忠于史实,而且通过精心的艺术创作,如排场的起伏、情节的照应、角色的分配、屈白的分工等等,使之成为一部优秀的传奇作品,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更好结合。《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从作品的实例和评论来看,是作者对明清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创造性总结的结果。
此外,如人物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也有其独到之处。比如《神探大戏》里的“前作翻盘,旧人散,曲懒,被时代欺负,如何能高吃?”用独唱来表达阮大铖的抱怨,可见其凄惨的模样。“可恶的家庭观念,势利;即使我到了魏国的城门,我也要进入子孙的行列。”好像没有反悔这回事。但随后他低声说:“天道好,必有中兴。我是胡子!我不在乎荣誉,我只想倒退。”终于暴露了他阴险毒辣的真面目。这种歌词与客白的结合生动地刻画了阮大铖的形象。《夕照》中的《哀江南》一曲更是名扬天下:“曾见金陵玉宫唱,秦淮水榭早开,谁知易融。看他从朱楼起,看他待客,看他楼塌。这个长满青苔的琵琶桩,我曾经睡得很开心,看着50年的兴衰。那武夷巷不姓王,莫愁湖是夜啼鬼,凤凰台是猫头鹰。山梦的残余是最真实的,很难失去旧的土地。我不相信这张图是改稿。一套丧为江南,悲歌到老。”——《歇指离亭宴》
但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主张“宁不俗,不伤雅”。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优雅有余,优雅不足;谨慎多于生动。这其实是很多文人传奇剧在语言上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