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一下冠县的历史。

因中国春秋时期建立管市而得名。冠县,隶属聊城,地处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东部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窗口,西部是中西部地区。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全境位于黄河冲积平原,总面积115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街道),754个行政村,总人口812(2012)。冠县是中国鸭梨之乡、中国毛白杨之乡、中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到2012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冠县文化底蕴深厚。举世闻名的茶泉、柳林花鼓、郎庄面塑都发源于此,都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朝,位于兖州和河北交界地区。商朝,为“商纪内陆”。西周时,起初属“三监”,后“三监”名为魏,故属魏。春秋时属晋国,南有黄邑(今黄城),西有关氏邑。战国时期,起初属晋国,后属魏、赵。秦朝属于董军和邯郸。馆陶县,位于西汉,属魏县,位于东洞古镇,属县西部。它也位于法甘县,根据该县的东部,属于东部县。三国时期属魏国,属冀州阳平县馆陶、法甘县。西晋属阳平县,即馆陶和法甘县。十六国时期,属后赵、颜倩、前秦、北魏等国,先后属泗州阳平郡、中州阳平郡、冀州桂乡郡、兖州阳平郡、襄州阳平郡,均为馆陶、法甘郡。南北朝时,襄州阳平县的馆陶、法甘为第一。西魏十二年(546),襄州改为泗州,成为泗州阳平县的馆陶、法甘两县。北齐废发干县。北周二年(580),象在馆陶设茅州。隋黄凯初,废弃阳平县,改馆陶县为舞阳县,县治北移至馆陶镇。隋朝黄凯六年(586年),东起馆陶县,南至清苑县,设关市县,因古关市而得名,辖今关城镇,属茂州。大业二年(606年),茅州被废,属韦州舞阳郡。唐武德五年(622年),恢复茅州,后又属之;唐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北威州威县。五代的侯亮和晚唐都属于魏州;金代以后,属广金府;后汉和后周同属一个名府。北宋年间,属河北东路大明府;南宋、金朝时期,属于大明府路上的大明府。元初属东平路;至元六年(1269),冠石郡升为冠州,直隶中书省。明洪武三年(1370),江州改名冠县,划归山东东昌府。到了清朝,还是调任山东东昌府。1913,山东省鸡西路所属。1914,改为东路。1927废道级建制,直隶山东省。1937,属于山东省第六区。1939鲁西北管委会。1940年4月属鲁西北,当年10月属鲁西区第三社。1941年7月属冀鲁豫第三代办处,当年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八代办处。7月,1943,属于晋安区第七机构。6月1945,隶属河北、山东、河南地区七社。1945年8月,冠县并入永治县;1945 10月,隶属冀南第一机构。1945 65438+二月,恢复冠县,仍属冀南第一署。8月,1949,隶属平原省聊城社。1952,11年6月,平原省撤销,成为山东省聊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