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灿烂的甘肃古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大约一万年前,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是中国原始文化的繁荣时期。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物。它的发掘范围很广,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对研究中国原始文化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大地湾遗址发掘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清水河南岸二、三级阶地上,缓坡山上。分为下部(河畔阶地)和上部两部分,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见郎树德《大地湾考古与中华文明起源线索》)。大地湾遗址是1958年甘肃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的。1978年7月,由省博物馆文物队和秦安县文化馆组成的大地湾发掘队开始进行大规模发掘。至8月1984,总揭露面积达13700平方米,发现房屋250余间,窑址40处。根据碳14的测定,最早的年代是7800年前,最晚的是4800年前。大地湾遗址包含大约3000年的古代文化遗迹。大地湾遗址的文化内涵根据各文化层出土器物的特征分析,可分为五个时期,即大地湾一期(仰韶前7300-7800年)、仰韶早期(6000年)、仰韶中期(5600-5900年)、仰韶晚期(4900-5500年)和龙山早期(长山下层)、大地湾仰韶早期陶器群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期,其陶器群与庙底沟型有共同之处,但也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陶器与西王村仰韶晚期、半坡上部、胡荃村二期的陶器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地方特色。镇远县长山镇出土的“长山亚文化”遗迹,在大地湾遗址中发现,与灵台县乔村发现的齐家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见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发掘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主要收获1978至1982)。大地湾文化第一期,即前仰韶文化,分别被仰韶文化早、中、晚期所重叠。
大地湾遗址的发掘规模不仅在国内罕见,而且为研究我国古代人类活动,特别是研究古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而科学的资料。大地湾遗址是龙源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特征
大地湾文化一期早于仰韶文化,是甘肃发现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研究文化起源的一元论或多元论,即以关中、经纬流域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以及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与磁山文化的关系,特别是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其与以甘肃中西部为中心的马家窑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大地湾文化一期的碳测年约为7800年前,是甘肃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大地湾文化一期共有十一座墓葬和两座灰坑,其遗物可分为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
(1)石器生产工具。石器主要是刀、斧、铲,还有刮刀、门环、磨石、石屑等。粗糙的生产,主要是敲打,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工具制造技术的原始性。还有骨器、角器、用陶片抛光的纺车坯等。虽然制作粗糙,但反映了当时原始的纺织技术。从这些出土的石器来看,大地湾氏族在7000多年前就已定居,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刀耕火种,收获有限,不能满足氏族生活的需要。这个时候,还有狩猎经济。鹿是主要的狩猎对象。随着原始牲畜的驯化,人们用野生植物纤维纺织织物,出土的尖骨锥用于缝制动物皮或纤维衣服。这种经济生活,正如《淮南子·姬子论训》所言:“于波造衣服之初,也。麻绳,手用手指吊着,就成了陷阱。”
②生活用品。陶器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主要用具。手工制作,造型种类少,质地疏松,温度低,显示了当时制陶技术的独创性。陶器的特点是三条腿、圈足、圈底,表面印有网横绳纹,彩陶很少。彩绘部分往往在施舍状器皿口外画出一圈红色的宽带纹,少数碗有简单的花纹,但目前还没有复杂的花纹,说明绘画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开创了日后仰韶文化彩陶的先河。在alm形容器的内壁上发现了十多种彩绘符号,其中一些与半坡陶器上的符号相似。从陶器的形状来看,有盛食物的容器、储物的容器、饮水的容器等。,反映了大地湾人的生活有着丰富的内容。灰坑的厚度,文化的积淀,反映了人们长期定居生活。
(3)墓葬的形式和房屋的位置。大地湾文化一期墓葬均为长方形竖孔土坑墓,墓坑深度在0.2-0.4米之间。葬式都是单人直肢葬,有的双手交叉在胸前。这是黄河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流行的一种葬式。在大地湾第一文化层还发现了三座圆形半地下室房屋,直径2.5至2.7米,居住面积6.7平方米。生活面凹凸不平,是长期踩踏形成的硬面。门口斜拐,没有坑,体现了临时原始的居住。
④植物种子。大地湾遗址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大地湾一期灰坑中采集碳化植物种子,经鉴定分析为两种:一种是禾本科谷子,俗称黍,是我国最古老的粮食作物;另一种是十字花科油菜,比陕西半坡出土的油菜早几百年。这两种作物当时都是人工栽培的。这些植物种子的发现,说明“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清水谷,是我国最早的粮油作物种植地,也是我国旱作谷子和黍稷的发源地”(冯《从大地湾遗址看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以农业闻名,拥有五千年的先进农业文化。我们可以在大地湾看到它的起源。毫无疑问,大地湾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⑤大地湾文化一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大地湾一期文物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性质提供了重要信息。大地湾一期遗址的随葬品大体统一,仅限于生活用品和工具,表明社会制度处于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氏族早期。他们生前使用的工具,按照长生不老的宗教信仰,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这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人还分不清劳动和享受,权利和义务有区别的反映。这是生产力低下的反映,没有剩余产品归私人所有,生前分配严格而均匀,死后几乎连葬礼都没有。也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社会形态的必然产物。大地湾文化一期没有那种多人二葬墓,说明母系氏族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换句话说,大地湾文化一期还处于母系氏族制度的早期。生产资料归各氏族所有。氏族成员之间没有贫富差别,没有阶级对立,没有压迫,没有奴役。一切都是按照集体意志和传统习惯来做的。“公共接触、社会本身、纪律和劳动规则都是由习惯和传统力量来维持的,都是由族长或女性所享有的威望或尊重来维持的(当时女性不仅与男性平起平坐,而且往往占据更高的地位)”(列宁《论国家》)。大地湾文化一期展示了在远古时代,甘肃先民为祖国的光辉历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
大地湾仰韶文化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文化遗存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大地湾遗址文化特征。
(1)房屋选址。保存完好的早期房屋遗址属于中小型建筑,居住区域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居住面积一般在12到20平米左右,以单间建筑为主,多为地穴。坑多为瓢形浅坑,门口有火孔。中期房屋数量较多,约100座,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有所扩大,有的宽达60多平方米,坑圆而直,坑变深。个别住房工地还在居住面上增加了坚固的防潮面,表明人们在防潮防寒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后期的建筑遗址主要建在平地上,半地穴式很少见。形状多为长方形。一般生活面多为白灰或fossi面。编号为F901的建筑面积之大、结构之复杂,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并不多见。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为四部分:正房、东西房、后房和门前附楼。主厅为长方形厅堂,东西长16米,南北宽8米,室内居住面积131平方米。正面三门,八柱九室,门朝南,开在中间第五室。东西两侧有侧门通往侧室,北面有后室。正房门口设直径2.6米的圆形灶,正房四周保留着黄土夯筑的断墙。整个大厅地面的外观与现代水泥地面织物非常相似。光滑明亮,发出的声音和用铁敲打现代混凝土表面一样清脆。这座大建筑不再是原来居民的普通客厅,而是宗族或部落联盟进行公共活动的地方。这种大型建筑有奇数开间,正面有门,长方形建筑,一边长为正面,左右对称,前后呼应,木架承重,墙体仅起隔断作用,表现了中国木结构建筑延续数千年的传统特色(见尚等著《大地湾遗址与中国古代文化》)。充分说明原始社会已经产生了建筑艺术,是我国宫廷式建筑的雏形和先驱,为探索我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
2彩陶。大地湾遗址的彩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彩陶之一。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文化的主要内容,陶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陶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首次发现的仰韶文化器型,如底盆、小口瓶、口碗、三足碗、三足罐、尖底瓶、长条形盘、深腹罐等。还有大量的彩陶制品,有许多彩绘图案,呈褐色或紫褐色。早期以变异鱼纹、斜三角平行线为主;中期以半圆纹、变体鱼鸟结合纹为主;后期以变异蛙纹和双向连续螺旋纹为主;这些形成了大地湾遗址彩陶的特点。在这些陶器中,有几件中国罕见的彩陶。第一件是彩陶盆,盆底有鱼纹,制作规整,图案精美,笔法流畅。第二种是头形口彩陶瓶,造型独特,口似人头,五官精致,鸭蛋形脸,耳穿孔,毛短;第三个是四虎护鱼壶。腹部一侧画两只虎视眈眈,另一侧画两只虎跃嬉戏,生动有趣,动感十足。这不仅是陶器中的精品,也是精美的绘画艺术品,这样的原画在中国只有三两幅,而作为虎画,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
(3)画画。在秦安大地湾一处仰韶文化编号为F411的房屋遗址中发现了一幅用炭黑绘制的地板画。地画长约1.2m,宽约1.1m。地画中间有三个直立的人像。其中一个高,可能是男的,左边一个低。头近圆,腰细,胸部突出如乳头,明显是女性,但右图不明显。直立人像都是双腿交叉,看起来像在走路。画像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如棺材样式。在棺材里,有两个人俯卧着,在棺材前面,有一个倒“D”的图案。关于山水画的含义,目前众说纷纭。一种是氏族家族对祖先神崇拜的偶像;另一方面,它被认为是当时人们巫术仪式的真实记录。原始人普遍有巫术,称为白画白巫术。一般是祈求丰收和人身安全,也称善意巫术;涂成黑色的“黑巫术”一般是杀人驱魔,也称恶意巫术。大地湾这幅地画是用黑炭画的,应该解释为“黑巫术”。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据测算,地面绘画的历史约在5000年前,在新石器时代并不多见。这幅山水画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绘画作品,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④灰坑。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的灰坑,早期浅而小,晚期宽,形似圆锅底或大袋,部分可作为储物洞穴。该坑内容丰富,除出土的木炭和红烧土块外,还有破碎和完整的陶器、石屑和一些陶器、石刀和骨锥。后期灰坑内堆积了大量的猪骨头、鹿、羚羊、小齿兽的动物骨头,以及河蚌的贝壳碎片。灰坑、窑洞的形制由小到大的变化,以及陶缸、坛罐等大型容器的出现,反映了仰韶文化晚期定居农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增多。猪骨的普遍发现反映了养殖业的兴起,其他动物骨骼表明狩猎经济在当时还是一种辅助经济。
⑤墓葬。大地湾遗址的墓葬多为竖孔长方形坑墓。有单人上翘直肢葬、双人上翘直肢葬、单人二次葬、瓮棺葬等几种葬式。一般有随葬品,少数墓没有随葬品。祭祀物品的组合基本是环底碗、彩陶盆、陶罐、壶、瓶等。陶器的数量一般为六至八件。经考古人员鉴定,死者分男女合葬,第二次合葬是弯肢直肢。瓮棺葬与半坡发现的儿童葬相似,合葬基本是母子葬和成人同性双人葬。未发现成年男女双墓。
从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遗物分析,可以看出女性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维系氏族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纽带,受到人们的尊重。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是母系社会。
从秦安大地湾一期和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可以证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并不单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不同的文化类型遗存。这种不同的遗存说明它们有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它们的差异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时代造成的。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虽然不同,但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正如夏鼐先生在《碳14的测定与中国史前考古》一文中所指出的:“当时,各种文化在祖国的土地上争奇斗艳,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交织成壮丽的景象,奠定了中华文化独特灿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