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争议这么大?
《万历十五年》可以说是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历史书,豆瓣评分9.0也不低。这本书的作者黄仁宇是一位美籍华人。他原本是学理工科的,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加入印度远征军当了上尉参谋。后来,他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其实他主要研究的是16世纪明朝的士气、财政、税收等历史。
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先生主要是想借这一年不同领域的几个代表来窥探明朝的发展,用张、谈政治,提海瑞经济,用戚继光代表军事,写李治介绍思想界。全书最重要的是他的“大历史观”,强调事件发生的背景与诸多原因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认为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过无数前提条件,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
也许正是他的历史观,史料的运用,语言的表达,以及这本书讨论过程中的结论,引起了专业历史学家的争论,也有学者不以为然。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的书中有很多论述是没有史料支撑的,甚至有很多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对一些中国古典史料和人物思想的解读是粗糙的,甚至是错误的。
其次,在语言的表达上,大多数人都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完全用现代的标准来评价古人。对历史上的古人没有足够的“理解同情”。
在历史观方面,他的“大历史观”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认为过于强调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历史合理性的解释,导致了一些牵强附会的人物组合和历史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很多历史领域的学者认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本科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