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际安全区?
2002年6月,淮阴区在中国大陆率先引入了安全社区的概念,并以青年宫媛街道为试点,开始了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2006年3月,青年宫媛街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安全社区。2008年4月11日,淮阴区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命名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安全区。5438年6月+2009年10月,这个荣誉再次升级为国际安全区。
八年坚持不懈的安全创建活动,不仅给淮阴区带来了最高荣誉,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05年以来,淮阴区连续五年保持了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领域零事故、零伤亡的骄人成绩;每万辆车的死亡率从2005年的4.3%下降到2008年的65,438+0.3%。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伤害率逐年下降。与2005年相比,2008年伤害率分别下降了25%和15.23%。
在淮阴人看来,平安社区不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不是一场运动、一阵风。被点名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继续做好安全工作的庄严承诺。这是因为安全社区的创建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工作,而是一个“诊断—改进—评估—进一步改进”的闭环。它要求的是根据居民的意外伤害分析,制定详细的目标和计划,规划具体的实施项目,持续开展安全促进工作。只要事故和伤害没有消除,安全社区的建设就永远不会结束。正是这种建设安全社区的新模式,改变了人们对安全工作的旧观念,使安全社区在创新中不断前进。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事故伤害情况,更好地做好预防工作,淮阴区建立并完善了事故伤害监测系统。由卫生局牵头,成立了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的伤害监测小组。在社区医疗机构、职能部门、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伤害监测站;建立和完善了伤害监测流程,统一使用了标准化的伤害监测报告卡。结合安监、消防、交警、公安等事故统计渠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事故伤害监测网络,以更加详实的数据为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根据伤害监测数据研究,淮阴区针对可能造成伤害的居住环境和道路交通设施,加快棚户区改造和道路拓宽工程。目前,全区已有9700多户居民搬出棚户区,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中,经十路、经一路、齐静路、刘维路等主干道拓宽改造工程相继完工。新改建的道路全部实行不同等级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离,并安装双向车道分离护栏和人行天桥,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安全干预。针对儿童,提出了“主动预防”的理念,在60所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柔道、篮球、轮滑等专项运动,锻炼儿童的肌肉力量和预防伤害心理,增强儿童主动预防伤害的能力,33300名中小学生从中受益。招募5000多名由社区居民和大学生组成的“爱心使者”,对独居老人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志愿帮扶方式。所有老人都安装了“爱心门铃”,遇到困难可以第一时间与结对帮扶的志愿者取得联系;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工程,为700多个残疾人家庭免费安装了扶手、防滑垫、洗浴座等必要的无障碍设施;针对生活困难的群众,每年夏季开展“安全避暑行动”,帮助维护危旧房,安全度过汛期。
每年冬季组织“暖冬行动”,为困难群众购买煤炭、烟囱,检查消除供热设施安全隐患。仅集中行动两次,区政府每年投入40多万。
安全社区的创建,进一步改善了淮阴的治安状况。2008年,全区生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23.9%。全年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连续4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20人以下,成为全市事故死亡率最低的县。
八年来,淮阴区始终走在全国安全社区建设的前列,先后在成都、重庆、淄博、滨州、临沂等地传播安全社区理念。具体指导了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在淮阴区的指导下,菏泽市牡丹区吴店镇顺利通过全国安全社区评估验收,被国家安监总局命名为全国首个成功的农村安全社区。大连市中山区申报认证的7个街道中,6个一次性通过考核验收,中山区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安全区。在淮阴区的带动下,全国11个省、市、区的625个区、街道、乡镇、大型企业开展了创建安全社区活动,覆盖人口超过5000万。目前已建成124个国家安全社区和23个国际安全社区。